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71.11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鼓词余韵(董开旗) 的原始碼
←
鼓词余韵(董开旗)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鼓词余韵'''<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910368/pexels-photo-910368.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鼓词余韵》'''是[[中国]]当代作董开旗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鼓词余韵=== 儿时,时值抢收抢种的“双抢”,即便我们这样的十三四岁小孩也不能悠闲于夏日:要么到稻田给脱粒机上的大人们递稻把,要么到烫乎乎的秧田拔秧苗。那时候的我,最希望的是[[太阳]]早点滚下山,夜晚早点降临。特别是刚好遇上生产队里有人请来唱鼓词艺人的时候,这种期盼的心情犹为浓烈。因为脑子里老是萦绕着昨晚唱鼓词时的故事情节,急欲知道下回的分解。 “唱鼓词”是我们当地人袭用永康话的一种叫法。也就是武义土话所说的“唱词筒”。 唱鼓词这一民间的文化活动现在似乎已经[[消声灭迹]]的了。而在我孩提时乡村是比较多见的。唱鼓词的时节一般都在夏季纳凉的夜晚。有类似于现在城里的[[纳凉]]晚会。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户家里既没电风扇也没有空调。祛暑纳凉全凭蒲扇、麦秆扇之类。在炎热的暑天繁重地劳作了一天之后,在闷热的夜晚一时难以入睡。人们一般会手拿着摇扇不约而同地来到宽畅的弄堂,或是小溪上的石桥边,更多的是村中比较开阔的明堂天井之类。这里一小堆,那里一大串。大家坐在一起,东拉西扯,海阔天空。要是刚好碰上有瞎子艺人到村里来唱鼓词,那更是济济有众,热闹非凡。 唱鼓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十四岁那年唱《[[粉妆楼]]》的那一次。白天在生产队里干活时就听说爱田嫂请了一位去年来唱过那位瞎子艺人,晚上要给大家唱《粉妆楼》的故事。 干唱鼓词这一行当的基本上都是瞎子的多。他们的社会地位极低,似丐非丐。瞎子艺人的报酬也很微薄。只要提供给他一日三餐家常便饭就行了。客气一点的话,临走时再给他几斤大米。当然,这些都是谁家请来的就谁家出。不过也有大方一点的邻居也会自愿帮忙出一点。 爱田嫂比较热情大方。每年总会请一两次艺人给大家伙唱鼓词。而且她还有一手刮痧刺痧的绝活。她的刺痧绝活在当地小有名气。我自幼禀赋不足,小时候身体比较瘦弱,爱蛀夏。三天二头地会中暑。在夏日里,我只要是肚子痛拉稀什么的,母亲就会把我带到她家。她只要观察一下我的面色,或是弯曲食指用食指的指关节在我的胸部用力划刮一下。看看刮痕的粗细和色泽,就能断定我是不是有痧气。 若是发痧的话,她就取出备用家里的破碗块。再用小铁锤砸成若干小三角样的碎瓷片。她会对这些小瓷片仔细地考究一番,并选取既尖锐又锋利的那一块。然后在我的两肩胸背部的痧门暑穴上刺起来。 一边刺,一边用两只手的食指和拇指的指尖,在刺点四周猛挤,直到创口上溢出血珠方罢。那时候她大约也是近七十来岁的老人了。给我通身刺下来的话也要个把钟头。但她从不喊累,也不要什么报酬。只要看到我的痧气渐渐消退后,她就会露出一脸欣喜而自豪的笑容…… 听说晚上唱鼓词的又是去年来过的那位盲人艺人。我吃过中饭,趁下午还没有出工的闲暇之际,紧忙跑到爱田嫂家里,看看那位唱鼓词的艺人到底来了没有。我从小就有点焦虑,母亲也说我有点“提心”。等我跨进爱田嫂住的那个院子时,第一眼就看到了唱鼓词的艺人已经吃过午饭坐在街沿了。 只见他两眼凹陷,两眼睑深深地嵌入眼眶内。上下两眼睑之间只露出一丝细小的缝隙。不注意看,很难发现缝隙间那黄白浑浊,干瘪了眼珠子。面容清癯,脸色黝黑。新剪的西洋发己有些花白,胡须刮得倒是干净。只是那几颗黄色的大板牙缝隙间嵌有几点绿色的菜末,让人觉得有点刺眼。舌头似乎还在齿唇间不停的搅动,并偶尔地做些干咽动作。也许这是他饭后的习惯性动作。省得在开口唱鼓词的时候,那些粘在唇齿上的食末随着气流喷溅出来。 听到了我们小孩们的喧哗声,他下意识地停止[[舌头]]的搅动。面朝着我们的方向转过来并微微抬着头,斜着脸象是在静听些什么。尔后,摸索着从身边那只脏兮兮的青色粗布袋里掏出一只单面鼓和竹制的鼓签来。 这只有类似于新疆鼓样的单面鼓看上去是有些年头的了。鼓邦和鼓面周围都有些乌黑,分不清那是汗渍还是油污,抑或是岁月沉淀下来痕迹。由于长年累月搥敲的缘故,鼓面中央呈黄白色,表面毛毛的有些粗糙。而那支用于敲打单面鼓用的鼓签,无论从长短、大小、颜色方面来看。与寺庙里卜卦用的竹签十分相像。只不过是鼓签略显得浑圆一些。 艺人拿起单面鼓熟练地放在右[[膝关节]]上方的大腿上,右手掌的掌根轻轻压在鼓邦上。并用该手的拇食中三指揑住鼓签,利用腕力有节奏般轻拍着单面鼓。发出了一串“咚咚咚咚——咚咚咚!”的悦耳声来。 难道现在就要开始唱故事了?我有点兴奋起来。可是他轻敲了几下后,再也没有继续敲拍了。只是抬着头,若有所思地在嘴里轻念些什么。也许他是为了预习一下晚上的唱词?仔细一想又觉得不是。像他们这样每天反复吟唱的人,早已把故事的唱词烂记在肚子里了,还用得着预习吗。我历来对盲人艺人们惊人的记忆力很佩服,要唱几天几夜的故事的唱词都能记牢不会忘记。而且他还会唱很多故事,什么《柳毅传书》、《西厢记》《粉妆楼》《杨门女将》等等。更让我好奇的是,他是盲人,又不能看书,那么他那些故事唱词是从哪里得来的呢?我想只能是师傅传他的,之后全凭他自己的记忆了。 “上身一身泥土气,下身一身蚂蝗疮”。这时一位准备饭后出工的老伯一边抓挠着上午刚被蚂蝗叮咬的小腿,一边嬉笑地自嘲起来。我一听此语也忍俊不禁,“嗤”地一声笑来。这句唱词就是出自于眼前这位瞎子艺人。那是在去年夏天唱鼓词时临时加唱的。唱鼓词也象舞台上演戏一样,在演正本前总会加演一段小戏。 去年他加唱的故事名称也忘了,但是唱的内容还记得一个梗概。说是一位富有的商人路过一个乡村时,看到一位年轻貌美的村姑,心生好感。于是与那村姑调侃,想叫村姑跟他走,脱离苦海去享福。不料,反而让聪慧的村姑奚落一番。由于那时我己是少年初长成。虽然对什么是爱情还不懂,但是,对于男女之间的情愫似乎有点朦胧。于是觉得那村姑不嫌贫爱富,真是善良又美丽。有像她这样一些美丽善良又睿智的女人存在,对于我们这些小农民来说仿佛是一种慰籍。于是,去年瞎子艺人关于富商与村姑对唱的唱词还依稀记得几句: 富商: 你夫是个种田郎, 一年到头晒太阳。 上身一身泥土气, 下身一身蚂蝗疮。 十指乌乌栏伴臭, 衣裳白白渍汗霜。 嫁夫要嫁好儿郎, 不如随我当婆娘。 村姑: 你们商人假些(什么)好, 一个铜钿一个命, 十个铜钱打人命。 咚哒咚哒咚咚哒 做生意呀走四方, 一年四季在他乡。 不管爹来不管娘, 个个都是薄情郎。 重财重利轻离别, 娇妻夜夜守空房, 不如嫁个种田郎, 夜夜帐暖做鸳鸯。 盲人艺人唱鼓词时都是用永康方言唱的,因此,比较通俗易懂。至于唱鼓词的艺人是哪里人也不太确切。有人说他是永康唐先那边人,也有人说他是“上角”人(上角意指永康县与东阳县交界的那一带)。小时候的我不在意他是哪里人,只在乎他晚上会唱的是什么故事。 那时的农村吃晚饭一般都比较晚。等生产队收工时已经是将近七点钟了。由于心里惦记着晚上听《粉妆楼》的故事,我匆匆忙忙地扒了几口饭就赶往上桥头去了。前些天曾听到过同学讲过有关《粉妆楼》的故事,故事里面有公子罗琨一家被奸人迫害。小姐柏玉霜如何[[忠贞不愉]],冒死寻夫。梅香(丫环)秋红又如何忠心事主,最后也嫁给罗琨,变婢为主等等。我的那位同学家有几本《粉妆楼》的小人书,但是,他的父亲不许他外借。在文革时期,象《粉妆楼》这一类的书本绝对是属于毒草之列。所以,他父亲的吝啬也在情理之中。只是被调起胃口的我心里总觉得痒痒的了。 暮霭四合,繁星初映。上桥头四周己坐满了人群。有的坐在小石桥周边的青石板上,有的坐在靠在墙脚边的石板凳上。有顽皮一点的小孩们则坐在小桥边的一棵横斜着的老榆榔树上。而更多的坐在自己带来的小竹椅和小板凳上。 上桥头是我们这些附近农户们夏季纳凉的好地方。这里有一孔年代久远的小石桥。它是我们董村大半个村庄出入田畈和北边大山的主要通道。小石桥四周长满盘根错节的木莲老藤。桥下流经着环绕大半个村庄的小溪涧。溪水潺潺,清沏见底,终年不断。桥外是旷野,从西北面吹来的山风可以直吹这里,令人十分凉爽。 唱鼓词还沒有开始,那盲艺人坐在墙边上的一把老旧的太师椅上,正与旁边的长者闲聊。整个场子乱烘烘的。你一言我一语的嘈杂声,和各种扇子驱赶蚊子时的拍打声夹杂在一起。打破以往季夏之夜的寂静。也湮没了老墙洞上“啾啾”的鸣蛩声和老柳树上零星的夜蝉声。只有鹅卵石道上的那根又粗又长的青蒿火把,若无其事似的一闪一闪焚烧着。不时飘来一缕缕带着清香味的蒿草的熏烟,使得那些可恶的蚊子不敢靠近。 “咚哒咚哒咚咚咚 三十里坑长又长 董村是个好地方 有山有水有田地 一年到头粮满仓……” 唱鼓词的艺人们每到一个地方唱故事,总要唱几句夸夸该地方的唱词。也许这是他们这些艺人卖唱的喙头。 盲艺人的唱功还是不错的,他那宽广的声域中极富有磁性和穿透力。而那带有几分沙哑的声音又有一种穿越历史时空的仓桑感。他唱故事时总是声情并茂,引人入胜。会根据故事发展的情节,时而引颈高唱,[[声振霄汉]];时而颌首低吟,余音袅袅。有时如浅滩流水,幽幽咽咽。有时如瀑布跌潭,湍湍急急。 我见艺人己经开唱,拣了一个就近他的位子坐下,似懂非懂地听了起来。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董开旗,职业医生。爱好看书和户外运动,兴趣来时偶尔写点文字。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鼓词余韵(董开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