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5.254.3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食物里程 的原始碼
←
食物里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食物里程.jpg|230px|thumb|有框|右|食物里程。[https://2017-environment.homeruntaiwan.com/ 原圖鏈接]]] '''食物里程'''(food miles)就是[[食物]]從生產出來,直到運送至[[消費者]][[手]]中(或者[[口]]中)的運送距離,依據food mile calculator的估算,[[台灣]]食用的[[美國]]麵粉,其運送里程高達12,649公里,來自[[澳洲]]的麵粉,其運送里程為7312公里,諸如此類。 ==概述== 食物里程用來瞭解食物生產對環境衝擊的一種評估因子,尤其長程的食物運送必然需使用[[能源]]來驅動[[運輸]]工具或貯存食物,增加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因此也將影響全球暖化的程度,例如,同樣是麵粉,如果是在台灣生產,其食物里程就會比從美國或[[澳洲]]進口的的麵粉要少很多。這是因為食物的運送的里程不同,其食物里程也就不同,產生的環境衝擊也因此而異。 ==差異== [[二戰|二次大戰]]前,一卡路里的化石燃料可生產2.3卡路里的食物,而現在,10卡路里的化石燃料僅可生產1卡路里的超市食品」。之所以產生這麼巨大的差異,在於工業化與全球化的糧食生產模式的崛起。 除了消耗能源以及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之外,長途運輸的食物當然會比較不新鮮,因此在味道上也會比較差。另外為了長途運輸,有可能會對食物作一些加工處理。 ==化工處理== 美國的魚類可能在美國沿岸撈捕之後,千里迢迢送至[[中國]],由較廉價的勞工處理後,再運回美國販售。美國的玉米生產則集中於俗稱玉米帶的幾個州,採收後不僅可供應畜牧飼料,還可經工業化處理後,產生包括糖漿、甜味劑、酒精等五花八門的各種[[工業]]化食品生產所需材料。 過去,在地生產的食物多半由當地民眾直接消費食用,運送里程往往不遠;現在的食物生產則是透過工業化的模式,使用大型機具,且集中於特定地區生產,之後再配送至各地,或者透過工業化加工生產出多種食品之後,再運送至全球各地販售,這樣的生產模式大大增加了食物的運送里程。譬如類似這類的食物生產模式,都讓食物里程大為增加,加速能源消耗與全球暖化的速度。<ref>[https://www.kskk.org.tw/food/node/58 食物里程概論]食在很重要</ref> ==地球暖化== ===交通工具排碳量=== 同樣的運送里程,因為運輸工具的不同,也會產生不一樣的環境衝擊。根據研究資料指出,同樣運送1公噸的的食物,若採用空運的話,每公里將排放高達 6800g[[二氧化碳]],若是採用路運,以卡車運送1公噸的的食物每公里將排放 1800g 的二氧化碳,但是採用鐵路運輸則只排放 180g,若是採用遠洋[[船]]運的話,排放量降至140g二氧化碳。還有,運送過程是否需要冷藏或冷凍,或者特殊處理方式等等,需要耗用能源卻無法納入里程估算,都讓計算食物里程對地球暖化的確實影響更為困難。 ===降低對環境衝擊=== 人們應思考「食物里程」帶來的衝擊,這是現代相當重要的環境飲食概念。台灣近年來也開始倡議「吃在地」與「吃當令」,即是類似的概念。「吃在地」可以降低食物里程的環境衝擊,「吃當令」則可以減少食物生產與貯存過程中的能源使用。 有鑑於工業化生產模式大大增加食物里程,於是有人倡議「百哩飲食100 miles diet」的概念,也就是盡量食用生活周遭方圓百哩(160公里)以內生產的食物,以抵抗全球化的飲食消費趨勢。這樣的限制確實可能因而減少食物攝取的種類,卻可以降低飲食對環境的衝擊。 ==節能減碳== 節能減碳是當前因應全球暖化的重要方式,在飲食節能方面,近二年出現「食物里程(Food Mile)」的觀念。食物里程指的是從農場(農、畜的生長地)到消費者購買地(市場、[[商店]])所運送的距離,或是說我們[[嘴]]巴和食物原產地之間的距離。里程高,表示食物經過漫長的運送過程,一路上[[交通]]工具所消耗的[[汽油]],和隨之產生的二氧化碳,會增加暖化對環境的衝擊。所以,遠距離的消費,間接成為地球暖化的幫兇! === 「吃當地」和「食當季」 === 因此,飲食的「食物里程」要低,對環境的影響會比較小,所以要盡量減少購買冷藏空運的[[蔬菜|蔬]][[水果|果]]與[[肉類]],多吃「當季」和「當地」生產的食物。除了新鮮和少污染,另一個好處是活絡本地經濟,改良都市與農村的關係。<ref>[https://e-info.org.tw/node/38335 食物里程]環境資訊中心</ref> 「低食物里程」的另一好處是減少了進口商、經銷商等中間人的加成,讓食物鏈兩端的農人和消費者都能夠得到最好的待遇。因此,支持在地農業不但符合縮短食物里程的要求,也是提高[[農民]]收入的良方。 ==糧食自給== ===從飲食習慣入手=== 台灣的地方物種豐富而多樣,生產的食物即可以供應日常飲食所需,只可惜數十年來因為國人飲食漸漸西化,加以肉類食用量偏多,政府鼓勵休耕使得主食[[水稻]]的生產減少,至此麵粉與[[牛]][[羊]]肉等方面大量仰賴進口。若以台中市為中心,則整個台灣幾乎都在「百哩飲食」的範圍內,只要食用「台灣生產」的食物,即可符合「百哩飲食」之要求,不僅可以降低食物里程的環境衝擊,還可以進一步提昇台灣的糧食自給率。 ==參考資料== {{reflist}} [[Category:400 應用科學總論]] [[Category:420 家政總論]] [[Category:427 飲食;烹飪]]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食物里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