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9.3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论爱与死亡 的原始碼
←
论爱与死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sw/kfzimg/1175/d6d49276f09fae15_n.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ook.kongfz.com/385721/5300879644/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 内容简介 == 《香水》作者聚斯金德唯一非虚构作品。 直面人生亟待思考的两大命题,俯瞰人性复杂幽微的深渊。 聚斯金德在这部篇幅不长的作品中探讨了爱和其永恒的对手——死亡的关系,援引哲学、文学,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及至现代生活中的三个例子,向我们呈现了两者间相生相伴又对立冲突的联系,促使读者思考世人如何看待爱与死亡,以及它们在文学和哲学作品中的样貌。爱情既能让人感觉幸福,也会带来无尽的痛苦,爱情不只是随便一种分子,可以改变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把我们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作者进而对比了耶稣和古希腊神话中俄耳甫斯的命运遭际,讲述他们如何试图用爱战胜死亡。 在这本小书里,读者不仅能领略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学说观点,也有幸体味克莱斯特、司汤达、奥斯卡•王尔德、托马斯•曼、歌德等人的宏旨高论,并进而体悟到聚斯金德本人写作中涉及爱欲和死亡之间永恒纠葛的命题。 == 作者简介 ==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德国当代知名作家。他的处女作《[[低音提琴]]》于1981年9月在慕尼黑首演,至今仍常演不衰。1984年,聚斯金德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香水》,出版后轰动了德语文坛,后被译成多种语言。他还著有中篇小说《鸽子》,《[[夏先生的 故事]]》及其他一些非虚构作品,在当代德语文学界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译者 沈锡良 1965年12月出生,上海崇明人。1988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长期从事现当代德语文学译介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副译审。 迄今已在海峡两岸三地出版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作品在内的译著近四十种,计四百余万字。代表性译著有《精神疗法》《托特瑙山》《大赌局》《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爱情谎言》《公鸡已死》《你的奥尔加》等。 == 原文摘录 == 顺便说一句,这种因爱变傻的现象,绝不仅限于具有性色彩的那种。我们同样常常从父母对缺乏教养的孩子盲目的爱中,从修女对远在天堂里的上帝的心灵之爱中找到这点一一更别谈臣民对祖国或者对敬爱的元首的顶礼膜拜之爱。和付出这种爱相伴随的,始终是失去理智、自暴自弃以及由此产生的未成年状态。这个结果在毫无危险的情况下是可笑的,在最恶劣的情况下则是世界政治的灾难。 应该承认,俄耳甫斯的言语以令人舒心的方式有别于拿撒勒人耶稣粗鲁的命令口吻。耶稣是一个狂热的传教士,他的目的不在于说服他人,而是要求无条件地服从他。他发表的意见里充斥着命令、威胁以及那一再反复出现的不容争辩的“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些不寄望于爱一个人,而是要爱人类并且要拯救人类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是这么说的。可俄耳甫斯只爱这一个人,而且他也只想拯救她:欧律狄克。因此,他的语气更可亲,更友好,他在为自己辩解一他想要的是赢得好感和讨人喜欢。 == 书评 == 《论爱与死亡》是一篇两万多字的社会学论文,当然,也可当散文看。 谈到爱,聚斯金德列举了三个真实的例子:一对大庭广众之下毫无顾忌的青年男女、两位历尽沧桑重又陷入爱河的中老年男女、一位老年作家埋在心底的对服务生的同性爱恋,然后旁征博引司汤达、歌德等人对爱的认识和经历,指出“相爱中的情侣往往容易陷入集体孤独症。”对于爱到底是什么,作者只是发出了一串疑问,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而是大声呼唤“救命,苏格拉底,救命!” 相对爱的讨论,由爱的主题进入死亡的主题后,聚斯金德写得更加冷峻和深入。爱如果失控,和残酷和死亡直接相连。王尔德笔下的莎乐美求爱遭拒后,因爱成恨,诱使他人砍下约翰的头,“幸福地亲吻滴血的嘴唇”。德国剧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终生都困于“自杀和共同自杀”的迷狂,1811年,34岁的克莱斯特开枪打死了有共同话语的女友亨利特,之后朝自己嘴里开枪,实现宿愿。 这些极端的例子,让人看到爱的迷狂与死神暗暗牵手的恐怖。 作者对于古希腊神话俄尔甫斯的故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更可看出聚斯金德对于爱和死亡的看法。俄尔甫斯是乐神缪斯之子,爱人欧律狄克被毒蛇咬死后,俄尔甫斯到地狱追赶欧律狄克。守护神也被俄尔甫斯的音乐征服,同意解除死亡之约,并将欧律狄克送回人间,但要求在通过地狱之界时,俄尔甫斯不能偷看欧律狄克一眼,否则将永远失去恋人。 而就在看到人间的界线处,俄尔甫斯回头看了欧律狄克,从而再次,也是永远失去了爱人。陷入痛苦和抑郁的俄尔甫斯最终被酒神手下的狂女们分尸,脑袋钉在古琴上被抛进河里,嘴里仍不断喊着“欧律狄克”。和前两个故事的残酷比,这个故事是凄美的,作者由此感叹:这是一个失败的故事,但“尽管他失败了,可恰恰是因为他的失败,完全毋庸置疑,俄尔甫斯是一个更完整的人。” 人的一生无论经历过何种美好或者残酷,有爱有情,才是一个完整的人。这大概是聚斯金德在对爱与死亡两大人生命题进行探讨后,所要表达的明确主题吧? <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863425/ 豆瓣网]</ref>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论爱与死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