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72.5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红头咬鹃 的原始碼
←
红头咬鹃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红头咬鹃</big> ''' |- | [[File:红头咬鹃.jpg|缩略图|居中|'''红头咬鹃'''[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upload/upc/tx/photoblog/1302/03/c9/17962028_17962028_1359897581625_mthumb.jpg 原图链接][https://dp.pconline.com.cn/dphoto/list_2425301.html 原图链接]]]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红头咬鹃</br> 拉丁学名: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 </br> 界: 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br> 纲:鸟纲 </br> 亚 纲:今鸟亚纲</br> 目:突胸总目 咬鹃目 </br> 科:咬鹃科 </br> 属:咬鹃属 </br> 种:红头咬鹃</br> 亚种:10亚种 </br> 命名者及年代: Gould, 1834 </br> 英文名称: Red-headed Trogon </br> |} '''[[红头咬鹃]]'''<ref>[https://bbs.tiexue.net/post2_13456523_1.html 红头咬鹃(附图)],铁血网,2019/6/13 </ref>(学名: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体大,体长约[[33厘米]],体重75-110克。头、颈暗绯红色;背、肩锈褐色。两翅黑色,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密被白色细虫蠹斑纹,初级飞羽黑色,外侧具白色羽缘;腰和尾上覆羽较多锈色。中央尾羽深栗色,具黑色羽干纹和端斑。雄鸟以红色的头部为特征,背部颈圈缺失,红色的胸部上具狭窄的半月形白环;雌鸟与其他雌咬鹃区别在腹部红色,胸部具半月形白环;而与所有雄咬鹃的区别在头黄褐色。虹膜褐色;眼周裸皮蓝色;嘴近蓝色;脚偏粉色。 [[留鸟]],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森林,高至海拔2400米。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东南亚及苏门答腊。 == 外形特征 == '''鉴别特征''':雄鸟:头部、颈部、喉及胸[[暗红]],胸部有时具白色胸带;上体余部锈褐色;两翅黑褐,翅上覆羽及内侧次级飞羽具狭窄的白色横斑;中央尾羽栗色,具黑色端斑;外侧尾羽黑褐,最外侧3对尾羽具大型白色端斑;腹及尾下覆羽鲜徘红。雌鸟:头、颈、背、腰、喉、胸均锈褐色,翅上横斑棕黄色,余与雄鸟相同。 雄性成鸟:头、颈暗红;嘴须发达,呈黑色;上体余部锈褐,腰及尾上覆羽转成[[锈黄色]],较为鲜亮,中央尾羽暗栗红,具黑色端斑;外侧尾羽黑色,近中央两对尾羽基部多少沾栗色,余部纯黑;最外侧3对尾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两翅黑褐,翅上搜羽及内侧次级飞羽外翱均具细狭的白色波形横纹,初级飞羽外翈缘以白色,内侧飞羽基部具白斑;颊、喉暗褐沾红,颊部有一撮须状羽向前弯曲;胸与头、颈同色;下胸具一白色胸带,但有的标本不甚明显;下体余部鲜排红色。 雌鸟:头、颈、喉、胸与背部同为[[锈褐色]];翅上横斑棕黄色,余部与雄鸟相似。 虹膜红色,眼周粉蓝色。嘴角黑;跗蹠和趾肉棕,爪褐色<ref>[http://www.jiaosheng.net/article-1799-1.html 红头咬鹃外形特征],叫声网,2016-9-26 </ref>。 == 生活习性 == 红头咬鹃多[[单个或成对]]活动;树栖性,或攀于小乔木的顶枝间啄食野果,或静立于树桠上俟机突袭飞过的昆虫,偶尔也尾随着飞虫而去,飞行力较差,虽快而不远,叫声有点像支离的猫叫声,一般似“shiu”的3声断续,从容不迫地发出,大概1分钟叫5、6次,冲击捕虫时或惊恐时也常发出似“krak”的单噪声,但平时甚静,不但栖止时不爱叫,来来去去也甚寂静。性胆怯而孤僻,常一动不动的垂直的站在树冠层低枝上或藤条上。飞行时多在林间呈上下起伏的波浪式飞行。 主要以昆虫邗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常通过飞行在空中捕食。但也可在地上捕食。 == 栖息环境 == 生活于热带雨林,特别是次生密林,主要栖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在中国云南高黎贡山可达2300米的中山地区。 == 繁殖 == 红头咬鹃的繁殖期为[[4-7月]]。在密林深处选朽树桩的天然洞穴或啄木鸟废弃的巢洞为巢,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中,有时它们自己也在枯朽的树上自己掘洞营巢。洞内无垫物,卵直接产于洞中,每窝产卵[[3-4]]枚,卵为钝卵圆形或卵圆形。颜色为淡皮黄色或咖啡色,非常光润。卵的大小为26-33×22-26毫米;平均29×24毫米。雌雄参与孵卵和育雏。雏鸟为晚成性。 == 分布范围 ==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 亚种分化 ==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style="background:cornflowerblue; color:white; text-align:center;" |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红头咬鹃印支亚种 || 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 annamensis || Robinson & Kloss, 1919 |- | 2 || 红头咬鹃马来亚种 || 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 chaseni || Riley, 1934 |- | 3 || 红头咬鹃指名亚种 || 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 erythrocephalus || Gould, 1834 |- | 4 || 红头咬鹃苏门答腊亚种 || 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 flagrans || Müller, S, 1836 |- | 5 || [[红头咬鹃海南亚种]] || 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 hainanus || Ogilvie-Grant, 1900 |- | 6 || 红头咬鹃滇西亚种 || 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 helenae || Mayr, 1941 |- | 7 ||[[红头咬鹃西藏亚种]] || 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 hldgsonii || Gould ,1838 |- | 8 || 红头咬鹃滇东亚种 || 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 intermedius || Kinnear, 1925 |- | 9 || 红头咬鹃坎博特亚种 || 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 klossi || Robinson, 1915 |- | 10 || [[红头咬鹃华南亚种]]|| 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 yamakanensis || Rickett, 1899 |- |} == 种群现状 ==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 保护等级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该物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ref>[http://www.forestry.gov.cn/bhxh/651/content-561696.html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头咬鹃],党政机关,2012-09-11</ref>。 == 视频 == <center> {{#ev:youku|XMzQ5MjgyNzY4NA|640|inline|红头咬鹃 |frame}}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返回「
红头咬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