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7.72.5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瓦剌 的原始碼
←
瓦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C256f5a8e6024a91a54763835f8bd612.jpg|缩略图|右|[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914/c256f5a8e6024a91a54763835f8bd612.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53903419_99894136 来自搜狐网]]]<br> <p style="text-indent:2em;">'''瓦剌[wǎ là]'''(wala、瓦那,异于瓦刺waci。自称是卫拉特。卫拉特语:Өөрд。西里尔字母:Ойрад):史上建立过多个国家,用托忒文。元朝称斡亦剌惕、明朝称瓦剌(Wǎlà/Wǎlā)、清朝称卫拉特,后来也称漠西蒙古等。 <p style="text-indent:2em;">原居于八河地区(今叶尼塞河上游的八条支流地区),分为和硕特、绰罗斯(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辉特等小部。 <p style="text-indent:2em;">瓦剌人推进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硕特汗国的贡献尤为突出。 <br> ==基本信息 == {| |- | '''中文名''' || 瓦剌(读音wala) || '''明代初期''' || 为争蒙古汗位,瓦剌与鞑靼部频繁争战,1434年统一北元 |- | '''外文名''' || Oirat || '''明代前期''' || 也先取代北元皇帝脱脱不花而建瓦剌帝国,至极盛 |- | '''性 质''' || 建立多个国家 || '''明代中后期''' || 也先死后,瓦剌部落分散,在西域生活 |- | '''著名人物''' || 也先,固始汗,噶尔丹 || '''明代末年 ''' || 固始汗在青藏高原建立和硕特汗国 |} == 称谓 == <p style="text-indent:2em;">[[唐朝]]时期,瓦刺又称瓦尔刺噶、瓦刺帝国,太学流通,杜柯太傅多次说服瓦刺归顺唐朝,后来,瓦刺与唐朝征战多年,未征服各少数部落。 <p style="text-indent:2em;">[[元朝]]时所称斡亦剌,明朝人称瓦剌,清代作卫拉特或卫喇特。该人群自称是卫拉特。 <p style="text-indent:2em;">蒙元时期,当时双方都认为瓦刺人和蒙古人还是并列关系,于是斡亦刺贵族与[[成吉思汗]]系建立世代通婚关系,男尚公主,女适皇胃,可谓“世联戚碗”,权势显赫。正如拉施特哀丁所指出的那样,他们“保持相互嫁娶姑娘的关系,并成为按达—忽答”。这不仅对斡亦刺社会产生很大影响,而且也是成吉思汗家族统治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040464/dabfBpSkt7GMJQIgn0179Xz6r_j1O369KrZF1ab3XccMdLLzD5WhmJKPUsGTEeuSdVYw4kEOnKvtJBoeHp1jyjQu0X_fQMx2ijcITvcYNatRM_7H5CSJ 斡亦刺贵族与成吉思汗系联姻考述.《民族研究》1984年01期.2017-03-17]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最初居住在八河地区(今叶尼塞河的八条支流地区)。人数众多,统治若干部落,各有自己的名称。元时开始南下,定居于阿尔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广阔草原的西北部,并改狩猎经济为畜牧经济,兼营部分农业。瓦剌有四大部或四万户,简称“四”(蒙古语Dörben,都尔本)。其名称各书记载不尽一致,其中包括许多古老的蒙古语部落和突厥语部落。 <p style="text-indent:2em;">14世纪时,随着元朝皇室衰微,瓦剌遂乘机扩大实力,积极参予各派系纷争。1414年,[[明成祖]]统兵北征西部蒙古,与瓦剌战于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瓦剌败向明朝内附称臣。其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受明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进攻大同、宣府、辽东、甘肃,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怂恿下率兵亲征,也先诱明军至大同,破其前锋,于土木堡俘明英宗,史称为[[土木之变]]。同年十月,也先进围[[北京]]。后来由于东部蒙古(鞑靼)达延汗再兴,瓦剌部移师西北地区,势力一度扩张至伊犁河流域一带。为了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阿失帖木儿]]不时遣使向明朝通贡。 == 结构 == <p style="text-indent:2em;">诸部落大体是平等关系。瓦剌分为四大部:和硕特、绰罗斯(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另有辉特等小部。 <p style="text-indent:2em;">明代中期或也先死后以来盟主部落是和硕特,因为其首领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其它部落是依附于蒙古族而来的广义蒙古族。盟主并非汗王,只有召集权,非集权。 == 起源 == <p style="text-indent:2em;">1640年9月喀尔喀和卫拉特的领导们制定的《蒙古—卫拉特法典》条款称双方为“蒙古和卫拉特”,当时双方都认为瓦剌人并非蒙古人,后来划入了(广义)蒙古族。需要了解双方关系的历史变化,蒙古族的范围是发展的(类似汉族包括原来的汉族和后来融入的群体,现代藏族包括本来的藏族及其所称的霍尔巴人即西藏区域被同化的蒙古人)。 <p style="text-indent:2em;">关系:史上广义蒙古族有两个基本部分,即“草原百姓”(蒙古本族)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瓦剌的意思是邻近者;后为东部(中央蒙古)和西部(以瓦剌为主)。厄鲁特(西里尔字母:Өөлд)本是瓦剌的一部(厄鲁特)瓦剌兴起之战 ,但在清朝文献中也用来泛指瓦剌。 <p style="text-indent:2em;">值得了解:喀尔喀蒙古族长期把自己视为蒙古族,而把卫拉特诸部落视为其它民族。卫拉特也这么认为。 [[File:5e20138b2bbad.png|缩略图|右|[http://i3.qulishi.com/static/2020/7/5e20138b2bbad.png 原图链接] [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2001/388607.html 来自趣历史]]] <p style="text-indent:2em;">1640年9月,在鄂齐尔图汗的固有领地乌兰伯勒奇尔(在塔尔巴哈台),在喀尔喀札萨克图汗素巴第主持下,喀尔喀和卫拉特的领导们制定了合作抗敌的《蒙古—卫拉特法典》(被有的网民误称为《卫拉特法典》)。有的也称《蒙古·卫拉特法典》(此“蒙古”指喀尔喀,是狭义蒙古,条款是称双方为“蒙古和卫拉特”,卫拉特是成吉思汗时期归附于蒙古而成为广义蒙古族的,其中和硕特部首领家族是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代)。 制定这一法典的目的,在于巩固封建主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调整喀尔喀三部与卫拉特(厄鲁特)四部之间的关系,建立共同抵御外族势力的同盟。 相关的是:顺治三年(1646),卫拉特各部首领二十二人联名 归顺清朝。很快喀尔喀蒙古也归顺清朝。 == 发展 == * '''明代瓦剌''' <p style="text-indent:2em;"> <small>瓦剌兴起</small> <p style="text-indent:2em;">明初对鞑靼用兵,使瓦剌首领猛可帖木儿乘时而起明成祖朱棣即皇帝位后,即派使臣告谕瓦剌部。永乐六年(1408)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贡马请封。七年,其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受明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三王中马哈木势力最强。为争夺蒙古汗位,瓦剌与鞑靼部频繁争战,势力各有消长。 <p style="text-indent:2em;"><small>征战历史</small> <p style="text-indent:2em;">八年,明成祖北征,鞑靼势衰,瓦剌乘机南下。十年,攻杀鞑靼的本雅失里,进而南下攻明。十二年,[[明成祖]]北征瓦剌,直至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图拉河)。翌年,马哈木等贡马谢罪。不久马哈木死,传子脱懽。宣德九年(1434),脱懽袭杀鞑靼部的阿鲁台,正统初又杀贤义、安乐两王,统一蒙古帝国。他立元皇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为丞相。正统四年(1439)脱懽死,子也先嗣,称太师淮王。至此,瓦剌势力极盛。正统十四年,也先大举攻明,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败于土木堡,明英宗被俘(见[[土木堡之变]]),也先直犯京师,但被于谦所却,只好与明讲和,送还英宗。此后,也先与脱脱不花间的矛盾加剧,也先恃强,杀脱脱不花,自己取而代之,日益骄横,景泰六年(1455)被杀。 <p style="text-indent:2em;"><small>土木之变</small> <p style="text-indent:2em;">在[[也先]]统治初期,瓦剌与明廷关系一直是比较密切的。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诈称3000人,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坚持按实际人数给赏,同时因为发现使团企图以次充好,贡马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减去马价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之后也先使团就制造衅端。并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明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怂恿下率兵亲征,并一再听信王振谗言,多次贻误战机,也先诱明军至大同,破其前锋。接着,又聚军于土木堡,歼灭明军主力,俘明英宗以去,史称为土木之变。同年十月,也先进围北京,企图迫明廷订城下之盟。但因北京军民英勇奋战,也先计划未能实现。由于伤亡惨重,加上兵士厌战,内部矛盾重重。也先希望与明朝和亲被拒,1450年也先被迫将明英宗送还,双方重新恢复正常通贡互市关系。 <p style="text-indent:2em;"><small>瓦剌帝国</small> <p style="text-indent:2em;">也先与脱脱不花一向不相睦。脱脱不花名义上虽然是汗,但实际权力却操在也先手里。也先自恃势强,垂涎汗位,欲立己姊子“为太子”,脱脱不花拒之,双方发生激烈战争。脱脱不花初与弟阿噶多尔济联兵,彼此实力大致相当,难分胜负。后因兄弟内讧,阿噶多尔济叛投也先。脱脱不花势孤被败,遁入兀良哈(唐努乌梁海)。脱脱不花死后,也先自称“天圣大可汗”,建号“添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儿为太师,这是所谓瓦剌帝国(卫拉特帝国)。 <p style="text-indent:2em;"><small>分散与衰落</small> <p style="text-indent:2em;">[[鞑靼]]与明朝和好之后,内部矛盾开始激化。脱脱不花汗试图摆脱傀儡地位,他不立与也先姐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另立他子。脱脱不花汗与也先之间的矛盾激化。也先拉拢和利用脱脱不花汗弟阿噶巴尔津济农,向他许诺打败脱脱不花汗后让其即位,邀其共击脱脱不花汗。景泰二年底,脱脱不花汗率先出兵征讨也先,中途而返,也先和阿噶巴尔津济农追击,打败脱脱不花汗,脱脱不花汗率数十人逃走,也先尽收其妻妾、太子及部属。脱脱不花汗逃至兀良哈地方,被其已休前妻之父沙不丹(清代译为彻卜登)擒杀。也先随后诱杀阿噶巴尔津济农,“凡故元头目苗裔无不见杀。” <p style="text-indent:2em;">也先父子兼并瓦剌各部,加强了对西部蒙古的管理,并得到明朝的支持,从而打败阿鲁台,统一了东蒙古,实现了整个蒙古地区的短暂统一。其势力所及,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端,南临明边,致使“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形成了空前庞大的游牧帝国。土木堡之变一度威胁到明朝的安危,由于也先发动战争只是为互市贸易,一旦恢复与明朝的通贡互市,双方很快就相安无事了。 <p style="text-indent:2em;">蒙古文史籍中称作也先汗,全称“大元田盛(天圣)大可汗”,建年号“添元”。景泰四年十月,也先遣使向明廷告知自己即位,并致书明朝廷说:“往者元受天命,今已得其位。尽有其国土、人民、传国玉宝。宜顺天道,遣使臣和好,庶两家共享太平。”也先以此说明他已重建元朝,希望得到明朝的承认。也先在准备即帝位前夕时还欲以良马、貂鼠皮、玉石等,向明廷换取“黄紫大红织金九龙缎匹、黄红彩缎衣服、金壶、金碗”等元朝皇帝御用之物,作为称帝时之用。传国玉玺是明朝的死穴朱元璋时为了追杀掌管玉玺的故元太子,有时连大军到手的土地都可以不要,这时也先竟然堂而皇之的写信告诉明朝皇帝他掌握了传国玉玺要登基成为元朝皇帝,明廷当然是拒不承认其为元朝可汗,回书中称作瓦剌可汗。经济学上古代蒙古高原经济基础撑起不一个庞大帝国特别是人口暴涨后的时期,政权建立后无不是往南发展,历史上也证明了岭北诸王叛乱时中书省只要切断岭北与内地的联系诸王就被迫投降。失去明朝支持的也先在内忧外患下被杀。<ref>《元史》</ref> [[File:5e201387541ec.png|缩略图|右|[http://i3.qulishi.com/static/2020/6/5e201387541ec.png 原图链接] [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2001/388607.html 来自趣历史]]] <p style="text-indent:2em;">也先与其弟死后,瓦剌部落分散,逐渐衰落,内部事态鲜为人所知。但对外则西侵谢米列契地,并沿锡尔河洗劫了塔什干等城;向东争夺哈密,一度攻入肃州城,以求开拓东西方通道。一部分瓦剌人则向青海、甘州等地陆续转移。也先之后约一百五十年,哈剌忽喇兴起。 <p style="text-indent:2em;">哈剌忽喇与马哈木、脱懽,也先祖孙一样,亦出身于准噶尔部。约与其同时,还有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二人先后为瓦剌四部盟主。此时瓦剌的分布地在额尔齐斯河左岸低洼地带,其牧场地可宜达伊赛克湖。清朝,瓦剌分为准噶尔(绰罗斯、厄鲁特)、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见厄鲁特蒙古)。 * '''明末清代''' <p style="text-indent:2em;">明末到清代,是瓦剌历史的新时期。固始汗是卫拉特盟主,为了远交近攻(减轻沙俄和喀尔喀蒙古的攻击压力),1635年遣使归顺后金,1646年他与卫拉特各首领22人联名奉表贡,进一步归入清朝的主权版图。 <p style="text-indent:2em;"><small>土尔扈特部</small> <p style="text-indent:2em;">17世纪30年代,瓦剌的一支土尔扈特部因为与准噶尔部冲突,西迁进入伏尔加河流域,在乌拉尔河与伏尔加河之间建立了著名的卡尔梅克蒙古部落。 <p style="text-indent:2em;"><small>和硕特部</small> <p style="text-indent:2em;">17世纪30年代,和硕特部部分民众跟着土尔扈特部西迁进入伏尔加河流域,部分留居乌鲁木齐周围和塔尔巴哈台地区,由固始汗的大哥(后由大侄子鄂齐尔图汗)领导,几乎同时,固始汗一支的4万民众东进青藏高原。 <p style="text-indent:2em;">固始汗原游牧于天山北麓,后受到准噶尔部的排挤,转移至天山南麓发展。后来,他的部落国一度返回天山北麓,因此与俄罗斯力量冲突:崇祯三年(1630)遣使去乌法与俄国地方当局接触,七年与俄国冲突。 <p style="text-indent:2em;">1634年西藏格鲁派摄政者索南群培及名义领袖五世达赖及其师傅四世班禅希望他成为护法王,共同致信固始汗,请求其出兵救援。1636年,固始汗亲自赴拉萨与达赖商议出兵事宜,于九年抵拉萨,受达赖五世、班禅四世赠予的“丹增却杰”(执敬法王)称号。后来后,固始汗又遣使去盛京(沈阳),表示归顺后金政权,以获得强大支援力量,稳固后方。 <p style="text-indent:2em;">1637年,固始汗率军进入青海,灭却图汗,控制青海区域,和硕特汗国开始建立。1640年又发兵西康,灭苯教政权的顿月多吉。此后,他佯称接到达赖旨意返回青海,实则在1641年突袭西藏,并于1642年攻占西藏当时的王国首都日喀则,灭噶举派的藏巴汗政权(噶玛王朝)。 <p style="text-indent:2em;">1642年,固始汗和五世达赖、四世班掸,决定和在东北盛京(沈阳)建立的清朝早期政权进一步建立联系,派遣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为代表,前往,次年到达盛京,清太宗[[皇太极]]立即率领亲王、贝勒、大臣等出城迎接。 <p style="text-indent:2em;">1646年他与卫拉特各首领22人联名奉表贡,进一步归入清朝的主权版图。 <p style="text-indent:2em;">1705年拉藏汗时期是要求清朝介入管理西藏内部事务,是进入清朝的具体管理版图。 <p style="text-indent:2em;">1717年,准噶尔汗国军队发动突然袭击,南下翻越昆仑山脉,攻入拉萨,杀死了和硕特汗国最后一任君主拉藏汗,和硕特汗国灭亡。——1718年清朝由青海出兵入藏,全军覆没;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赶走准噶尔军,清朝在拉萨设立驻藏大臣。 <p style="text-indent:2em;"><small>准噶尔部</small>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哈萨克草原东北方的塔尔巴哈台地区,瓦剌的另一支绰罗斯人首领巴图尔洪台吉(译:勇士皇太子)也建立了一个政权并连续两次击退俄国的侵略,迫使俄国承认了自己的独立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互通贸易。在1643年,巴图尔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远征,进入并占领了七河流域地区,迫使大多数大玉兹部落氏族向他臣服。1648年,巴图尔珲台吉授命喇嘛咱雅班第达将过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托沁”文字,作为准噶尔部的文字。 <p style="text-indent:2em;">1653年巴图尔洪台吉死后,他的长子僧格即位,但其众兄弟不服,起兵反叛,内战爆发,至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僧格才平定了叛乱,但在1671年,他就被自己的两个哥哥——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暗杀,他的三个儿子都年小,汗位难以得到延续。葛尔丹当时在拉萨熬茶,平时“不甚学梵书,顾时时取短枪摸弄”,得讯后征得老师——五世达赖喇嘛的同意还俗潜回伊犁,在和硕特首领鄂齐尔图车臣汗的援助下,擒杀了车臣,并将卓特巴巴图尔赶往青海,使国家恢复安定,他自己成为准噶尔汗国的新一代大汗,称为“博硕克图汗”,并娶固始汗的女儿(一说孙女)阿奴,阿海两姐妹为可敦(妃子)。但是阿海原来应该嫁给僧格的长子策旺阿拉布坦为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僧格的三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尤其长子策妄阿拉布坦更是英武不凡,按准噶尔法律,策妄阿拉布坦才应是合法的汗位继承人,噶尔丹为使自己的权利不至于旁落,便逐渐打压策妄阿拉布坦,在1688年,暗杀了他的弟弟索诺布阿拉布坦,这使策妄阿拉布坦感到自身安全难以保障,便在7名僧格旧臣的陪同下,率5000部众,以少胜多,击退追兵逃至博尔塔拉河一代休养生息。由于他的即位是建立在和硕特首领鄂齐尔图车臣汗的帮助之上,汗国实际上有一半的领土在鄂齐尔图车臣汗的控制之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噶尔丹经过多年战争,击败了鄂齐尔图车臣汗,使汗国内部形成了以他为首的绰罗斯家族的一统天下。 <p style="text-indent:2em;">准噶尔汗国是准噶尔部(卫拉特蒙古的一支)的首领噶尔丹1676年打败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之后、把松散的联盟体制步步改变为集权的政权体制、把准噶尔首领的台吉地位上升为汗王地位、于1678年正式建立的一个汗国。因为1635年卫拉特盟主固始汗遣使归顺后金(清朝)、及1646年卫拉特各部首领联名归顺清朝,所以它也改变了卫拉特与清朝的主从关系,史籍说噶尔丹对抗清朝是叛乱。 <p style="text-indent:2em;">葛尔丹将它的权威强加在了全部瓦剌部落之上,这当然不是靠着巴图尔洪台吉的余威,而是葛尔丹当时拥有的十万纪律严明的部队。十七世纪后半叶,最后一位对塔里木盆地诸城市具有主宰能力的察合台统治者是伊斯马因汗。伊斯马因汗与白山派和卓首领希达雅图刺发生了争执,最后希达雅图刺和卓被从喀什格里亚赶了出去。希达雅图刺和卓于是向葛尔丹寻求支援,葛尔丹在1678年入侵了塔里木盆地取代了新疆最后的察合台统治者伊斯马因汗,在1678-1680年强占了喀什格里亚,在1681年间并了吐鲁番和哈密,最终吞并了全部残存的莫豁勒汗国的领土。同时瓦剌军还在1681年和1695年之间大批入侵了锡尔河地区,攻占并抢劫了塔什干北部的赛夷城。 <p style="text-indent:2em;">1688年瓦剌人战胜了喀尔喀蒙古人并在东蒙古落脚之后,1690年,葛尔丹仿效成吉思汗,开始进攻中国的清帝国。据史料记载,当时葛尔丹兵强马壮,青海以西,葱岭以东,天山南北,不论何部落,一闻准噶尔兵来,莫不举家奔逃。葛尔丹略施小计,让喀尔喀土谢图汗杀害了卫拉特人,于是兴兵东征,与土谢图汗等喀尔喀四部尘战3日,大败喀尔喀。当时恰好张鹏隔出使俄罗斯,他见到喀尔喀的“溃卒步满山谷,行五昼夜不绝”。喀尔喀惨败,举国内附。后来喀尔喀大败准噶尔的名将策凌(拖雷的后代)当时还不到20岁,背着祖母,也单骑扣关请降。 <p style="text-indent:2em;">[[康熙]]派尚书阿尔尼带满洲兵接应喀尔喀蒙古,并监视[[葛尔丹]]。阿尔尼尾随葛尔丹至乌尔会河,违背了康熙不许开战的命令,带领满洲、科尔沁、喀尔喀骑兵袭击准噶尔。葛尔丹军中的俄罗斯使节目睹了乌尔会之战,他描述说,伯硕克图汗的战士先用枪打,再用箭射,最后派骑兵袭击清兵侧翼,将清军击败。由于喀尔喀骑兵不守纪律,面对葛尔丹故意留下的子女金帛,纷纷争抢,以至阵形大乱,被葛尔丹打败。葛尔丹一方面看到清军不堪一击,另一方面受到达赖喇嘛使者的鼓励,于是继续南下。同时,康熙派裕亲王福全为左路军,恭亲王常宁为右路军,征讨葛尔丹。右路军与葛尔丹相遇与乌珠穆沁,清兵再次惨败,葛尔丹乘胜进至萨里克河边,距京师不足600里,中外震动,京师戒严。 == 现有行政区 == * 瓦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p style="text-indent:2em;">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主体就是瓦剌(或卫拉特蒙古)人,其中,和静县是瓦剌的土尔扈特部为主,和硕县是和硕特人为主的(和硕特部长期游牧在乌鲁木齐等地,乌鲁木齐在瓦剌语意为“优美的牧场”)。 * 瓦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p style="text-indent:2em;">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主体民族是瓦剌(或卫拉特蒙古)里面的多部落人群,包括部分准噶尔部的残存后裔。 * 瓦剌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p style="text-indent:2em;">历史:塔城地区在明代和清代早期是和硕特部的游牧领地,在鄂齐尔图汗时期被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夺去,乾隆征服准噶尔汗国之后,哈萨克人东进来游牧(哈萨克汗国君主请求乾隆皇帝允许),同时还有一些瓦剌人在当地生活。现代成立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 瓦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p style="text-indent:2em;">青海蒙古的主体是瓦剌人的和硕特部。 <p style="text-indent:2em;">固始汗带领和硕特部在青藏高原建立和硕特汗国,因为其孙子罗卜藏丹津之乱,青海瓦剌衰落,藏族人大批进入青海,现代建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和硕特部后裔为主体的。 * 瓦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p style="text-indent:2em;">固始汗后人察罕丹津在青海有领地,在清代受封为黄河南亲王,反对罗卜藏丹津之乱,其牧地一直稳定,现代建立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 瓦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p style="text-indent:2em;">瓦剌四大部落之一的杜尔伯特部一支东迁于大兴安岭地区,后建立杜尔伯特旗,现代有黑龙江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 瓦剌乌布苏省 <p style="text-indent:2em;">外蒙古乌布苏省的主体人群就是卫拉特人,其中,杜尔伯特人为主。 * 瓦剌阿尔泰共和国 <p style="text-indent:2em;">阿尔泰地区曾长期处于蒙古卫拉特部准噶尔人的统治之下,阿尔泰人旧时一直称其为“阿尔泰卫拉特人”,属蒙古准噶尔部。 1679年准噶尔部与清朝开战,准噶尔部兵败,一部分蒙古准噶尔人退到这里,并融入了一些居住在阿尔泰地区的其他部落,演变成了今天的阿尔泰人。清朝胜利后,该地区被清朝管辖,当地的准噶尔人被编入阿拉坦淖尔乌梁海二旗,他们就是的阿尔泰人的前辈。1864年10月7日清廷被迫同沙俄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称《塔城条约》),驻牧于上述地区的蒙古各部落 "随地归为俄国"。 <p style="text-indent:2em;">苏联十月革命后,于1922年6月1日在阿尔泰人的土地上建立了卫拉特自治州,1948年1月7日改为戈尔诺—阿尔泰自治州,1992年改名为俄罗斯联邦阿尔泰共和国。阿尔泰人早期操卫拉特蒙古语,由于受到突厥人的影响,后来改操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吉尔吉斯—奇普恰克语,可以和维吾尔人、哈萨克人进行语言交流,但是他们不信仰伊斯兰教,而信奉原始萨满教,有部分人在俄罗斯人的影响下,已经改信东正教。 [[File:20180916112512 5bc36e4a1000a12ebda8083b9b234db4 4.jpg|缩略图|右|[http://00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80916/20180916112512_5bc36e4a1000a12ebda8083b9b234db4_4.jpeg 原图链接] [http://mini.eastday.com/a/180916112512976-2.html 来自东方资讯]]] <p style="text-indent:2em;">阿尔泰共和国面积9.29万平方公里,俄罗斯族60.4%,阿尔泰族31%(2002年统计全俄共有阿尔泰人6万7千余人)。 * 瓦剌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 <p style="text-indent:2em;">17世纪30年代,因为与准噶尔部冲突,土尔扈特部(和部分和硕特部民众)西迁进入伏尔加河流域,建立土尔扈特汗国,1771年俄国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下令取消这个汗国,成立了卡尔梅克管理处,这个瓦剌人为主体的区域,1920年建立卡尔梅克自治州,1935年改为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至今还是此名。 == 历史地位 == <p style="text-indent:2em;">瓦剌人推进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硕特汗国的贡献尤为突出,流行于西北的达坂名称就源于瓦剌语。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政府组织]][[Category:中国通史]]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瓦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