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06.21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游武夷山记 的原始碼
←
游武夷山记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游武夷山记.jpg|thumb|350px|right|[https://p5.ssl.qhimgs1.com/sdr/400__/t01ef3f48adbde9b27f.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so.com/view?q=%E3%80%8A%E6%B8%B8%E6%AD%A6%E5%A4%B7%E5%B1%B1%E8%AE%B0%E3%80%8B&src=srp&correct=%E3%80%8A%E6%B8%B8%E6%AD%A6%E5%A4%B7%E5%B1%B1%E8%AE%B0%E3%80%8B&ancestor=list&cmsid=07a40fda841e64e1f7bc2e15aa152d01&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42#id=34a5bf0fcf4f7ba2473d759923a8c42d&currsn=0&ps=60&pc=60 图片来自360图片网]]] '''《游武夷山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写的一篇游记。文章记叙游览福建崇安境内的武夷山的经历。文章抓住武夷山山水结合的特点,以"九曲"为线索,重点描写舟游的情景,描绘了峰崖岩穴、竹树楼台的奇形异状,突出了武夷山曲、峭、新、遒紧的特色。行文中不时抒发心灵感受,饶有韵致。 == 游武夷山记 == 凡人陆行则劳,水行则逸。然游山者,往往多陆而少水。惟武夷两山夹溪,一小舟横曳而上,溪河湍激,助作声响。客或坐或卧,或偃仰,惟意所适,而奇景尽获,洵游山者之最也。 余宿武夷宫,下曼亭峰,登舟,语引路者曰:"此山有九曲名,倘过一曲,汝必告。"于是一曲而至玉女峰,三峰比肩,睾如也。二曲而至铁城障,长屏遮迣,翰音难登。三曲而至虹桥岩,穴中庋柱栱百千,横斜参差,不腐朽亦不倾落。四、五曲而至文公书院。六曲而至晒布崖,崖状斩绝,如用倚天剑截石为城,壁立戌削,势逸不可止。窃笑人逞势,天必夭阏之,惟山则纵其横行直刺,凌逼莽苍,而天不怒,何耶?七曲而至天游,山愈高,径愈仄,竹树愈密。一楼凭空起,众山在下,如张周官《王会图》,八荒蹲伏;又如禹铸九鼎,罔象、夔魈,轩豁呈形。是夕月大明,三更风起,万怪腾踔,如欲上楼。揭炼师能诗与谈,烛跋,旋即就眠。一夜魂营营然,犹与烟云往来。次早至小桃源、伏虎岩,是武夷之八曲也。闻九曲无甚奇胜,遂即自崖而返。 嘻!余学古文者也,以文论山:武夷无直笔,故曲;无平笔,故峭;无复笔,故新;无散笔,故遒紧。不必引灵仙荒渺之事。为山称说,而即其超隽之概,自在两戒外别竖一帜。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住,得到此山,请叹观止。而目论者犹道余康强,劝作崆峒、峨眉想。则不知王公贵人,不过累拳石,浚盈亩池,尚不得朝夕游玩;而余以一匹夫,发种种矣,游遍东南山川,尚何不足于怀哉?援笔记之,自幸其游,亦以自止其游也。 == 词句注释 == 武夷山:山名,在福建崇安境内。 偃(yǎn)仰:俯仰。 洵:确实,实在。 武夷宫:即冲佑万年宫,在大王峰南麓。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名天宝殿。后改会仙观,清名冲佑万年宫。 曼亭峰:即幔亭峰,一名铁佛嶂。其形如幄,顶平旷。相传有神人降此峰,自称武夷君,设宴请众乡人。 九曲:武夷溪水曲折,中有九个较大的弯道,故称九曲。三十六峰即在九曲之内,自宋以来有"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之语。 玉女峰:山形孤峙独秀,如美女伫立,故名。周围有妆镜台、浴香潭等景。与兜鍪峰并立于二曲之溪南。 睾(gāo)如:高的样子。 铁城嶂:亦名挂榜岩。山石黝润,深苍如铁,壁立如板,故名。 翰音:《礼记曲礼》:"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鸡曰翰音。"也指飞向高空的声音。《易中孚》有"翰音登于天"之句。此处或可释为飞禽难越,或可因山如屏障,高飞的声音也超越不过。 虹桥岩:在三曲,山悬崖洞中架有桥板,历千年而不朽。 庋(guǐ):置放,收藏。 文公书院:初名隐屏精舍、武夷精舍,在五曲,为朱熹讲学处。宋末扩建为紫阳书院,有仁智堂、隐求室、晚对亭等,今多圮废。 晒布崖:在六曲。崖上平坦,如剑削然,垂直竖立。 戌削:陡峭。 夭阏(è)之:使它夭折。 莽苍:指天空。 天游:天游峰,在仙掌岩边。以其高耸人云,人行其上如游天上,故名。峰顶有一览亭。又有天游观、胡麻洞、妙高台等胜,称武夷第一胜地。 周官《王会图》:周公以王城建成,大会诸侯,创朝仪贡礼,史官因作《王会篇》,以纪之,见《逸周书》。后人绘诸侯百官朝拜盛况为《王会图》。 八荒:八方蛮荒之地。 禹铸九鼎:传禹收九州之金,铸九鼎以象百物。《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 罔象:传说中的水怪。夔(kuí):传说中山林中的精怪。魈(xiāo):山林之怪,《抱朴子·登涉》云形如小儿,独足向后。 轩豁:形象鲜明。 腾踔(chuō):腾跳,形容风声的奇特。 揭炼师:姓揭的道士。炼师是对道士的尊称。 烛跋:蜡烛点完燃尽。 营营:往来盘旋貌。 小桃源:在三仰峰下。宋天圣年间,石崖坍叠,相倚成门,过石门则有田园庐舍,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故名。伏虎岩:在八曲,状如罗汉伏虎。 自崖而返:语出[[《庄子·山木》]],"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后常用作送别之辞。这里借用字面意思,意为到此而回头。 遒(qiú)紧:结构紧凑,语言精练。 在两戒外:这里指与天下名山气势不同。两戒,《新唐书天文志》:"一行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南戒相当于四川、陕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一带,北戒相当于青海、陕北、山西、河北、辽宁一带。 观止:言所见臻于完美,无以复加。 目论:从表面上揣度。 崆峒(kōng tóng):在甘肃平凉市西,为西北名山。峨眉:在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山势雄伟,多石龛洞穴,有云海伟光之胜景。 发种种:头发短少的样子。喻年老。 == 白话译文 == 一般说来,人们走陆路容易疲劳,走水路就闲逸。但是在山区游览,往往是陆路多而水路少。只有武夷山是两座山夹着一条溪流,一只小船逆流而上,山溪水流急,发出悦耳的声响。游客可以坐,可以躺,可以随意俯仰,全凭自己的意愿,而山上的奇景一览无余,实在是所游山中最舒适的。 我在武夷宫住宿,从曼亭峰下来,上了船,对引路的人说:"这山有武夷九曲的名称,如果经过一曲,你一定要告诉我。"于是过第一曲而来到玉女峰,只见三座山峰比肩并列,高峻挺拔。第二曲来到铁城障,像长长屏风样的山岩遮拦阻挡着,似乎声音也难传进去。第三曲来到虹桥岩,洞中像藏着千百根房柱斗,横斜高低,不腐烂也不倒塌。第四曲、第五曲来到文公书院。第六曲来到晒布崖,崖壁的形状刀新似的,像用倚天长剑新截石头为城,石壁陡峭耸立,像要向上奔腾,其势不可阻挡。我暗笑人若是仗势逞能,天公必然要加以扼制,唯有对山却放任它横行直刺,以至逼近苍天,而天也不发怒,这是为什么呢?第七曲来到天游峰,山越来越高,路越来越窄,竹子树木也越来越密。一座楼阁凌空而起,众山都在它的下面,像铺开一张周官《王会图》,八方荒远的山都蹲伏着罗拜;又像大禹铸造的九鼎,山林溪水中的各种精灵鬼怪,全都显露出它们的形态。这天晚上月色很亮,三更时分起了风,如同千万鬼怪在奔腾跳跃,就要上楼来。揭师父很能做诗,和他谈论,一直到蜡烛燃尽,才去睡党。一夜梦魂索绕,飘飘然还在山中与云烟往来。第二天早上,来到小桃源伏虎岩,这是武夷山的第八曲。听说第九曲没有什么好景致,于是从崖上返回。 嘻!我是学古文的,如果用文理来形容山势,武夷山没有直笔,所以曲折;没有平笔,所以险峭;没有重复之笔,所以新奇;没有闲笔,所以警拔有力。不需要引用灵仙怪异荒诞虚无的传说替山称扬,就说它超隽的气概,也能在南北两大山系之外独树一帜。我自感年老体弱,势必不能再游别处,能够到武夷山,也就可算是看到了最好的景致而不会再有更好的了。光看表面的人,说我很健康,劝我再游崆峒山、峨眉山,他们不知道那些王公贵人,堆起几块拳头大的石头,开凿亩把大的池塘,尚且无法早晚玩赏,我一个平民百姓,头发已经短而稀少,能游遍东南一带的山川,难道心里还有不满足的吗?于是拿笔作记,既是为这次游览感到庆幸,同时也是用来自己终止自己的游历。<ref>[http://wyw.5156edu.com/html/z8250m5218j2422.html 袁枚《游武夷山记》原文及翻译]</ref> == 创作背景 == 福建崇安县的武夷山,是中国有名的风景区,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前人曾用"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来概括武夷的水光山色。袁枚这次游览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时年七十一岁。 == 作品鉴赏 == 游武夷山,在九曲溪乘坐竹筏,可免去不少登山跋涉之苦,又可得"水中看山"的妙趣。文章正是抓住这一特点着笔。先从陆行与水行的对比写起,指出般山游,是"多陆而少水",然后用一"惟"字指出武夷山之游与它处不同,是在两山夹溪中乘舟而游。"客或坐或卧,或偃仰,惟意所适,而奇景尽获",在逍遥自在中览尽两岸千峰竞秀的美景。 文章的中心部分写作者溯流而上所见的沿途风光。从一曲、二曲至八曲,两岸景点次第展示出来,写得相当概括、简练,却能突出其各自特点。天游峰高耸入云,独出群峰之上,人在绝顶一览亭上俯瞰众山千姿百态,尽收眼底,写得鲜明生动,良多情趣。确如徐霞客所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第一也。"在写了晒布崖的壁立尖削之后,作者穿插了一句问话:"惟山则纵其横行直刺,凌逼莽苍,而天不怒,何耶?"作者猜测大概是上天有意造成武夷山这样奇特怪异的形状。这一句就使得文章活泼生动,摇曳多姿。 文中并没有写明是否曾经舍舟上岸,但从对天游峰的描写,和提到"至小桃源"等来看,作者曾舍舟登岸而行,仔细观赏,并夜宿天游观,故能详细写出逼真形象的景物。 作者总结武夷山的特点是:曲、峭、新、道紧,恰如其份地道出武夷山的奇妙之处。所谓曲,是指九曲溪十五里之遥,一曲一湾一滩,夹岸峰岩排列;所谓峭,指三十六峰尽皆峻峭挺拔;所谓新,则是说武夷山水没有重复,一步一景,处处新奇;所谓遒紧,是说这些山水景点密集而紧凑。 此文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先总述在武夷山乘小舟赏奇景,并赞叹为:"洵游山者之最也。"再分说游九曲之所见所感,最后又以一大段议论作结。目的均在于突出武夷山的别竖一帜,与众山不同的景致。全文以九曲溪为线索,迤逦写来,不枝不蔓,曲折有致,摇荡多姿,舒卷自如,令人遐想不已。 == 名家点评 ==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总编辑李梦生:袁枚这篇游记采取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先以数语从山的形势与游者的乐趣上概括武夷的迷人之处,然后对九曲一一点染,以溪水的曲折、山的峭拔为中心,进而以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感受来论山的奇特,畅言人生哲理。既把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又激起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40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811/05/6956316_400931248.shtml 袁枚《游武夷山记》]</ref> ==参考来源==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国文化史]]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游武夷山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