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172.16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渭水源头之我见(武鑫桂) 的原始碼
←
渭水源头之我见(武鑫桂)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渭水源头之我见'''<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8074909/pexels-photo-18074909.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渭水源头之我见》'''是[[中国]]当代作家武鑫桂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渭水源头之我见=== 2011年8月29日《定西日报》文化版刊出王若冰题为《渭水源于豁豁山而不是鸟鼠山——渭河源头新考》后,11月6日《定西日报》周末版刊登了渭源教育界老前辈、长期关注渭河文化的雒玉麟老先生的《渭河源于鸟鼠山而绝非壑壑山》一文,同月20日,同报同版又刊出王若冰《用历史和科学的态度探讨渭河源头问题——就渭河源于鸟鼠山而绝非豁豁山相关问题求教雒玉麟先生》。我们认真阅读了三篇文章后,又查阅有关文史资料后认为:雒玉麟老先生以大量丰富翔实的史料,用历史和科学的态度论证了渭河发源于鸟鼠山而绝非壑壑山。弘扬了渭河文化,字里行间浸润着对家乡渭源的挚爱之情。 一、渭河源自何处 对渭河源自何处的问题,目前有三种说法。一是“三源说”。《甘肃史话丛书》之《渭源史话》“沧桑岁月”篇“渭水源头”(徐化民撰)说:“渭河有三源,居中是发源于县南五竹山(豁豁山)的清源河,南源是发源于锹峪峡的锹峪河,北源是发源于鸟鼠山的禹河”;二是“两源说”。同是《甘肃史话丛书》之《定西史话》“风光旖旎地神奇”篇“渭水源头鸟鼠山”(郭建民撰)说:“渭河有二源:南源清源河,源于渭源县西南豁豁山;西源禹河,源于渭源县西鸟鼠山……”三是“一源说”。即《定西日报》陆续登出的雒玉麟的“渭河源于鸟鼠山”和王若冰的“渭河源于豁豁山”,还有张书城、温丕光先生在《鸟鼠山·鸟鼠同穴·渭水正源》一文(收编于1994年中共渭源县委、渭源县人民政府编印的《渭水源头》第七章“考辨”)所引《说文》“渭水出陇西首阳渭首亭南谷”语,说“这里的南山就是露骨山的支脉豁豁山”,“只有大岘沟水(源自豁豁山)才可称之为渭水的正源”。 鸟鼠山 雒文认为渭水发源于渭源县城西北九里的鸟鼠山,这是大禹寻渭形成的历史结论,历来被人们所认可。王文认为发源于县城西的鸟鼠山龙王沟水(即禹河),山上的品字泉,河无一滴水流,“吐云泉虽深不见底却看不到一缕水光;遗鞭泉小小的石泉虽然尚有一滩发绿的泉水,泉底和泉四周都不见泉眼流出或者渗出水痕……仰禹泉也无水可流……”而清源河源头“峰峦叠嶂,森林茂盛,沟壑纵横,具有良好的涵养水分条件……清源河源头中段可以听见哗哗的流水声自茂盛的灌木从中传出。从豁豁山根顺着水声往下游追寻……湍急的水流越来越多,在豁豁山谷口的鹿鸣村形成一条水流充沛的河流,且水质十分清澈。”并引证张书城、温丕光的文章得出结论,确认发源于渭源县南部豁豁山的清源河才是渭河真正的源头。” 清源河 尽管还有“渭河多源的”观点(此话来自王若冰第二篇文章,多到何数目,未说清楚),但就目前来看,对渭河源头的看法,就是一源、二源、三源这么三类。至于二源、三源说,是否符合一条河的源头实际和情理,我们不须赘言。现在引发争论的是“一源说”中的渭河源头是鸟鼠山还是豁豁山?是禹河(龙王沟水)还是清源河? 那么鸟鼠山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王若冰的第一篇文章及引用的《鸟鼠山·鸟鼠同穴·渭水正源》认为“对于鸟鼠山的理解有大鸟鼠山和小鸟鼠山之别。小鸟鼠山专指龙王沟水发源地,而大鸟鼠山则应包括渭源县城西南、被《说文》称为南山的露骨山支脉豁豁山”。在第二篇文章中又说“我们将鸟鼠山以大小区分只是为了表述方便,而并非说在渭源有大小两座鸟鼠山。”前后两文对鸟鼠山的叙述,似乎有不一致之嫌。而且王进一步反问道:“既然豁豁山和鸟鼠山属同一条山脉,将包括豁豁山在内的这五座山(注:豁豁山、太白山、里沟山、牛头山、鸟鼠山、关山、一杆旗山,此即王文所列,实为七座,非五座,)统称为鸟鼠山应该不会错吧?”这倒把我们弄糊涂了!读者自然会问:鸟鼠山怎么还有大小之分?而且未用鸟鼠山命名的那么多山,怎么也统称为鸟鼠山呢?既然豁豁山可统称为鸟鼠山,那为什么要对渭河源头进行“新考”而且用“渭河源于豁豁山而不是鸟鼠山”作结论呢? 锹峪河 关于大小鸟鼠山的问题我们认为雒玉麟先生的文章所谈是符合实际的,应该是正确的。《尚书》《山海经》《水经注》《地理志》等史籍认为渭水源于鸟鼠山。“大禹导渭于鸟鼠同穴山”,就是对渭河源于鸟鼠山最早的记载。这些典籍所说的鸟鼠山就是在渭源县城西北8公里处的鸟鼠山,不可能是豁豁山。我们翻阅1998年出版的《渭源县志》“概述”中说“全境属陇西以西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北坡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南至西部的露骨山系。环绕蜿蜒50余公里。中部鸟鼠山系纵横交错,由南向北延伸,构成洮、渭分水岭”。《大事记》首条说“帝尧八十六年(约前22世纪夏朝前)氏族社会部落首领尧,命大禹治理洪水,大禹曾循渭河到达源头鸟鼠同穴山(今名鸟鼠山,距县城西8公里),疏导渭河东注黄河,后人在此修建禹王庙以颂功德”。渭源县志中说,禹王庙位于渭河源头鸟鼠山,最早建于周初、历经秦、汉扩建。庙宇雄伟壮观,为周围数县庙宇古老之冠。现存禹王庙为清宣统年间重建,门楹联云“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庙旁原有岣嵝碑一通。看来鸟鼠山系在渭源县境中部,且由南向北延伸,在城西离城8公里的鸟鼠山就是大禹导渭于鸟鼠同穴山的鸟鼠山。而豁豁山属渭源县境由南至西部的露骨山系。两个山系走向虽大体相似,而所处位置不同,两个山名称也不同。我们认为不能“指鹿为马”,更不能混为一谈。同时,就源头遗迹来看,距县城8公里的鸟鼠山,山腰有三个泉,分别名为吐云、遗鞭、仰禹,有禹王庙始建于周初,现存为清宣统年间重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一通岣嵝碑记大禹导渭,碑虽损坏但碑文尚存。龙王沟水称禹河,与清源河相汇之地称禹河湾,这里还要说的是,王若冰先生一文所说的“清源河经五竹镇到县城附近的三河口与龙王沟水——禹河、唐家河相汇”。错了!三河口在渭源县与陇西县首阳镇交界的地方,不在渭源县城附近。渭河在陇西甚至武山县境内人们都叫“禹河”,在陇西就有“出北门禹河滩,巴巴坟儿靠北山”的民谣。为什么把来自龙王沟的水叫禹河,就是因为它是大禹疏导洪水而形成的河,正如雒玉麟先生所说“禹河是渭河的别称,是一水两名”。如果像王若冰先生所认为渭河源于豁豁山,那人们就会提出疑问,为什么那里没有像禹庙这样的遗存和遗迹呢?《渭源县志》(1998年编)“大事记”头条所记大事难道是妄说吗?还有《隋书》所载,隋炀帝于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三月西巡陇右、驻跸渭源、渡北河,探鸟鼠、经武街(现今庆坪)到狄道,西行张掖,并赋《登鸟鼠山》《渡北河》《示从征群臣》诸诗,诗中有“地干纪灵异,同穴吐洪流……长林啸白兽,云径想青牛”等句,说的就是渭河的发源地“鸟鼠同穴山”,雒玉麟先生文章中所举隋朝薛道衡《奉和临渭源应诏》诗中的“元功复禹迹”、唐朝诗人宇文道《游渭源》诗,这都是一千四百年前的历史记录,汉许慎《说文》“渭”注有“出陇西首阳渭首亭南谷东入河”之句,也有“夏书以为出鸟鼠山”之句,这也是历史记录。还有历代诸多学者文人、政治要人、地方官吏丰厚的诗文、题词等等,都表述和赞颂渭水出于鸟鼠山,地方文史资料中都有记载,恕不再例引。以上,是不是能说明渭水源于鸟鼠山而非豁豁山呢?我们认为这是历史形成的结论。鸟鼠山是渭水的源头也是渭河文化的源头,而且是被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史学界所承认的,我们不能随意把此看作是“一代代的文字传承”、“未经实地考察”的。当然,对渭河的源头问题,历史上也有不认为是鸟鼠山的看法,但不是主流,因为没有被人们普遍认同,也没有被学术界接受。 鸟鼠山 至于鸟鼠山品字泉干涸、龙王沟“无水可流”那是自然变化、人为因素,主要是自然变化的结果。正如王二文所说“罗布泊曾经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1970年以后干涸”一样,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大禹治水“导渭于鸟鼠同穴山”的鸟鼠山,在经历四千多年的沧桑之变后,干涸了,这是自然的,也正如“也没人提出要把罗布泊从中国版图上抹去”,仍叫罗布泊一样,鸟鼠山虽然没水了,也仍然是渭河的发源地,住在渭河两岸的渭源、陇西、武山、甘谷县的人也都记得,上世纪四十年代,渭河里经常有水流淌,两岸人们往来都得涉水而过,龙王沟人说,那时发源于鸟鼠山品字泉的流水丰沛,龙王沟禹河从未断流,河里还有珍贵的“娃娃鱼”和各种鱼类生存。可是现在是经常干枯。就连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前几年不是也曾断流过吗?间歇干枯的渭河上游,一时断流的黄河,它还是渭河,它还是黄河!对此无人怀疑!那为什么要把经四千多年的自然变化而只“看到短短一截的浅浅细流”的龙王沟水——禹河,就否定鸟鼠山是渭河的发源地呢?何况近年来渭源县政府领导人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文物古迹,重视绿化,植树造林,“品字泉”周围又是森林茂密,一派生机盎然景象,我们相信,坚持下去鸟鼠山定会出现丰沛的水源。我们不应该把现实和历史割裂开来,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更不能将其对立。作为《甘肃史话》系列丛书之一的《定西史话》《渭源史话》中关于渭水源头的“三源说”、“二源说”,均未否认鸟鼠山是渭水源头,只不过说还有其他源头,如清源河、锹峪河。我们何必脱开历史,只从现在清源河“水流丰沛”的现象出发,认定“渭河源于豁豁山而不是鸟鼠山”呢? 我们认为雒玉麟先生之“渭河源于鸟鼠山而绝非豁豁山”是符合历史的真实,辉映着渭河文化,乃至黄河文化、中华文化的内涵问题。 二、渭河源头与渭河文化 渭河是大禹治水、疏导洪流“于鸟鼠同穴山”而成的一条中国最古老的河流之一,它流经甘肃、陕西两省62个市县,浩浩荡荡、一泻八百一十八公司里注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不只是一条河,她与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文明史紧紧相连,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中华民族始祖伏羲在渭河畔仰天俯地,始画八卦,开启了中华文明,周和秦的祖先在渭河流域发展壮大,建立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王朝,汉、晋、北魏、北周、隋、唐诸王朝都在渭河流域孕育而生、走向辉煌,丰腴的渭河水,不仅滋润了两岸肥田沃土,万物生灵,而且滋养了无数人类的英雄、世间的豪杰和达官贵人、哲人学者。可以说,渭河是一条承载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人文的母亲河,它也孕育了陇西李氏文化(以上文字是《定西史话》中“渭水源头”的叙述)。说明渭河源头的文化是十分深广的,挖掘其内涵,扩大其外延,应该是中华民族特别是受渭河养育的渭河流域人民的责任。 这条负载了深厚而丰富历史文化精神情感的河流是怎么形成的呢?当然是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洪水,“导渭于鸟鼠山”而形成的。大禹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带领民众治理泛滥成灾的洪水的一代英雄,他治理洪水辛苦劳作达十三年之久,致使脚趾甲全部脱落,小腿上的汗毛全部脱光,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山三列,导水九川,疏通四渎,导渭于鸟鼠同穴山,东汇于沣,东注入河。他受到人民的爱戴,也受到舜帝的赏识,把部落联盟的首领位置“禅让”于大禹。大禹即位后,在公元前21世纪逐步把部落联盟组织发展成国家组织——夏王朝的创始人,故亦称“夏禹”。他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怕艰险、战胜困难的伟大精神于一身,它具有拯救危难、解困于黎众的博大胸怀,他具有施爱于人、惠及于众的高贵品质,他也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深入实际、带头苦干的优良品质……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大禹导渭于鸟鼠同穴山,是大禹的功绩之一,其功甚大!也是大禹精神的表现,其精神甚伟!如果我们不承认渭河发源于鸟鼠山,实际上就是否认大禹“导渭于鸟鼠同穴山”。关于这一重大而敏感的问题,王若冰先生的第二篇文章开宗明义说“我《渭河源于豁豁山而不是鸟鼠山》一文的本意是指现在的渭河源头,并非否定大禹鸟鼠山导渭历史。”关于渭河是不是可以分为现在的源头和非现在的源头,暂且不论。就文章的命题“渭河源于豁豁山而不是鸟鼠山”来说,“本意”如何?不是清清楚楚地告诉人们,渭河的源头不是鸟鼠山吗? 我们认为大禹“导渭于鸟鼠同穴山”,是渭河文化的重要内涵,肯定它,就是弘扬渭河文化、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对大禹治水,具体到“导渭于鸟鼠同穴山”的探讨、研究,不能单纯就现在有水无水去考虑,它涉及[[历史]]、[[文化]]、[[自然]]、心理诸多方面的问题,[[必须]]持慎重的态度,不然,就会以“新考”,否定历史认同,损害渭河文化——黄河文化——中华文化,造成中华民族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在全国第九次文代会第八次作代会[[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渭源,鸟鼠山和首阳山就是不同于其他任何地方的、具有深厚渭河文化特色的两张王牌。文以载道,道以化民。大禹导渭于鸟鼠同穴山,解救人民于倒悬的坚强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首阳山伯夷、叔奇的清正贤明之气和谦让之风,已然形成渭源纯朴的民风,就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是渭源县最具人们爱戴和敬仰的精神家园。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载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系辞上》)无形驾有形,这就是文化的巨大作用!假如要以今天自然条件[[变化]]的优劣,水源[[流量]]的大小而“新考”改变其渭河源头,鸟鼠山这座名列经传的千古名山,不但干枯了水,也将失去魅力无穷的文化灵魂,孰轻孰重?值得深思!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渭河文化是渭源人民精神的火炬,我们坚信它将永远激励渭源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阔步向前,光彩熠熠,永照千秋!<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35799595 个人图书馆网]</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渭水源头之我见(武鑫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