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0.186.18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浯溪三绝(朱文科) 的原始碼
←
浯溪三绝(朱文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浯溪三绝'''<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879810/pexels-photo-2879810.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浯溪三绝》'''是[[中国]]当代作家朱文科的散文。 ==作品欣赏== ===浯溪三绝=== 浯溪三绝 浯溪在祁阳,城西南五里外,湘江东岸。浯溪本无名,普通小溪,因元结的命名而有名,因元结而著名。 2005年国庆,慕名赶到浯溪。如今的浯溪,是座美丽园林,有两万多平方米。入内,映入眼帘的是陶铸的铜像。铜像四周绿树浓郁,古木丛生,芳草萋萋,十分幽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肃立于铜像前,默诵着他的《松树的风格》,想起他的功勋,想起他在文革中的遭遇,唏嘘不已。 史载,公元766年3月,元结第二次出任道州刺史,从衡阳赴道州,途经此处。他立在湘江西岸,睿智的目光,盯着悬崖峭壁,越看越喜欢。不久,元结就安居在此。他把山中小溪命名为“浯溪”,把山顶平台命名为“焐台”,造一亭命名为“痦亭”。这三字皆从“吾”意兼表意,“浯”从水,“焐”从山,意即我的小溪、小山。初建家园,元结以中堂为中心,以元家坊、石门、摩崖渡为中轴线,左右两边,分别以水、石取胜。元结在西峰筑“痦亭”以镇溪山,揽四季为“六厌”胜景,“痦亭”以中心为一柱,飞檐四张如伞,俗名伞把亭。元结在此隐居后,悠然自得。公元771年,即唐大历三年,元结守制期满,开始在浯溪刻铭,请颜真卿将其所撰《大唐中兴颂》刻在临江的百尺摩崖,此后又陆续刻上《东崖铭有序》、《右崖铭》、《中崖铭》、《寒泉铭》。从此,浯溪以“摩崖三绝”而闻名于世。元结之后,[[袁滋]]、李阳冰、[[黄庭坚]]、米蒂、秦少游、李清照、杨万里、范成大、狄青、解缙、徐霞客、王夫之、顾炎武、袁枚、[[何绍基]],众多文人骚客慕名而来,留题刻石。如今,浯溪已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南方最大的磨崖碑林,被列入新“潇湘八景”。 曲径蜿蜒,古树齐天,翠竹红枫,蝉鸣鸟唱,溪水潺潺,清碧如玉,一路窃窃细语,流入湘江。溪上有桥,桥边有牌,牌上诗云:“水抱青山路,源通沧海渠。龙宫开玉闸,深山碎琼琚。”诗句为明朝曹来句所作。元结在浯溪上流筑石渠,围成长池,溪堤曲曲弯弯,溪上建桥。站在桥上,放眼望去,湘江犹如一平湖,映照着这方净土。记得读《红楼梦》,我对大观园里挖条小河始终不解。如今看来,唯有水的流动与山石稳固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才能透出意境深远的动静之美。 站在桥上,看落叶飘飘悠悠入溪,随水流去,心里有着多少感叹与思考。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纵观中国传统文化,无不与山水小溪相连,历代文人政客,无不归功于“江山之助”,而创造出丰功伟绩。先哲们把水的流动,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品德,从中悟出生活的真谛。元结正是选择了浯溪,寄情山水,远离尘世纷扰,自得其乐躬耕,得以静心读书与思考,取得了文学上的伟大成就。今天这个浮躁社会,能做到这样境界的有几人呢? 浯溪属[[石灰岩]]山,临湘江一面是悬崖陡壁,三峰并立又各有姿态,一高二低互为呼应。我们来到湘江边,百尺摩崖,崖壁上“画山”两个斗大的字赫然入目。这是全国罕见的露天碑林,存有505方。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许多碑刻字都模糊了,依然可辩。最为著名的当数颜真卿真迹《大唐中兴颂》,为公元771年刻石。碑面三米余见方,自左自右共21行332字,字大15厘米。此碑以年代之古、碑面之大、字数之多、书艺之妙、文章之奇,居“三绝碑”之冠。 参观完碑林,从左边沿曲折小径蜿蜒而上。石头千姿百态,或是峭壁悬崖、奇峰突兀,似有飞舞之势;或是平如舞台,有如诗人坦襟心胸。浯溪入湘江口有两座大石,一座是圆形的。每当春夏之交,洪水上涨,流水如飞龙冲入湘江,分成两股绕石洄旋,石亦像是珠子在旋转,也称“双龙戏珠”。另一座是方形的,上面平坦得很,可以坐几个人,相传是元结垂钓之处,后人称做“钓台石”。站在这里,看湘江北去,大雁南飞,水碧见底,杨柳羞涩,如小鸟依人,抚平你心头的创伤,让你沉静,让你深思。 什么时候,让我远离喧哗的尘世,真正看淡名利,幽居到这样一处胜景,读书写作,修身养性,让躁动的心灵有所归依呢? 君山听蝉 一直向往[[洞庭湖]],向往岳阳楼,向往君山,不只是因为我的长篇小说《血色野菊》,有三四章内容涉及这处神奇的地方。而是因为,那积淀千年的文化底蕴,那“先忧后乐”的召唤。 2011年暑假,我带着九岁的朱宇凡,还有几个朋友,一起来到岳阳。踏上[[岳阳]]楼景区,远眺洞庭湖中的君山,不禁激动万分。“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不由得不佩服刘禹锡的文笔,如此贴切形象,充满诗意。君山,顾名思义,君子之山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君临此地。李白、杜甫、黄庭坚、辛弃疾、张之洞,都曾登临君山揽胜抒怀,留下了千古绝唱。岳阳人得感谢他们,让君山名声大噪。作为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小岛,因为有许多文人墨客的滋润,才有了灵气,有了福气,有了浩然之气。 君山最妙的,是蝉声。置身茂林修竹的山丘,处处都能听到。蝉声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不免让人心头热乎。一种久违的触动涌上心头。我想起童年在乡下,无月的夜晚,那种络绎不绝,于是心有戚戚焉。呼吸君山特有的清润之气,细细听着如梦的蝉声,宛如一种回忆的击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用凄婉的温柔慢慢覆盖心灵,任凭来时有多少豪情侠气,也不禁发出感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世上之事就是这般奇特,拥有时,不觉得它可爱,亦并不珍惜,当它渐渐远去时,方才感到它的可亲、可贵。我来之前,岳阳的朋友说,君山没什么好看的,就是湖中一个小岛而已。我是半信半疑。待到亲临其境,看到这大小七十二峰,这五井四台,这三十六亭,这四十八庙,不由得不惊叹君山之奇,之小,之巧,之幽。我想,岳阳朋友觉得君山很平凡,恰恰是因为他生活的世界,从来没有失去过君山罢。倘若有朝一日,君山岛让浊流淹没了,不复存在了,他是不是也会觉得一种惋叹? 站在二妃墓前,听斑竹中的蝉声,恍若隔世。不知道柳毅再世,会不会感叹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可爱的蝉儿,你们在鸣叫什么呢?是在述说秦皇汉武的故事,还是在提醒人们,别忘了钟相、杨幺的壮举?在君山,每处古迹都是一段厚重的历史,每个故事都是一段悠远的记忆,浩气连远古,衷肠诉神州。真想扎一间茅屋,泡君山银针,听幽幽蝉鸣,想来[[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真正的情韵,惟在于蝉声吧?孩提时代,我没少与这尤物打交道。从寻洞探蝉到筑巢观蜕,从搜树拾壳到持罩捕蝉,其中快乐,旁人恐难体味。 要问到君山最佳旅行时节,无疑是有蝉声的季节。蝉声佛佛,宛如一只亲切的手,轻轻拂着面颊,任你多么烦躁,不知不觉中,便会心气平和、怡然自得起来。蝉声是大自然灵秀纯美的精灵,多情婉约,最易触动人们的心底深处,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难怪蝉声寄托了文人墨客淡泊的心志、伤逝的心情。我想,蝉与禅应该是相通的,蝉声与寺庙的木鱼声,肯定有异曲同工之妙。只可惜,如此动听的蝉声,竟然未能入瞿式耜的《[[和宋为溪十声韵]]》,这不能不为蝉鸣不平。 我带宇凡去猴山看猴子,途中蝉声悠扬,此起彼伏,烘托出一种比寂静更幽远的意境。宇凡突然问我,爸爸,蝉只能活二十天,为什么它们还这样快乐?我心头一震,是呀,蝉的寿命很短,最长的亦不会超过五周。可我却不得不佩服蝉儿,从不为生命的短暂而悲伤。相反,它每天只会尽情地歌唱,无需指挥,也不用乐谱,就能奏出鲜明的节奏感,倾吐不尽它们对夏的缠绵爱恋,直至生命的尽头。从这个意义上说,蝉是不是肩负着摧枯拉朽、震撼世界的使命呢?我们能不为之折心动容? 君山的对岸,是繁华的古城。城市的水泥丛林,是听不到蝉声的。城市的水泥丛林,塞满了噪音。我不知道,生活在没有蝉声的城市,而言,究竟是喜还是悲呢? 茶陵之茶 茶陵不远。从耒阳往北,经京珠高速,再往东,转衡炎高速,两小时就到。 茶陵之茶,非以油茶出名,而以茶叶得名。因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炎帝不仅是中华始祖,也是中华茶祖,所谓“陵谷多生茶茗”,唐代[[陆羽]]一部《[[茶经]]》,便是明证。茶陵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古老的采茶歌,传唱民间。茶陵的茶文章做得久而响亮,有八宝茶,有姜茶,有豆茶,有芝麻茶,有萝卜茶,有盐茶。讲茶,唱茶,种茶,采茶,品茶,自古便是小城亮丽的风景。只可惜,近年茶陵的茶叶产量大减,茶油产量却有取而代之趋势。茶陵之茶,莫非要换做油茶? 茶陵人好茶,更好客。车到城区,一美丽女子,笑盈盈在等候。美女姓张,名冬娇,是个才女,在宣传部工作,省作协会员。我们相识多年,平时很少联系,但友谊如茶,常在心中,历久弥新。张冬娇热情带路,找吃住酒店,联系景点门票优惠。随后,彭永强也来了,还带着县文联主席。彭兄是我的毛院同学,正忙开会。他在百忙中给我们作导游。工农兵政府旧址,洣水河畔的南宋古城墙,城墙下的茶陵铁犀,都留下了我们的欢笑和足迹。 茶陵之城,不大,十平方公里面积,八九万市民;茶城之街,不宽,车流井然有序,毫不拥挤;街旁之房,不高,大多五六层,店铺林立,商业繁华。漫步街头,惊讶的不是热闹,而是不少酒店招牌,耒阳也有。想想,也不奇怪,耒阳茶陵,本是近邻,都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都曾做过“州”,连耒水和洣水都一样地清澈。耒阳茶陵,还是红色革命老区,红军的故乡。八十多年前,朱德陈毅在耒阳闹[[革命]],带领上万湘南农军,穿安仁,过茶陵,上井冈山。于是,就有了朱毛会师,有了红四军,有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辉煌。耒阳茶陵,一个是唯一以“耒”命名的县,一个是唯一以“茶”命名的县,从此结下红色情谊。 茶陵有河,名叫洣水。水绕一山,唤作云阳山。山中多云雾,云雾生好茶。我们三十多个人,跟随张冬娇,进东门,沿水泥路缓缓攀登,[[寻茶]],看茶,访茶。一路上,竹树掩映,云遮雾绕,每座山丘,每处石岩,让厚厚的绿棉被包裹着,全是朦胧的绿,含羞的绿,梦幻的绿。曲径通幽,林木深深。无论是流泉飞瀑的神龙谷,还是深幽温润的天鹅湖,可以看到奇树古木,可以听到鸟语虫鸣,可以闻到草气花香,唯独不见一株茶树。云阳山的茶香哪里去了?问试剑的张良,斯人远去;问观音岩的菩萨,菩萨无语;问古南岳宫的老子,老子静默。寺中老和尚告诉我,好茶不易得,靠缘分,靠运气。他年轻时进山,见过一株千年茶树呢。而今,老子都老了,茶树哪会不老? 于是便释然,便大悟,便想起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便想起无为而无不为,便想起茶的清苦,叶的清香。其实,生活也罢,友谊也罢,如清茶一杯,有甜,也有涩,有酸,也有苦,但它始终充满着香味。这就是茶陵之茶的味道。这就是茶陵之茶的真谛。 <ref>[http://www.chinawriter.com.cn/l 中国作家网]</ref> ==作者简介== 朱文科,湖南耒阳人。中国民协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衡阳市民协副主席,耒阳市政协常委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浯溪三绝(朱文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