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45.2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浦江板凳龙 的原始碼
←
浦江板凳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浦江板凳龙</big> ''' |- | [[File:浦江板凳龙.jpg|缩略图|居中|[http://i0.sinaimg.cn/travel/2014/1127/U11203P704DT20141127110107.jpg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d?query=%E6%B5%A6%E6%B1%9F%E6%9D%BF%E5%87%B3%E9%BE%99&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浦江板凳龙'''是浙江省的传统舞蹈。 浦江板凳龙盛行于浦江县乡村,广泛流传于江南沿海各地,是一条条用单个板凳串联而成的游动的龙灯,一条浦江板凳龙几乎就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它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从构造上看,浦江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子灯)、龙尾三部分组成,俗称长灯。根据龙头造型,可分仰天龙、俯地龙、大虾龙等类别,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为:“请龙”、“出龙”、“舞龙”和“送龙”。 2006年,浦江板凳龙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浦江板凳龙 申报地区:浙江省浦江县 遗产编号:Ⅲ-4 地区:浙江省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批准时间:2006 =='''基本内容'''==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根据龙形道具的扎制材料的不同,分为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等;北方龙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风格古朴刚劲;南方龙舞则精巧细致,活泼敏捷。龙舞从色彩上可分为黄、白、青、红、黑等,以黄龙最为尊贵。龙舞的构图和动作一般具有“圆曲”、“翻滚”、“绞缠”、“穿插”、“窜跃”等特征。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为:“请龙”、“出龙”、“舞龙”和“送龙”。民间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舞龙人数少则一人舞双龙,多则百人舞一大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催人振奋,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浦江县位于[[浙江中部]]偏西,[[金华市北部]]。据浦江白马镇夏张村张姓族谱载,自唐朝始,“龙腾灯舞闹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间的习俗,浦江县志中称之为“灯节”。浦江板凳龙盛行于浦江县乡村,广泛流传于江南沿海各地。综观浦江板凳龙的传承发展,唐代为其孕育期,宋、元为其成熟期,明、清为其鼎盛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为其弘扬传承期。 从构造上看,浦江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子灯)、龙尾三部分组成,俗称长灯。根据龙头造型,可分仰天龙、俯地龙、大虾龙等类别。因凳板(龙身)上的设置造型不同,亦有方灯、酒坛灯、字灯等十一种不同的形态。每逢节日或重大庆典兴灯,以麦饼团、剪刀箍、甩尾巴为主要表演阵式。 浦江板凳龙,顾名思义就是一条条用单个板凳串联而成的游动的龙灯,它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广场民间舞蹈气势恢宏、刚强柔美的特征,在锣声、号角、铳声震天,喝彩声此起彼伏的氛围中接受和领悟娱己娱人的生活习俗和敬天顺人的民众信仰。一条浦江板凳龙几乎就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它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游动起来的龙舞兼有粗犷、细腻、奔放、严整的风格,通过这种激情与哲理、娱乐教化合一的舞蹈,人们得到了感官和心灵的双重满足。浦江板凳龙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广场性、广泛性、惊险性为其主要特征,其参加人数之多、活动场地之大,在同类形式中实属罕见。 浦江板凳龙保留了中国尤其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龙信仰”的民间文化传统,融汇了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民间形态,传承了群众体育和广场舞蹈的艺术形式,具有民俗、历史研究价值和民间工艺传承功能,在浦江和浙中及江南沿海一带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但时代变迁所造成的冲击也不可避免地降临在浦江板凳龙身上,使它的传承陷入窘境,亟待抢救与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浦江板凳龙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拯救板凳龙'''== 造成浦江板凳龙濒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时代的动乱、社会的变革,还有影视文化的飞速发展,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的多元繁荣,都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迎灯热情,导致浦江板凳龙表演阵式、制灯艺术的失传和制灯艺人的消失。 阵式失传——抢救浦江龙刻不容缓。十年“文革”中,浦江板凳龙和其它传统民间艺术一样,没有逃脱遭受毁灭性破坏的命运。砸烂烧毁龙头,全县不准迎灯,不准说龙与迎龙灯有关的话题。为此,成长在这一时期的人们,没有看到过灯龙,也不知道板凳龙的风情习俗,更不知道板凳龙该怎样制作,该如何表演。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板凳龙也迎来了明媚的春天。但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呈现多元趋势,迎灯积极性深受影响。由于缺少文字的记载,20世纪80年代初,当我们深入乡村组织发动重迎板凳龙时,诸多精彩的表演阵式已无法传承,经过长期的细致的多方发掘整理,现仅存麦饼团、元宝阵、风炉栅、铁索环、[[梅花形]]、盘屋柱、剪刀箍、抽山门、青蛇挂、甩尾巴等十余种,即使在全县开展地毯式的大规模的民间民族文化普查活动中,只有白马镇王市村的一个老人能讲述“梅花形”表演阵式,问遍全县制灯迎灯的人,居然没一位知道具体该怎样表演。这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抢救浦江板凳龙已刻不容缓。 传人消失——保护浦江板凳龙时不我待。浦江板凳龙遍布浦江乡村,旧时扎灯、制灯、画灯人村村都有,几乎男女老少均会。每年腊月,在浦江乡村到处可看到扎灯头、刻灯头、制灯板、画龙灯、剪龙头须等情景,呈现的是刻、雕、画、剪十八般武艺竞相风流,男、女、老、少全村人一齐动手制灯,热闹繁忙的景象。据普查统计,全县70岁以上能扎制龙头的艺人已屈指可数,70岁以下的(包括年青一代)压根儿不会扎制灯头,浦江板凳龙的生存环境正面临严重的挑战,保护浦江板凳龙已时不我待。 鉴于[[板凳龙]]面临濒危,县文化部门坚持“抢救就是最好的保护”的原则,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举办活动,开展研讨,采用立体性保护措施,使浦江板凳龙雄风重振。 盘龙表演有绕剪刀箍、转圈等多种花样,几条长灯一起表演时,还有赛长、(龙头)比高等竞赛。 盘龙一旦开始,鞭炮鼓乐齐鸣,[[龙头]]领先,龙身[[龙尾]]相随,呈圆形盘旋。盘旋的圈数一般为顺时针三圈、逆时针三圈。盘旋的速度随着鼓乐由缓到急。人们举着板凳,模仿着龙舞动时的姿态盘旋着。龙身越盘越紧,舞龙者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到最后几乎是在狂奔了。<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0416883356367035&wfr=spider&for=pc 那些年龙文化的信仰——板凳龙],山川万物皆是你, 01-31</ref>如有舞者因为跟不上步伐摔了出去,按照家乡的说法,摔出去的人将交好运。正月十五为散灯日,通常那天还会进行最为精彩的拉灯——在直路上,灯头、灯尾分别往前后拉,直到中间拉断或拉乏为止。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浦江板凳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