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84.3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河西宝卷 的原始碼
←
河西宝卷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河西宝卷</big> ''' |- | [[File:河西宝卷1.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河西宝卷 批准时间;2007年6月5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 遗产编号;Ⅰ-13 |} '''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传统民间吟唱的俗文学。变文、俗讲和说经主要吸收和沿袭了敦煌佛经的结构,而凉州宝卷则在继承的同时将之进一步民族化、地方化和民间化,使其成为中国民间讲唱文学的一种形式。 2006年5月20日,河西宝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的乔玉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0806313/38f8DaSpzh6BthnI89dsFScsxaz7V_hSVMx8yq7UKR0ze_ZT9KqHTR504-rofLPmgbZxQOjfmHJ1dmOnJaSbToYgRUkCMMrjEJQQUe0OhCpCdO8uKYpWgEWIyx5lhHxqGQ4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2019-12-13 </ref> 代表性传承人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乔玉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File:河西宝卷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河西宝卷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存活于河西走廊中部地区的[[民间俗文学]],是唐、五代俗讲“讲唱经文”及佛经故事的变文嫡传,由佛教俗讲发展而形成。[[《敦煌变文集》]]曾记载:“宋之话本以及宝卷、鼓词、弹词之类,莫不和变文有密切关系,可以说他们都是继承了变文这种形式的传统的。”它在明清时期较为盛行,民国时期成为河西农村较为流行的文化活动形式,在[[甘肃]]省河西地区流传了近千年。 ==序言介绍== ===宝卷发展=== 河西宝卷成熟、盛行于明、清至[[民国时期]],"文革"期间渐趋沉寂,开始走向式微。当变文在宋初被皇家明令禁止之后,寺院里再也不能讲故事了,于是和尚们便在瓦子中寻找讲场。这时有所谓"说经"、"说译经"、"说参请"等,都是佛门子弟所为。再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宝卷"。宝卷又称"真经",原因也在此。 宝卷在明清两代大量产生,盛行于全国许多地方。在今[[甘肃]][[河西]]地区的广大农村,宝卷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春节前后及农闲时节,许多农村举行隆重的"宣卷"活动,因而保存了大量的以手抄本为主的宝卷。近十多年来,一些民间文艺爱好者深入河西农村调查挖掘研究,初步理清了河西宝卷的分布、保存及宣卷情况,整理出版了一批宝卷。<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0806313/d118FTG3zN_Y4jZ-XRclwnX0aLijPEgNa62T1VKsfnTOKV6n3PU_5RSgTYpX6HA3SgJ6H89YGJOU_pwhmkk5VGqXUQiKrLwgXP_3X8UYF8k9jnbe1WrnpgOT 张掖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回归百姓文化生活 ] , 中国甘肃网.2015-03-17 </ref> ===宝卷分布=== 宝卷在河西分布面很广,涉及二十多个县市。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的广大农村,是宝卷流行的主要场所。其传播方式有二:一是文字传播,二是口头流传。宝卷的故事都较长,最短的也有五六千字,最长的达八九万字。当地人认为抄卷是[[积功德]],有文化的人都愿意抄。抄了自己保存,也可以赠送亲朋好友。不识字的人请人抄,靠它镇妖避邪。也有少数宝卷是木刻本、石印本。宝卷流传最基本的方式是"宣卷"。宣卷人在开始前要洗手漱口,点上三炷香,向西方(或佛像)[[跪拜]],待静心后,就开始念卷。听卷者要宁静专心,不准喧哗、不准走动。中途念卷人休息时,才可以活动。听众中还有几位"接佛人"。所谓接佛人,就是等念卷人念完一段韵文或吟完一首诗后,重复吟诵最后一句的后半句,再接着念"阿弥陀佛"。这正是敦煌遗书P.3849《俗讲仪式》所记载的"念佛一声"、"念佛一两声";变文中韵散相交处有[["观世音菩萨"]]、"菩萨佛子"的标记,大约也是这种接佛声。<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0806313/23ceJAHL2OFr0bM6R08I9qXm6V-JcdgVv2vDQ70tU7fBO4Ev8x35JM7DNjZaoT31rcL3heump24rzeHjTk7MaU90Bhej4WqCefs3B1GcaCR0 念唱抄写传承百年, 一家四代的《河西宝卷》情缘 ] , 网易 2018-12-09 </ref> 现已搜集到的河西宝卷达700种以上,去其重复,得宝卷110篇以上。其中的大多数是从中原传来,篇名也见于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11章所列宝卷目录和李世瑜《宝卷新研》所附目录。当然在河西流传过程中,增加了许多当地人情风俗、方言俗语等内容。有少数是河西民间艺人自己创作的,如反映张掖人民斗争和生活的《仙姑宝卷)、反映武威大地震的[[《遭劫宝卷》]]和反映古浪大靖人民在武威大地震后又遭兵旱瘟疫等灾祸的《救劫宝卷》等。 ==主要内容== 从内容说,可分为三类,每一类都可以从变文中找到渊头。 [[File:河西宝卷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第一类是佛教内容的,如[[《目连三世宝卷》]]、[[《唐王游地狱宝卷》]]。这一类是从敦煌佛教变文发展来的。(敦煌变文集》收有用九个写卷校录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写目连历尽艰险,从阿鼻地狱救出了母亲。河西《目连三世宝卷》完全承袭了变文的情节,还增添了新的内容。它将目连救母的艰险敷衍成三世:在当世,目连用锡杖顿开地狱,800万孤魂得以逃生;在二世,转生为黄巢,杀人800万,以符合逃生的孤魂之数;在三世,转生为屠夫,宰屠猪羊无数。当目连功行满时,即改行向善,最终救母出狱,同上天堂。[[《唐王游地狱宝卷》]],源于敦煌遗书S.2630号《唐太宗入冥记》,其直接源头应当是《西游记》9-10回的内容,只是对地狱的惨象作了更多的铺陈和渲染,因果报应和转世轮回的说教更为突出。 第二类是中国历史故事和现实故事的宝卷。如《孟姜女哭长城宝卷》源于[[《孟姜女变文》]],《天仙配宝卷》源于《董永变文》。写现实故事的有[[《还金得子宝卷》]]、《黄忠宝卷》等。 第三类是寓言类宝卷,如[[《老鼠宝卷》]]和《鹦哥宝卷》。敦煌遗书中有两篇[[《燕子赋》]],内容大体相同。赋中黄雀打伤燕子夫妇,强占其巢,燕子告状,黄雀受到惩罚。《老鼠宝卷》的构思和它相近。老鼠齿啮器物,偷吃东西,猫要吃它,它却先告状。阎王判案,先听老鼠哭诉,斥猫"以大压小",后听了猫义正辞严的陈述,判鼠为猫所食。《鹦哥宝卷》是宣传孝道的。鹦哥为了给母亲摘鲜梨,奋飞五千里,找到果园,不料却连遭捕系。它不愿做富贵人家的玩物,绝食力争,最终得以携梨回归。孝道思想是敦煌文学的主题之一,在这点上该篇同敦煌文学保持内在联系。以飞禽为主角的寓言故事,也是从西汉的《神乌赋》、三国曹植的[[《鹞雀赋》]]、唐代的《燕子赋》等这一线索发展来的。当然,我们说宝卷来自敦煌民间文学,那是指它们的主要内容、艺术形式上的世代姻联,并不是说所有宝卷的题材、故事框架也来自变文。 ==表现形式== 河西宝卷的基本形式是韵散结合。散说部分一般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历、结果等发展过程。韵文部分主要重复散说部分的故事,句式以十字句最多,七言句次之,还有五言句、四言句,句子有一定的平仄韵律。就散说与韵文部分的比重说,韵文多于散说。 和变文一样,河西宝卷在开头、过渡、结尾处有一些固定的格式。一般的开头是: ××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临来。天龙八部神欢喜,保佑大众永无灾。 [[File:河西宝卷4.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当然,句数的多少还可以灵活变化,最长者可达30句,短者只有4句。这有点类似变文中的押座文。在散说与韵文之间,常常有"正是(真是)"引起的感叹诗,如[[《白玉楼宝卷》]]:"趁月去徘徊,前院窗半开。拂墙人影动,哪里客子来?"在韵文过渡到散说中间,也有感叹诗。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式,句数长短不限。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散说和韵文的过渡之间,有时增加有明确曲调的一组唱词。明、清宝卷中,〔傍妆台〕、[[〔耍孩儿〕]]、〔雁儿落〕、[[〔画眉序〕]]、〔刮地风〕等曲调最为常见。河西宝卷除保留了个别原有曲调外,大量使用的是当地民间曲调。据已搜集到的宝卷初步统计,有20多个曲调,常见的有〔哭五更〕、〔叫号〕、[[〔莲花落〕]]、〔喜调〕等。它们和敦煌曲子中的定格联章调《五更转》、《十二时》《百岁篇》等很相似。这些曲调的使用,没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念卷人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灵活安排。同一曲调各地唱法也不同。宝卷一般用韵文结尾,或总括全篇主题,或宣扬听卷的好处,或自谦自己念卷不好。如[[《救劫宝卷》]]结尾:"千辛万苦都说遍,救劫宝卷到此完。念卷之人识字浅,语句不通白字满。今天夜里大家散,下次听我念新卷。" 宝卷是一种比较古老而又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通俗文艺,它的存在、发展和人民的文化水平有密切关系。被[[戈壁]][[沙漠]]封闭着的河西地区,历史上交通不便,文化落后,天灾人祸又接连不断。河西宝卷就生长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之中,作为河西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娱乐,历数百年而不衰。近几年,随着文化生活的提高,宝卷的听众锐减,河西宝卷有被[[电视]]文化取代的可能。趁它还活在人民中间时,应加以挖掘研究。研究河西宝卷,有助于敦煌学的深入研究。河西哺育了敦煌,敦煌影响了河西。河西宝卷是敦煌变文的嫡传子孙,是活着的敦煌变文。从流溯源,可以进一步认识敦煌变文的特质。河西宝卷,还是[[中国]]俗文学史的珍贵资料,中国民俗文化史的奇葩,在俗文学史、民俗[[文化史]]的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传承现状== 当前,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习俗的改变,已很少有人主动举行念唱宝卷的活动。现在的念卷者,大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随着这一人群在未来的逐渐逝去,河西宝卷将面临消亡的危机。 ==传承意义== 宝卷大量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切身的社会生活,有些寓言,也是谴责忤逆,规劝[[孝道]],[[隐恶扬善]]的。宝卷虽通俗,却寄托着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怒哀乐。也惟其通俗易懂,寓教于乐,才深深地植根于群众之中,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濒危状态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1、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酒泉宝卷的念、听、抄已渐绝迹。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多样化、娱乐方式的丰富多彩、文化审美观念的[[多元化]],酒泉宝卷这种古老的文化教化活动已完全停止。 2、会念卷、唱卷的人大多已离世,至今健在的都在七十岁以上。听过卷的人对听卷的兴趣已不浓厚,没听过卷的人不愿为此花费时间,遑论抄卷!由此可知,宝卷式微难免。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j0677l5jmdh|480|270|qq}} <center>河西宝卷视频</center> {{#iDisplay:k080992vjeu|480|270|qq}} <center>河西宝卷传承</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50 中國史料]]
返回「
河西宝卷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