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9.194.22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武汉城市圈 的原始碼
←
武汉城市圈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武汉城市圈</big> ''' |- | [[File:0 (22)465787909888.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0/20190101215705-1549630489_jpeg_707_499_171767.jpg/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77000&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0%2F20190101215705-1549630489_jpeg_707_499_171767.jpg%2F0&type=1#simple_0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武汉城市圈(Wuhan Metropolitan Area),又称武汉“1+8”城市圈,是指以中国中部最大城市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武汉为中心城市,黄石为副中心城市。 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面积不到湖北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是中国中部最大的城市组团之一。 武汉城市圈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武汉重返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1]。湖北省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发挥核心城市龙头作用和交通网络疏解功能,加快把武汉城市圈打造成长江中游城市群最重要的增长极,推动武鄂黄黄(武汉、鄂州、黄石、黄冈)等相邻城市联动发展。 2007年12月14日,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5年7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知识产权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印发《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这是国内首个区域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内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2016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要求武汉加快建成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的国家中心城市。 ==基本内容== 中文名:武汉城市圈 外文名:Wuhan Metropolitan Area / the Greater Wuhan 行政区类别:都市圈 国家/地区:湖北省 政府驻地:(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武昌区洪山路7号 邮政编码:430000 面积:5.78万平方公里 别名:武汉经济圈、武汉都市圈 地区生产总值:22608亿元(2017年) 下辖地区: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等9市 电话区号:(+86)027 著名景点:黄鹤楼、东湖、木兰天池、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三国赤壁古战场等 ==成员== 正式成员 包括1个副省级城市、5个地级市、3个省直管市、7个地级市代管县级市和15个县。 武汉市 黄石市(包括大冶市、阳新县) 咸宁市(包括咸安区、赤壁市、嘉鱼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 黄冈市(包括黄州区、麻城市、武穴市、团风县、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龙感湖管理区) 孝感市(包括应城市、安陆市、汉川市、孝昌县、大悟县、云梦县) 鄂州市 仙桃市 天门市 潜江市 荆州洪湖市 荆门京山市 随州广水市 荆州监利市 洪湖市、京山市、广水市、监利市作为观察员先后加入武汉城市圈,四县市将比照城市圈成员单位享受相关政策待遇,参加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会议,及武汉城市圈有关协作互动等活动。 ==政策历程== 概念由来 2002年6月10日,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加快湖北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布局、城市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武汉作为全国特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武汉市要着眼于提高综合竞争力,构筑在国际竞争中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和现代化基础设施框架,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形成武汉经济圈,更好地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12月14日,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通知》指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从各自实际出发,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投入各个领域的改革。同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发展规划 2014年2月,《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规划(2013-2020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按照规划,武汉城市圈将建设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全国自主创新先行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按照规划,武汉城市圈将重点构建“一核一带三区四轴”区域发展格局和“一环两翼”区域保护格局。在构建两型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规划均提出了明确任务,一大批重点项目将陆续推进,九地居民将陆续收获一体化红利。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分别达到49.0%、20%和3.1%。 2015年3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明确要求充分发挥武汉科教优势和产业优势,强化辐射引领作用,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提升国际化水平;全面加快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推进武汉与鄂州、孝感、咸宁、黄冈、黄石等同城化发展,加强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联动发展;积极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率先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2016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复函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武汉立足中游、引领中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全面提升现代制造基地、服务高地、创新源地、开放平台功能,强化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支撑和承启作用,拓展沿江发展新空间,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加快建成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的国家中心城市。 根据指导意见,武汉将着力增强辐射中部的现代服务功能,打造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构筑面向全球的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国际知名的美丽宜居城市,全面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018年4月8日,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勇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提出的目标,武汉市到2021年,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形成基本框架;到2035年,基本建成“三化”大武汉,基本建成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到本世纪中叶,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大武汉实现全面复兴。 会议指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是武汉市委市政府加快高质量发展、全面复兴大武汉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是千万武汉人民共同的愿望和心声。既是国家使命,也是武汉担当、武汉机遇。 ==一小时交通圈== 2012年12月31日零点始,武鄂高速公路通车,武汉至鄂州的车程仅需半小时,较原来经武黄高速公路节省一半时间。 至此,汉孝、汉洪、汉蔡、武麻、武英、青郑、和左等7条武汉高速出口路以及互通的城市圈高速公路已全部通车,武汉“1+8”城市圈1小时交通网格局正式形成。 武鄂黄第二高速公路起于武汉左岭,接和左高速公路左岭新桥互通,与武汉中北路、欢乐大道、三环线、武汉火车站、绕城高速相连,经鄂州葛店经济开发区、华容镇、临江乡、蒲团乡、杜山乡、泽林镇等地,止于鄂州市花湖开发区,终点接大广高速公路鄂东长江大桥南岸引线花湖枢纽立交互通,全长约54.75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该项目是湖北省首条采取公开招标投资人建设的高速公路,总投资35亿元。 据了解,武黄高速日均通车6万辆左右,压力较大,武鄂高速通车后预计将分流三分之一的车辆,成为贯通鄂东城市群的一条新的快速通道。 ==政策解读== “两型社会”的改革试验任务,给政府带来的更多的是责任,给企业和百姓更多的是期盼和憧憬。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同时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的消息,成为上至政府机关、下至市井百姓热议的话题。 湖北省市有关部门表示,将发展和改革并重,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增长极,逐步消除城乡和区域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成为全国“两型社会”示范区。 此间不少专家认为,两大城市圈地处长江中游,两个城市群联手,有望合力打造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后,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 企业界人士表示相信,在金融创新、产业对接、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国家已为武汉指明了大方向,此中商机众多。 更多的城市圈内的市民则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8个字可能带来的变化满怀渴望。此外,户口、人才流动、生活环境、交通通讯的便捷......都令百姓充满期待。 ==战略背景== “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区是指中国的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六省。这六省处于中国的地理中部,好比是中国的心脏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的中部地区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19.5%的GDP,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这一背景下,2004年3月“两会”召开时,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2006年2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自此,“中部崛起”正式成为国家战略。 2012年7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会议指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内的中部地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要继续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更加注重转型发展和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激发中部地区内需潜能,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实现中部地区全面崛起。 在“中部崛起”这一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下,中部地区六大城市群——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带、河南中原城市群、山西太原都市圈以及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应运而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中原城市群4个中部的城市群,“入围”了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这些“次区域”进入了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视野,成为“国”字号,其中武汉城市圈起着领跑“中部崛起”的作用。首先,从地理上讲,湖北可谓是中部的中部;其次,从行政级别上讲,作为湖北省会的武汉又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再次,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是中国中部、长江中下游的特大城市,中国中部第一大城市,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其地位可想而知。 东北、武汉等我国主要的老工业基地以及整个中部地带,是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地区。这给中部最大的城市武汉以及武汉城市圈,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如何利用好这个历史机遇,需要武汉及武汉城市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明确自己在全国区域经济体系中的正确定位。 ———充分发挥“居中”的区位优势,努力把武汉和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满足内需为主的生产要素和产品服务市场中心。 内需型经济绝不是封闭型经济,只是指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导向上,以国内市场需求为主。内需型经济同样需要对外开放,需要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同时,也不排除向国外出口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加入WTO,国际国内市场日益一体化之后。 ———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步伐,尽快提升武汉和武汉城市圈优势制造业的能力,使武汉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重要的重工业制造基地。 国家开始重视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对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第一批改造项目100个,投资达610亿元;第二批项目也在申请中,不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投资额都将大大超过第一批。武汉市应加紧向国家争取对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扶持,尽快在钢铁、汽车、重型装备、环保设施等重型制造业领域形成具有更大竞争优势的产业基地。 ———加强分析武汉城市圈建设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形成更有针对性的对策。例如内陆意识和体制上的束缚还相当严重。民间企业家精神有待提高,创业氛围还待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民营企业家还比较缺乏;政府职能转变尚需加快步伐。干部的思想解放也很重要,发展城市圈是大战略,要有大思路、大手笔、大胸怀,勇于屏弃一些落后观念。 希望能借助这次武汉城市圈建设,进一步加速武汉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使武汉城市圈真正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的第四个增长极。 ==总体要求== 根据中央要求,在长江流域,武汉要成为长江经济带的脊梁,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在中部地区,武汉要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在全国,武汉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自我定位:在全球,要成为世界城市发展中的亮点城市。<ref>[http://news.cjn.cn/sywh/202105/t3822480.htm 9城是1城,武汉城市圈加速融通]长江网,2021-05-10</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武汉城市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