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66.19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庞卓恒 的原始碼
←
庞卓恒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庞卓恒</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0471/20160728194242-1980562474.jpg/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gou.com/v9458336.htm?fromTitle=%E5%BA%9E%E5%8D%93%E6%81%92&ch=frombaikevr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庞卓恒''',男,汉族,1935年4月出生,[[重庆市]][[铜梁县]]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与发展研究所所长<ref>[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6a81ca693b79df65658324c6e66c07ec&site=xueshu_se 史学需要理论和实证研究齐头并进──访庞卓恒教授 ],百度学术</ref>,[[教授]],[[博士生导师]]<ref>[https://www.kuakao.com/html/83/n-25883.html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介绍:庞卓恒 ],跨考网, 2008-02-23</ref>。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比较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在历史比较研究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发表了大量的着述。历史比较研究的历史观与方法论、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和中西历史文化比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是他在历史比较研究领域重点探讨的几个方面。他的论着在二十多年来中国历史比较研究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天津师范大学历史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重庆市铜梁县 出生日期----1935年4月,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人物简介== 庞卓恒,1935年生,重庆市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62年到天津师范大学(原天津师院)任教至今。1986.12-1987.7,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访问教授;1990年7-8月挪威奥斯陆大学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访问、讲学;1999.11-2000.12,美国休斯顿大学访问教授。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员会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休斯顿大学亚美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名誉理事、《历史教学》编委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 ==研究方向== 长期致力于中世纪史、史学理论、比较史学(历史文化比较和现代化比较)、历史哲学与科学哲学和历史学与经济学、发展学、文化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 ==生平简介== 庞卓恒,1935年生,重庆市人。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1962年到天津师范大学(原天津师院)任教至今。 1986·12-1987·7,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访问教授; 1990年7-8月挪威奥斯陆大学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访问、讲学; 1999·11-2000·12,美国休斯顿大学访问教授。 ==担任职务== 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员会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休斯顿大学亚美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名誉理事、《历史教学》编委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 ==学术思想== ===简介=== 庞卓恒的理论探索是从对唯物史观的再认识开始的。他认为,唯物史观说到底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唯物史观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这就是现实的人的物质实践活动,并从终极原因上进一步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这就是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推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规律。因此,唯物史观的核心有两点:一是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二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历史发展的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 ===与传统认识的区别=== 庞卓恒对唯物史观的底蕴的解说不同于传统认识。传统认识总是把经济或生产力作为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或根本动因,庞卓恒认为这种认识过于强调社会结构或社会关系,忽视人的实践活动,这不尽符合唯物史观创始人的原意。因为唯物史观有明确的出发点,这就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是唯物史观的"前提"。另外,传统认识总是把唯物史观揭示的普遍规律视为若干经济的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历史模式,这种认识其实是把唯物史观的历史规律学说解释为历史发展单线论。庞卓恒则强调,唯物史观揭示的是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而不是"经验模式"式的"规律",不是统一的历史模式。他指出,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决定论,它是把物质实体本身视为惟一终极原因,并认为"它必然在多种因素制约下产生出相应的多种结果而又总是有共同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或者简称为一元多因素多结果的决定论"。 庞卓恒在考察了马克思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若干实例后指出,马克思在比较考察中总是运用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发展终极原因和普遍规律的原理,把握着历史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生动而具体地揭示出历史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马克思的比较研究启迪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探索。 在对唯物史观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庞卓恒沿着两大思路对历史比较研究理论做了深入的探索。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庞卓恒</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9647/20160728194243-1936690918.jpg/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gou.com/v9458336.htm?fromTitle=%E5%BA%9E%E5%8D%93%E6%81%92&ch=frombaikevr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历史运动的层次与历史比较研究的层次=== 庞卓恒从历史比较研究的整体着眼指出,历史比较研究的层次与历史运动的层次应当是一致的关系,因而应当循着历史运动的层次确定历史比较研究的层次。那么,什么是历史运动的层次呢?庞卓恒从唯物史观的"现实的前提"出发认识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运动的层次和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若离开了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些社会基本矛盾的范畴本身是不会运动的,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才是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向前发展的原动力。以此为逻辑依据,他具体论述了人的实践活动与活动的社会产物之间的关系。他把人的实践活动大致分为劳动生产活动、经济交往活动、社会政治活动以及精神交往活动。他阐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正是这些不同领域内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们一经形成就会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强大的制约作用,但它们的运动毕竟是由人的实践推动的。这就是说,历史运动的第一大层次是人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之间又存在着层次关系,物质实践是这些活动的第一层次),第二大层次才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有相应的层次关系,生产力是这些社会基本矛盾的第一层次)。毫无疑问,第二大层次会对第一大层次形成强大制约,但终归源于第一大层次,而且自身的发展也源于第一大层次的运动的推动。 ===提出了历史比较研究的层次=== 对此,他有一段集中论述:历史研究的第一个层次应是研究每个历史时代的现实的人们怎样生产自己的衣食住等等物质资料和物质生活过程,从生产活动的研究揭示出每个时代的现实的人们物质力量、精神力量的发展状况和水平,从而揭示出相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交往活动与相应的生产关系,进而揭示出相应的上层建筑领域的活动及其相应的上层建筑的体制、制度或结构,这样才能具体地阐明各个历史时代、各个民族的具体的历史发展规律和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循此逻辑,庞卓恒对中国史学界讨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较长而西欧封建社会延续时间较短的根本原因时出现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对西方史学界讨论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本原因时形成的几种代表 性观点,都做了深入的评析。在他看来,中外史家在研究上述问题时提出的种种分歧的意见,表明人们不仅在史料的掌握和辨析上,更重要的是在理论认识上陷入疑难。解决这种学术疑难的第一步,是在思想上回到唯物史观的"现实的前提"和历史运动的第一个层次上,并沿着这一理路确定历史比较研究的层次。他坚信,"只要紧紧抓住劳动发展史或劳动者的物质力量、精神力量的发展史这把'锁钥',就一定能够在复杂纷纭甚至看来相互矛盾的历史现象的比较考察中探索出各个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具体的发展规律,并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来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认识"。 ===一般特殊个别之间的关系=== 历史比较研究最常见、最直接的目标是"求同"或"求异"。人们把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进行纵向的或横向的对比,总是希望归纳出历史现象的相同(或相似)和相异之处。然而怎样认识历史现象的相同或相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是致力于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经常遇到的一大问题。这个问题涉及怎样把握历史发展中一般一特殊一个别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怎样认识历史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历史比较研究不能回避的一大理论问题。庞卓恒对历史比较研究的一般一特殊一个别的关系做了全面考察,提出了一系列精深的见解。 庞卓恒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指出,正像其他一切认识对象一样,史学家面对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有自己运动规律的多样性的统一体,这个多样性的统一体有它的整体一部分一基本单元结构,也有与之相对应的普遍规律一特殊规律一个别性规律这样一些层次。人类历史运动中的任何一个局部,也都相应地自成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也有自身相应的层次结构。例如,当把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运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时,就看到它在纵向上包含着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个别地区从低级逐步向高级发展的历史,再往细看则有个别部落集团--国家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国别史;而在横向上它又包含着处于大体相似阶段上的不同地区或不同社会类型的阶段性历史和个别国家的阶段性历史。与之相应,也就有对应于整个社会历史运动的总的普遍规律,对应它的纵向或横向上的各个不同部分的社会历史的特殊规律以及对应于个别国家历史的个别性规律。又如,当把封建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时,同样会看到它在纵向和横向上也包含着不同的组成部分和基本单元。与之相应,也有自己的普遍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性规律。不过,相对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封建社会历史这个整体又只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这个更大整体的一个特殊部分,这两个层次之间存在着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 ==学术成果== ===专著=== *《比较史学》(中国文化书1987年出版); *《人的发展与历史发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出版); *《历史学概论》(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西方新史学述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等著作。 ===论文===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动力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80-5;英文版,80-4;《哲学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求实出版社1983年出版;1984年天津社科一等奖); *《中西封建专制制度的比较研究》(《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 *《西欧封建社会延续时间较长的更本原因》(《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较长的根本原因》(《天津师大学报》1983年第3期); *《历史运动的层次和历史比较研究的层次》(《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1988年天津市社科三等奖); *《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历史研究》1988年第1期;1991年天津市社科二等奖); *《历史学需要与发展学相结合》(《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从多样性探寻规律--马克思的启示》(《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 *《历史学·发展学·人学》(《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5,10); *《历史学是不是科学--与何兆武先生商榷》(《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3期); *《沃勒斯坦中译本前言》(载沃勒斯坦著《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历史哲学》(第一作者,《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1年第1期); *《什么是规律?当代科学哲学的一个难题》(第一作者,《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二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四期摘要转载); *《中西古文明比较》(《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1-11全文转载其第2节); *《美中两国大学生价值取向比较》(《青年研究》2001年第10期); *《关于文化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认识》(《2000年环球回顾--社会转型问题天津国际学术会议论从》第38-57页)等。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历史学家]]
返回「
庞卓恒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