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55.18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小鳞胸鹪鹛 的原始碼
←
小鳞胸鹪鹛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小鳞胸鹪鹛</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e9bfd1bef8cdfabe.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7810680&sid=8084775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小鳞胸鹪鹛'''(学名:Pnoepyga pusilla)是鹪眉科、鳞鹪鹛型鸟类,体长8-9厘米。尾特别短小,外表像一只无尾小鸟。上体暗棕褐色具黑褐色羽缘,翅上中覆羽和大覆羽具棕黄色点状次端斑,在翅上形成两列棕黄色点斑。下体白色或棕黄色具暗褐色羽缘。在胸、腹形成明显的鳞状斑。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稍淡,嘴基黄褐色,脚和趾褐色。 小鳞胸鹪鹛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3000米的中高山森林地带,冬季和秦岭地区也见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等低海拔地区。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常躲藏在林下茂密的灌丛、竹丛和草丛中活动和觅食,一般不到林外开阔的草地活动,因而不易见到。主要以昆虫和植物叶、芽为食。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印度(阿萨姆、锡金)、孟加拉国、柬埔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简介'''== 中文学名:小鳞胸鹪鹛 拉丁学名:Pnoepyga pusilla 英文俗名:Pygmy Wren-babbler 命名作者:Hodgson, 184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鳞胸鹪鹛科(Pnoepygidae) 中文属名:鳞胸鹪鹛属(Pnoepyg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68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体型极小(9厘米)、几乎无尾但具醒目的扇贝形斑纹的鹛。有浅色及茶黄色两色型。甚似鳞胸鹪鹛的两色型,但体小,上体的点斑区仅限于下背及覆羽,头顶无点斑,且鸣声也不同。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粉红。 叫声:2~3声分隔甚开且音程下降的响亮刺耳哨音。高音尖叫接短促的吱叫声。告警时作快速的zeek, zeek声。 =='''评价'''== 分布范围:尼泊尔至中国南方、东南亚、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佛罗勒斯岛及帝汶岛。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地方性常见鸟,于西藏东南部、华中、西南、华南及东南海拔520~2800米的山区森林。亚种formosana为台湾的留鸟。 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中国有分布。<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HE0GDK7P0550037C.html 小鳞胸鹪鹛]搜狗</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返回「
小鳞胸鹪鹛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