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小鱗胸鷦鶥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小鱗胸鷦鶥(學名:Pnoepyga pusilla)是鷦眉科、鱗鷦鶥型鳥類,體長8-9厘米。尾特別短小,外表像一隻無尾小鳥。上體暗棕褐色具黑褐色羽緣,翅上中覆羽和大覆羽具棕黃色點狀次端斑,在翅上形成兩列棕黃色點斑。下體白色或棕黃色具暗褐色羽緣。在胸、腹形成明顯的鱗狀斑。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稍淡,嘴基黃褐色,腳和趾褐色。

小鱗胸鷦鶥主要棲息於海拔1200-3000米的中高山森林地帶,冬季和秦嶺地區也見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等低海拔地區。單獨或成對活動。性膽怯,常躲藏在林下茂密的灌叢、竹叢和草叢中活動和覓食,一般不到林外開闊的草地活動,因而不易見到。主要以昆蟲和植物葉、芽為食。分布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印度(阿薩姆、錫金)、孟加拉國、柬埔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目錄

簡介

中文學名:小鱗胸鷦鶥

拉丁學名:Pnoepyga pusilla

英文俗名:Pygmy Wren-babbler

命名作者:Hodgson, 184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鱗胸鷦鶥科(Pnoepygidae)

中文屬名:鱗胸鷦鶥屬(Pnoepyga)

繁殖區:東洋界 : 廣泛分布

中國野生鳥類: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鳥種編號#1068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紅色名錄保護級別:無危物種

Least Concern(LC)

受威脅程度較低,保護現狀比較安全

體型極小(9厘米)、幾乎無尾但具醒目的扇貝形斑紋的鶥。有淺色及茶黃色兩色型。甚似鱗胸鷦鶥的兩色型,但體小,上體的點斑區僅限於下背及覆羽,頭頂無點斑,且鳴聲也不同。

虹膜-深褐;嘴-黑色;腳-粉紅。

叫聲:2~3聲分隔甚開且音程下降的響亮刺耳哨音。高音尖叫接短促的吱叫聲。告警時作快速的zeek, zeek聲。

評價

分布範圍:尼泊爾至中國南方、東南亞、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佛羅勒斯島及帝汶島。

分布狀況:指名亞種為地方性常見鳥,於西藏東南部、華中、西南、華南及東南海拔520~2800米的山區森林。亞種formosana為台灣的留鳥。

分布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線(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新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中國有分布。[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