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1.247.22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寻一方古厝,安放乡愁(洪泓) 的原始碼
←
寻一方古厝,安放乡愁(洪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寻一方古厝,安放乡愁'''<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3968052/pexels-photo-3968052.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dpr=1&w=500"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寻一方古厝,安放乡愁》'''是[[中国]]当代作家洪泓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寻一方古厝,安放乡愁=== 回顾历史,人们往往喜欢寻找那些[[辉煌]]岁月,谈论那些骄傲的往事。但历史轰然前行呼啸而去,划出或显或隐的轨迹,成为后世对之评说的依据,也总会撒落些琐屑碎片埋之于思念,掩之于乡愁。 乡愁,颇像一曲古老而又充满温馨的歌,每当夜闲人静之际,它会时隐时现,忽远忽近在你的耳边响起,恰如游子剪不断的情怀和思念,洒满了年少的酸甜苦辣。 那种叫乡愁的东西,时时缠绕心头。[[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一首缠绵悱恻的《乡愁》,质朴自然,直抒胸臆,连缀起大陆与台湾的遥思和怀念,从此成为两岸隔海相望、举杯邀约的信使,也成为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故乡构成了每个人身体的一部分,血缘一样无法磨灭。闽南游子而舟远涉,离乡背井,才能够真正明白“叶落归根”这四个字的含义来。 时光流转,乡愁情怀。不仅是永恒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基因。惟愿那份绵长的乡愁情怀的远续,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生根发芽,传承恒远。 古厝不仅赐予人间生命的延续,也带给西街人深邃的思考与念想。西街的美丽与残破同样惊心动魄,承载着后来人对往事的赞美与敬畏。 岁月无言,木石有痕。西街,唐宋的形体,明清的骨架,[[民国]]的面相,至今仍然完整保留着民国风貌与悠闲民风,恍然感觉时间的倒流。如果你此时正站在西街街上,千年风物全部拥来眼底了。 如果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这一栋栋古厝就构成了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也有人说,建筑是固体文化,步入西街,给人印象最深的优美古厝就是一幅幅灵动的山水画。 闽南人意爱说:“三间正房”来泛指古厝。“三间正房”一般指是客厅、卧房、书房,这正是社会自身文化的基本注释,是由于合乎稳定为本的农业生产方式与“仁、义、礼、智、信”为宗旨的社会交往原则所造就的。古厝 一般若呈“口”字形的为一进;“日”字形为二进;“目”字形为三进。古厝愈深愈不得窥其堂奥。闽南古厝还是兼容并包、积极开拓的闽南文化的一个缩影,更是闽南文化人文丰碑。 在自然废湮和毁隳之外,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让西街在保留风貌筋骨的同时,实现文化的有机演进,让文明得以延续,得以焕发生机。 西街人,一代一代走出了[[古厝]],守望古厝的似乎只有上了年纪永不倒下的身影。在西街巷子里,走来走去,见到的似乎都是老人。 不可思议的是,许许多多年之后,年轻人又陆续搬回了西街古厝。从此,古厝成了年轻新的感悟,终生的惦念。 其实,守望古厝的不仅仅的老伯老姆,每一个从古厝走出来的巷仔巷孙的子弟们都会铭记自己的根,都会守望自己的脉。守望着古厝,就是守望着一种精神,守望着古厝就是守望着一种乡愁。 现在,西街居住着二种人,坚守着古老,追随着时尚。千年的老街已经破旧,一些原住居民已经搬离,留下的多为那些割舍不了对老街那份情的老人。一为70岁80岁的老伯老姆,在这里守望乡愁;一为70后80后的帅哥美女,来这里架接古意。 西街,年轻与古老,新潮与古朴,多元与特色交相辉映。虽然,古街的记忆还末被新文明所遗弃,而今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美丽西街增添了一抹魅力之光。 蓝天和古厝之间,云悬浮飘动。阳光一会儿在它面前,照出凹凸的曲线;一会儿在它的后面,勾出金色的边缘。看一眼古厝,立即给你方稳、厚重的感觉。 古厝是一部岁月满漶不了的乡愁记忆。一个家族和一片家园共同上演着起承转合、兴衰成败。雕花小窗依旧在,木梯踏出依旧吱吱叫响。天井上的一口大水缸在太阳底懒洋洋地倒映出古厝顶,石埕上晾晒的衣服讲述着周围邻居的柴米油盐,还有精美的镂空窗棂、斑驳的燕尾脊、古朴的灰瓦简、长满青苔的红方砖,皆有屋檐翘角,勾心斗角,“五间片”、“三进古厝”,“手绢寮”的纵深古厝。中西合璧的洋楼、“番客楼”等西洋建筑,增添了钢筋水泥、有色玻璃、[[马赛克]]、釉面砖等新型材料,出现了百叶窗、阳台、廊柱、拱券顶的南洋风格。可是,谁又能猜透片片云彩带走的悲欢离合呢? 历史是那么遥远,远到几乎无力去陈述;历史又仿佛就在昨天,与一块块出砖入石的古墙对视,灰瓦筒与瓦灰简间的一株株狗尾巴草缓缓地伸手发言,表达着生命的意象。 生活又是那么的真实,生活还是那么的纠结,如何在平淡琐碎乃至艰辛中活出趣味,这才算是真正懂得生活的西街人。 古往今来,崇文厚德;文脉流徵,人杰地灵。 千年西街回眸,值得细思量。西街故里,魅力彰显。“东亚文化之都”让西街的创意文化气氛愈加浓厚,大大小小的文化展览、文化交流、文化促进活动层出不穷。西街,酸甜苦辣咸样样俱全,却是洗尽铅华呈素姿,可以从容面对眼前人间冷暖。 老祖宗留下历史的真实是用属于它的文化遗存细节来证明的,文化遗存是有生命的,生命充满了故事,故事演衍成历史,历史又回归文化,但历史文化承载着悲欣时时在我心头交集。历史文化不只是拿来留念和炫耀的,长久留存在我们的心中。 那一座座古厝,大门高墙,斑驳飞檐,袒露着闽南文化的坚韧风高和刚烈情格。 那一片片天井回廊、木窗雕花、鱼鳞瓦片,又蕴含着[[儒家]]文化的含蓄、精量和包容。 曾经的脚步再也不能回来。西街承载着我的[[童年]]、青春和友谊的话题,那古厝还保留儿时最纯真、最朴实最美好的东西。犹如修禅开悟,让我跟随回忆学习释怀。 在闽南,祠堂和族谱是宗族组织的象征和符号。[[宗祠]]又是家族文化的核心,是尊祖尽孝的神圣殿堂。 有宗有祠,尊祖敬宗。祠堂庄重而严谨,散发着神秘的气息。曾有人讲过,中国人敬祠堂,就像西方人的教堂。这里指的它所承载的文化的教育意义。“家家建追远之庙,户户置时祭以资”。祠堂树立已成为闽南一带的世俗景观。 一个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沉淀,一座城市的面貌和形象能否让人刮目,犹如人体既有了经胸、气血的畅通,犹如颜面风华的雅致,那就是这座城市之光。 在城市文化进程越来越快、历史文迹中的建筑越来越少的时代,西街人应为拥有古厝感到骄傲,也要为古厝的保护、开发、利用而小心谨慎,把它作为命根子来对待。西街116号的“洲紫新筑”,原为粘姓府第,1912年菲律宾一个华侨叫宋文圃的富商购置旧厝改建,1915年完工。整体中西合璧,工艺非常考虑,近街闪巷,一派书香风范。创新保护手段,让历史建筑“华丽转身”,在民生改善中延续乡愁。如今,这栋久失修缮的百年双层洋楼,由政府出资,业主出让部分使用权的方式进行整治,即业主将房屋交政府组织进行修缮,并出让一定的年限的房屋经营权历史建筑是彰显古城印记的根与魂,保留古厝的肌理也是留住乡愁。 事实上,西街116号宋宅的生存现状,并非个案。在西街,不少名人故居、旧居正面临着保护、利用和开发的困境和尴尬。 我窃认为,若有一日,西街改造成另一个大理、丽江,哪怕是三坊七巷,我想背包族和游客不会再有浓厚兴趣前来。我不忍见,古街幽巷远去,换做媚俗与灯红酒绿;我不忍心,古老质朴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人们用最价值传承的精神来换取表面的富足兴旺。 建筑本身是一部凝固的历史。它不仅能反映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及当时人们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建筑审美观的变迁。西街古厝已成了人们从不同时期的建筑探究这座古城往昔景况,乃至时代民居演变的证据。 长期以来,在不同地点、不同规模、不同邻里的古厝居住,再回过头来思考古厝的体验最深刻的不仅仅是它作为物质有关;而是文化方面的感受。古厝情结是对那个成长空间的眷恋,更承载着对父母、亲人、朋友的思念。忘不了周围邻居的海阔天空,忘不了儿伴时的嬉戏打闹,忘不了埕石前的鸟语花香,忘不了幽幽长巷的叫卖叫……这份情,那份爱,只有久居古厝的人才能获得,才能感受。 [[泉州市]]多数为移民社区,“古姓聚成村”,邻里鸡豚社,同乡相熟,同族更亲,乡族“结拖”,相结为贾。在西街几乎每一个姓氏都拥有清楚的脉络。比如一般大门之上,雕匾一方,镌刻有三个字匾或四字匾,上面嵌刻厝主姓氏之郡望、人望或意望,是家族的重要名片讲述家族传承,见证衍播历史,还是解开血脉延续的密码,代表着主人的姓氏。 一座座古厝,造成巷陌;一段段墙,承载回忆;每一片瓦,每一角檐,每一块[[石砛]],每一孔古井,都让人浮想联翩;对于每一个闽南人的文化记忆,功不可没,不可或缺,贴着对联的门,还有与花草、庄稼蔬菜一起成长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岁月真是无情啊! 我不奢望熟识的人都关心和理解西街,也不苛求每一个到达的游客都要怀着爱、真诚和责任去对待西街。 西街古厝确实是一笔不可再生、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资源。广大民众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有着强烈的希望和要求。希望关部门能创新一种办法,建立一种体制和机制,将其永久地保持下来,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引导民众,赋予这批文化遗产资源以继承的、向上的、科学的,能够体现先进文化建筑方向的时代新意,这不仅是对我国文化建筑精神资源的挖掘,而且是一种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激活和开发。 改造老城区刻不容缓。但新建老城区将会是怎样?它曾经的风貌、风采、风情是否依然?它那无与伦比的魅力是否依然? 步入西街,是否还认为人们还受到古厝民居独特的生活方式、建筑形态和蕴含其间的生存智慧。 [[西街]],繁华不失静谧,繁忙不失休闲,杂乱中求静,繁纷中求无。当你转过巷子某个拐角时,会突然忘了身在何处,仿佛穿梭在时空隧道中,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再往内走在西街的巷子深处,古色古香的风韵仍然飘动在古街的上空,酝酿在街巷两旁的古厝里,向你扑面而来。在微风与阳光中穿行,在[[古典]]与梦幻中漫步,犹如触摸到厚实而真切的历史肌肤,处处是光阴打磨的印记,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聆听着古意呢喃,呼吸着悠远气息,西街,就这样别具一格地存在,别具一格地延续。忙碌是因生活,浮躁也因生活,岂不知困顿与浮华皆因心难平而起。一起来西街古地品古风,忆故人情怀再好不过。欢喜由心,找个空闲,找个时间,逛一条巷;兴味所至,找一处休憩,找一个坐席,约一个人;古厝无言,诉说不尽;寻一方古厝,安放乡愁!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洪泓,字闻之。男,公务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寻一方古厝,安放乡愁(洪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