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12.10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宣平“阳沟”(仰忠) 的原始碼
←
宣平“阳沟”(仰忠)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宣平“阳沟”'''<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0997151/pexels-photo-10997151.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宣平“阳沟”》'''是[[中国]]当代作家仰忠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宣平“阳沟”=== 日前拜读李树茂先生的遗作《浮生掠影》,其中有一篇题为《好官礼赞》的文章, 该文提及原宣平建县以来的第十三任县令陈应麟, 筹资筹劳、修堰建渠,引水入城,解决了当地百姓饮水和消防用水等问题,不由让我对这位功德无量的穷县令肃然起敬,同时也勾起我对童年时的相关回忆。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我出生在浙江省宣平县(现为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我的家住在县城太平街陶某的出租房,后搬至关阳殿堂(音)附近汤某的出租房居住。 太平街是宣平县城惟一的古镇主街,整条街从南至北约六百米长,十米左右宽。街的南首是天妃宫,向东拐弯延伸再朝南便是县前街及城隍殿,而街的北首拐弯朝东北延伸至县后街及北门头止。 太平街中段西侧与司前街相衔接,这三叉路口地段便是县城的商业中心,我父亲的刻字店就设在该路口街旁一侧。 太平街商铺多,有南货店、百货店、布店、药店、饮食店、理发店、照相馆、裁缝店、陈公记旅馆、邮局、书店等店铺。 街的两侧,砖木结构的两层房屋相连,屋顶桁瓦挑檐。炎炎之夏季,相邻屋主会在二楼搭架铺上松毛枝,作为遮荫凉棚,让行人凉快、店铺降温。 每逢集市,山里人进城,喧哗热闹、熙熙攘攘,干柴木炭草鞋山果等农特产品买卖吆喝声此起彼伏。尤其是每年一度的五月十六庙会,客商云集、货摊繁多、喜迎台阁、戏台对唱、测字算命、五花八门,那真是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宣平各条街的路面上,均以一条条长形青石板居中直向砌平相连,石板的两侧镶嵌着一块块鹅卵石。历经几百年风霜日晒、人踩雨刷、久而久之,这路上的铺石便光溜溜了。 各沿街的路边包括东街等处一侧均建有水渠,当地人称之为“阳沟”,但阳沟不阴不阳,这宽一米左右的水渠上面横铺石板,水渠成了阴沟,间隔数米开个口子,筑有台阶,成了阳沟,它便于人们取水、洗菜、洗衣和消防用水等。 据民国宣平县志记载:“1591年(万历十九年),宣平县前坊、县后坊、太平坊大火、焚烧几尽,二十四年(1596年)知府特为此立石记事以戒。” 后来,正如本文开始所述,陈县令带领民众引西溪大流堰之水入城。当时如此浩大工程建设,在贫困山区小县那真是步履维艰,特别是在朝廷无拨银的情况下,建堰修渠的资金从何而来? 一心为民的陈县令,拿出自己积蓄的薪俸带头捐助,出售部分官有空置土地,发动民间募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历经艰辛,终于完成好似“万里长城”般的绕城水渠建设工程。 入城水渠的源头是从金山尖下游的猪头潭凿石开沟引入,经曹门流入司前街、太平坊,流至县前、县后,纵横交错,水渠长约上万米。 水渠建筑均为砖石混砌,硬石板铺路,当然从猪头潭至曹门白窗脚二三公里的水渠上,因其周边居户甚少,故此段水渠无石板铺上,中途还修建水碓一处,落差流急,加上水渠宽达2米之多,[[形成]]入城水压,促成绕城阳沟水流畅通无阻。 水渠不仅方便了民众[[生活]],而且水源还用于丰产、县后、县前三村几百亩土地灌溉,一举数得。 宣平城外有东溪、西溪两条大溪。东溪源头桃溪樊岭,溪边两岸良田甚多,一遇大雨,田土流失,溪水变黄成浊,汇入溪流似滔滔黄河。而西溪水源来自牛头山脉,四季泉水、清晰见底,故西渓清水引流阳沟,常年清澈。 雨季,东西两溪之水,流至2公里之外的祝村附近汇合,溪水黄清两色相融,然后奔往下游瓯江,其景甚为状观。 宣平城内的阳沟,长期以来立有不成文的规矩,则严禁在阳沟里洗刷尿桶马桶脏物。早六点钟之前、晚十点钟之后,不准在阳沟里洗菜洗衣等。 这样一来,每天夜晚水流冲滤不断,[[早晨]]水质特别[[清洁]],人们早起纷纷到阳沟里挑水[[回家]],倒滿水缸供一天饮用。此风序良俗无人违反,远近闻名的“宣平老实”,人人自觉遵守。 有了阳沟,清清山泉、涓涓细流,当地百姓防火意识仍然没有放松。主城三村各有一位鸣锣“敲更者”,在夏秋冬的干燥季节,“敲更者”手拿铜锣巡逻在街巷,边敲边走,不时高喊:“天气啨燥、小心火烛!” 接着敲几下“哐、哐”的锣声,提醒民众加强防火意识,有点像电影《平原枪声》中的老大爷敲更喊话“平安无事哦”一样。 《武义县志》记载:“1950年在柳城镇[[建立]]义务消防队,队员12人,水龙1部、水桶4只、水枪3支。”小时候,我曾看见过消防队员在现场救火,他们三人一组,一人拿水桶反复从阳沟提水,另两人一个握住放在水桶里的铜管水枪,另一人握住水枪的上端枪管往下猛压,这水枪口便喷射出二三十米高的水柱,朝燃火方向猛射。 有一天,我家隔壁一位独居老人,冬寒之夜用火笼取暖,因熟睡时火笼翻倒,导致棉被着火,老人被活活烧死。所幸邻居发现及时,消防队员闻讯赶到,水龙水枪齐射、将火扑灭。如果说没有阳沟之水,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那时,宣平(柳城)没有自来水厂,阳沟清水是人们[[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但有一年旱情严重,溪水断流,阳沟无水,深井水缺,唯有北门头医院附近的山脚还有一口井穴的“冷水孔”在冒出水来,那挑着水桶的人们排起长队,许多人空手而归。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常在阳沟上面玩游戏,玩的比较多的还是在阳沟上面跳石板。记得跳步是以石条板横缝为界,隔一块石板中间用粉笔划条线,可双脚下地,其他无划线的石板只能单脚跳步,用一串用纽扣穿连的抛物依次丢向石板,小孩单脚或双脚跳步把抛物捡起,捡不起、或跳不过的便算输。 儿童们最喜欢玩的就是在阳沟水面上放“灯船”,“灯船”是用贮麻杆做的,则把一段段贮麻杆串成“竹排”,然后插上小蜡烛,点亮之后将“灯船”放入阳沟里漂流。 小伙伴会在阳沟下游的出口处的台阶上俯首探望,当看见从黑乎乎的阳沟里有了光亮,就会尖叫起来“来了、来了,'灯船’漂来了!” 这时,天真可爱的小朋友们就纷纷赶过去观看,玩得蛮开心的。 [[文革]]伊始我辍学跟父学艺,坐在面朝司前街的店内,平时也会去阳沟洗手洗物。有一天下午,阳沟里发生了一件奇葩之事,附近一位卖豆腐的农妇正在阳沟里洗布垫,突然叫喊起来:“快!快来看!这里有许多鱼漂下来了。”我和父亲走过去一看,只见阳沟里不断漂来翻着白肚的鱼群。父亲跑回店里拿来菜篮,见鱼就捞,足有十多斤,有鲫鱼、草鱼,还有斤把重的鳗鱼,真是天上掉下了馅饼。 我把鱼拿回家,从水缸里取清水放入水桶,然后把这些半死不活的鱼倒进水桶。一会儿,这些鱼居然都活了过来。 原来是这天下午一位农民为生产队挑氨水,他不小心摔倒,那氨水桶侧翻后,刺鼻的液体化肥氨水泄入阳沟,导致沟里的鱼被氨水熏昏后漂入下游。 往事如烟,渐行渐远,一晃就五六十年过去了。如今,古老的宣平旧城太平街在城镇化[[建设]]中进行了扩建,两旁房屋拆旧建新,街道加宽,天妃宫早被拆除,成为主街的延伸段,古镇面貌全非,引众说纷纭、总有利有弊。 虽阳沟水渠不复存在,但城镇自来水管纵横交错,路边也有消防栓,[[生产]]生活更为方便,进步终将代替[[落后]]。不过前辈们在当时贫瘠的条件下,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官民同苦、抱团取暖、修建水渠,那种艰苦奋斗的无私[[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发扬光大。<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仰忠,[[浙江]]五义律师事务所律师,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往事烟云》一书。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宣平“阳沟”(仰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