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174.14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周村区建国村 的原始碼
←
周村区建国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4503HQ.jpg|thumb|right|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11/827115cb3a8f41f09de4674915e404ee.jpeg 原图链接]]] [[周村区建国村]]位于[[丝绸路街道]]办事处驻地,东临[[二十里铺村]],西接丝绸路,南靠[[胶济铁路]],北至[[青年路]]。总面积2.52平方公里。人口5287人。<ref>[https://m.2jiapu.com/cunluo/cunluo-20170711-30872.html 建国村] </ref> 中文名: 建国村 行政区类别: 村 地理位置:丝绸路街道办事处驻地 面 积: 2.52平方公里 人口数量: 5297人 ==村情简介== 建国村位于丝绸路街道办事处驻地,东临二十里铺村,西接丝绸路,南靠胶济铁路,北至青年路。总面积2.52平方公里。人口5287人。 ==名人== 建国村历史名人多出自刘氏家族。较著名的有,明嘉靖年间进士刘一相,官至陕西按察副使。其子刘鸿训(1565—1634),字默承,后人称“刘阁老”,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侍读学士、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著有《四素山房集》《皇华集》《玉海纂》《困学纪闻抄》。 ==由来== 建国村建于元朝,原名[[郭家庄]],复名方家庄。明洪武元年(1368年),刘氏族人自直隶河间府宁津县迁来,更名为刘家寨子;梅氏家族迁来后,又立名为[[梅家寨子]]。刘、梅两姓族人曾为村名发生争议。明万历年间,长山县令卢煌出面调解,改名为太和庄。因庄大面宽人众,后又分为东太和、西太和、南太和,统称三太和。 ==历史== 1958年,三太和改为建国大队;1984年8月,更名为建国村。2003年1月6日,改为建国社区。明朝初年,刘、梅二姓相继迁来后,各自逐步发展为望族。村内塾学教育发达,庄东南五里还建有槐荫书院。自明嘉靖朝至清朝前期,刘氏族人科举登第者代不乏人,先后中过五位进士。梅氏先后设立塾学“溪山草堂”“两桐书院”及“三多堂”“心远堂”等家庭学馆。清朝末年,“三和”形成了3个较大的学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三太和官宦迭出,家族文化、庙宇文化、民社文化日见兴盛明朝末年,规模宏大的刘氏庄园已经形成,并建有结构精巧的防御系统。在长白山八柱台辟建茶泉,筑楼建台,后形成演变成今八柱台村。自茶泉至本村30余里,沿途栽植国槐,供挑夫歇脚,俗称“阁老槐”。明朝上半叶,村东建有关帝庙,村西建有白衣庵,明后期,村民又捐资建玉皇庙、准提庵,定时祭祀,香火不断,祭神祈雨,祀天谢神,民社活动丰富多彩。 ==古迹== 刘鸿训墓位于南郊镇贾黄村北约500米处。当地称刘家茔。原墓封土丈余,墓前有石坊门1座,列置石人、石马、石羊、石猴等大型石雕及碑碣若干,规模宏大。“文革”初,地上文物全部被炸毁,今仅存墓穴。墓穴系以石灰石砌成,一冢五穴东西并列,皆呈梯形,中均以石板相隔。穴与穴之间有小壁门相通,上以石板封盖。今西侧3穴露天,东侧2穴仍保存旧貌。墓北尚存2块残碑,系崇祯八年(1635年)立,部分碑文清晰可辩。墓南水渠桥墩下横卧大型香炉一只,为该墓附属物,仍完整无损。 ==视频== 建国村宣传片 {{#iDisplay:y0631osdegz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周村区建国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