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218.24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吠陀经 的原始碼
←
吠陀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7CEEB" align= center| '''<big>吠陀经</big>''' |- |<center><img src=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spider.ws.126.net%2Fb4f4db527b4c613f89d31c9d3a95e121.jpe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163.com/dy/article/DSTUGTNT053817DQ.html 来自 网易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87CEEB"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吠陀经 '''外文名:'''वेद '''别 名:'''韦达经 '''宗 教:'''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 |} '''《吠陀经》'''(梵语:वेद,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和文体形式,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是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又译为“韦达”,是“知识”、“启示”的意思。<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DSTUGTNT053817DQ.html 趣解“吠陀经”],网易 </ref> ==简介== 印度是个古老的宗教国家,宗教贯穿印度文化的各方面,遍及家庭和社会。对于生活在印度的一般人来说,宗教既是神秘的一种体现,也是灵魂具有的深奥、复杂的体现。[[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神秘主义的国家之一。《吠陀经》也被称为《[[天启经]]》,因为印度教传统认为:《吠陀经》是至尊主本人发出的,它是永恒的存在。吠陀知识先是由至尊主传授给这个宇宙中负责创造的梵天神,然后通过古代的先知[[毗湿奴]]将永恒的真理传递给世人,再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小心谨慎地留传下来。所以它是一种人类直接听闻上天启示的经验,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 著作吠陀经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称为[[吠陀梵语]]。《吠陀经》原本篇幅极长,为了使人们容易接受,在传承过程中渐渐被分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这四部《吠陀》文献合称“本集”,由祭祀仪式中奉献给众神的颂歌构成。本集又进一步分类,形成了三种经典:《[[梵书]]》、《[[森林书]]》、《[[奥义书]]》,这三种文献可以理解为指导解释宗教仪式、蕴含丰富的神学思索的。《吠陀经》还有许多补充性的书籍,辅助吠陀研究中包括了语音、语法、词源、韵律、天文、医学、音乐舞蹈、军事、建筑等科学论著,和超过108部以上的奥义书,以及十八部著名的往世书等等。 成千上万部吠陀经典的内容都是用诗记载的。这些诗严格遵守诗歌的结构及格律的规则,而且包含各种主题的信息:从医疗、农业到对高等星球和低等星球上的时间概念;从瑜伽和冥想的技巧,到居士的注意事项,以及素食佳肴等;从对政府组织结构的详细解释,到对兴建和装修庙宇或住房给予一流的指导。 《奥义书》是吠陀经的最后部分,启示出精神上极为深奥的真理。《吠陀经》中的108种均为非常重要的文献,因为它们为几个世纪里所涌现的众多印度教哲学流派的灵感源泉。是被印度教徒尊奉为表达了恒定不变的自我,依其业行而在肉体之间转移思想的第一批文献典籍。 它包括很多具体的经典,通常的说法包括“[[四吠陀]]”,分别是:梨俱吠陀(赞颂明论 ,Ṛgveda)、娑摩吠陀(歌咏明论,Sāmaveda)、耶柔吠陀(祭祀明论,Yajurveda)、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Atharvaveda)、更广义的说法,还包括解释吠陀之经书。如“Samhita”“梵书(Brāhma?a)”、“森林书(āra?yaka)”、“奥义书(Upani?ad)”、“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等。 ==内容== ===梨俱吠陀=== 汉译名称为《歌咏明论》,是四大吠陀经之第一部。《梨俱吠陀》是印度现存最古老的文献,梨俱是作品中诗节的名称,全名《[[梨俱吠陀本集]]》,编订年代可能是公元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印度传统认为,《梨俱吠陀》是从上古口传下来,只有一派的传本,后有了写本,由一个名叫[[广博]](音译毗耶娑)的修道士仙人加工整理而成,到19世纪才由欧洲人第一次刊印,现有数种语言全译或选译。全书分为10卷或8卷,收诗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认为是附录。吠陀神曲有长有短,长曲是一曲多颂。短曲是一曲数颂或仅有一颂。多数颂由四句构成,少数由三句构成。书中共有10552节诗,最短的诗只有3节,最长的有58节,一般都不超过12节。诗的创作年代又有先后,语言也比印度其他上古文献的用语更为古老。 《梨俱吠陀》中诗的内容比较复杂,有上古的神话传说,也有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祭祀和巫术。这些诗歌反映了印度原始社会时期和阶级分化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思想、生活和习俗。神话中歌颂最多的神是众神之首的因陀罗。对于这些神话中的神,印度按照以后的宗教信仰加以解释。近代先以为它们是自然现象的化身,后以为是社会现象的体现,以后由于考古发掘的文物不断出现,对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作品中有几首诗对神提出怀疑,显示了印度最早的哲学思想。《梨俱吠陀》作为上古历史文献资料,是人类宝贵的遗产。 作为文学作品,《梨俱吠陀》包含了人类早期的一些清新朴素的诗歌作品。有不少诗在艺术上已有相当水平,不是原始的简单歌唱。书中的诗已有15种格律,可见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诗的格律是以每节诗中的音数整齐的句作单位的。4个8音句构成一节的格律广泛流行,就是一般所谓32音一节的。当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内容贫乏、词句呆板的作品,例如一些赞美布施的诗。 《梨俱吠陀》靠口传,其他三卷吠陀经皆是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继成书于后,最晚集结完成的为阿闼婆吠陀。后三卷吠陀经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复述,便是在它基础上的发展而来。 ===娑摩吠陀=== 汉译名称为赞颂明论,是四大吠陀经之第二部、共两卷。基本上是集第一卷梨俱吠陀的颂而成。 ===夜柔吠陀=== 汉译名称为祭祀明论,是四大吠陀经之第三部。内容着重于礼拜及牲礼等的宗教仪式。 ===阿闼婆吠陀=== 汉译名称为禳灾明论,是四大吠陀经的第四部,最晚编著成书。阿闼婆吠陀中的神曲,是由梨俱吠陀咒语的部分发展出来,多是神秘巫术,吉凶咒语,间有科学思想。古印度医学,即起源于此。 阿达婆吠陀约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全书分二十卷,包括七三一首赞歌,由约六千诗节构成,但其中约有五分之一系采录自《梨俱吠陀》。赞歌多由韵文写成,仅六分之一是用散文撰写。内容主要是集录民间的咒法及,也包含哲学方面的赞歌,并述及的最高原理。 本书所载的咒文中,反映出民间的信仰及行事,带有民俗文学之意味。从书中的言语、韵律及哲学思想来看,可以证明本书成立的年代较其他三吠陀为迟。如哲学思想方面,系继《梨俱吠陀》末期的哲学性思索之后,明显地倾向一神教或一元论的思想,将宇宙的创造、展开归于最高神或最高原理。又,《[[摩奴法典]]》之中并没有此一吠陀之名,而仅有其他三吠陀,可知本书当是在之后始被编入四吠陀之中。 ==[[奥义书]]== 《奥义书》是古印度一类哲学文献的总称,是广义的吠陀文献之一。奥义书(梵语:उपनिषद्,意为“近坐”;引申为“秘密传授”)意为坐在老师的近侧,遵守着秘密的至上命令,以获得秘密的奥义,其教义严格要求必须秘密地传授给那些热切的求道者,并且他们必须具备至上的道德自律及高洁的心灵,以达成解脱的目的。 《奥义书》的思想特征是遁世思想及苦修实践。它教导人们生命就是痛苦,要解脱就必须真正地弃绝凡俗尘世。要认识或了解自我的绝对本质,就要弃绝一切行为及后果。书中认为:惟有学习知识才能获得解脱,而且只有通过学习《奥义书》所传授的弃绝与凝神的方法才能得到这些知识。书中还认为:遁世是人一生当中的最后阶段,它是获得明智并领悟更高真理的理想条件。通过修行,“支配”或控制心神、呼吸和肉体,遁世者就会化为一个定点,并能凝神于自我的本质。《奥义书》文献讲述了很多种不同的[[瑜伽]]修行方式,通过修习瑜伽,培育个人意识的内在境界,瑜伽修行者就可以认识到自我的真正本质。 《奥义书》中的“奥义”是“梵 ”和“我”以及二者合一(梵我合一)的道理。“梵”(Brahman)——[[宇宙]]生起之因;终极的真实。“我”(atman)——灵性、真我、自性。(在其它地方或指)。“[[梵我合一]]”——作为个人生命基处的atman和作为宇宙万有基础的Brahman其本质是相同的,永恒、无形相、不变灭、如虚空般弥纶一切,超越一切经验意识所能构想,任何知他之人即可脱离生死,、时间及因果都不能限制他,因为它们由他构成。“梵我合一”即人透过内在对真我的认识,触及超验普遍的终极真实(梵),并与其合一,而使个别的灵魂从经验世界中解脱出来,成为真实、光明、喜悦。 《奥义书》文体美丽、自由,书中每个寓言都洋溢着清新的智慧,“如黎明的曙光,如高山中纯净的空气”。全部的奥义书有一百多部以上,其中主要的古《奥义书》有十一部,都被所有印度思想体系视为所有神圣智识的宝库。 奥义书在印度宗教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意义。在奥义书产生之前,吠陀时期的印欧人只敬拜上古诸神;梵书则大多是形式主义的祭祀手册。奥义书最早集中精力讨论宇宙的终极真理。奥义书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是“我”和“梵”。奥义书用各种奇妙的比喻(很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来说明,梵就是一切,也就是最高存在;人类的我(个体灵魂)来自宇宙的我,即梵(宇宙灵魂)。总之,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梵我一如”这个最高真理就是奥义书主要宣扬的观点。在奥义书的思想基础上产生了吠檀多派,后来直接影响到印度教大改革者[[商羯罗]]。 另一个由奥义书系统搭建起来的重要观念是轮回业报。轮回业报的观点在梨俱吠陀中根本没有,梵书中偶尔提及人死后可以转生,只有奥义书完整建立了转世者的转世形态取决于他前世的所作所为(业)的思想。广林奥义书说,转世者“因善业而成为善人,因恶业而成为恶人”。当然,从无尽的轮回中解脱出来的方法也有,那就是认识到奥义书极力宣扬的“梵我一如”。 虽然奥义书由吠陀发展而来,因而经常被理解为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经典,但奥义书并不都是由婆罗门阶层写的,也不都完全反映婆罗门教的观点。实际上,某些奥义书敌视婆罗门祭司。准确的说,奥义书是一种哲学论文或对话录,讨论哲学、冥想以及世界的本质。大多数奥义书成了研究神秘主义哲学的著作。关于奥义书的秘传性质,在它们的行文中常有所反映。歌者奥义书说,关于梵的知识只能传授给儿子或入室弟子,而决不能教给其他人。 印度现存的奥义书多达两百多种,但其中与吠陀关系紧密且产生年代较早的并不多。有的奥义书写成时间晚至16世纪,甚至有宣传[[伊斯兰教]]思想而挂名奥义书者(如[[安拉奥义书]])。有些研究者认为只有最早的五部奥义书(歌者奥义书,广林奥义书,爱达罗氏奥义书,海螺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可以称得上是严格的吠陀正典。中世纪的印度大哲学家商羯罗选出一些重要的奥义书作注,称它们为“主要奥义书”(Mukhya Upanishad)。主要奥义书的名单并不一致,但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爱达罗氏奥义书(或译为他氏奥义书,属于梨俱吠陀) 2.歌者奥义书(属于娑摩吠陀) 3.由谁奥义书(属于娑摩吠陀) 4.广林奥义书(属于白夜柔吠陀) 5.自在奥义书(属于白夜柔吠陀) 6.鹧鸪氏奥义书(或译为泰帝利耶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7.石氏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8.白骡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9.秃顶奥义书(或译为剃发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10.蛙氏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11.疑问奥义书(或译为六问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现代研究者通常认为,与吠陀时代末期的思想密切相关的奥义书有13种,即上述奥义书再加上属于梨俱吠陀的[[海螺氏奥义书]](又名[[憍尸多基奥义书]])和属于黑夜柔吠陀的慈氏奥义书(或译为[[弥勒奥义书]])。德国东方学家保罗•多伊森根据语言学将这13种奥义书分为3类: 第一类是用散文体写成的最古老的奥义书,产生时间在前800年至前500年之间,包括广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海螺氏奥义书、爱达罗氏奥义书和由谁奥义书。 第二类是用诗体写成的,产生时间在前500年至前1世纪之间,包括由谁奥义书、石氏奥义书、自在奥义书、白骡奥义书和秃顶奥义书。由谁奥义书兼有散文体和诗体,因此第一类与第二类都包括了它。 第三类是用后期散文体写成的最晚近的奥义书,产生时间在公元前后,包括[[疑问奥义书]]、[[慈氏奥义书]]和[[蛙氏奥义书]]。 其他学者可能有不同的分期方法。如拉纳德根据语言学和对书中思想发展的分析将上述13种分类为5组;拉达克利希南的分类与多伊森基本一致,但认为广林奥义书中也有晚出的部分,而慈氏奥义书和白骡奥义书最晚,因为它们受到了数论和瑜伽的影响。一般都认为广林奥义书和歌者奥义书是现存最古老的奥义书,但二者谁更早的问题,尚无定论。 除了上述13种在印度哲学史研究中有特殊意义的奥义书外,其它一些重要奥义书包括: 1.[[金刚针奥义书]](属于娑摩吠陀) 2.[[离所缘奥义书]](属于白夜柔吠陀) 3.[[摩诃那罗延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4.[[胎藏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5.[[室建陀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6.[[普度斗争世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7.[[自我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8.[[菁华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9.[[糍供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10.[[生气火祀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11.[[智顶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12.[[舍利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演变== 印度的神话相当隽永,情节往往极端离奇而引人入胜。但同时,印度神话也是出了名的纷繁复杂,虽颇具体系,但来源复杂,且经过多层面貌的历史演变,往往又变幻莫测,扑朔迷离。可将其分为:远古文明时期(不可考)、大史诗时期、往世书时期。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问世的《吠陀经》,是印度古文明中最为重要的经典。吠陀的本义是知识、学问。 《吠陀经》记录了各式圣歌、宗教、礼仪、风俗、思想、和哲学,在这里,印度神话初次较为系统地组合起来。其中最为古老的吠陀集《梨俱吠陀》,内容大多是对自然神明的颂歌,目前所知的吠陀神话体系基本就建立在《梨俱吠陀》的记载上。[[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水神]、[[死神阎摩]]、[[太阳神苏利耶]]、[[月神苏摩]]和[[风神伐由那]]都是这一时期被人吟咏、歌颂的神。 吠陀文化后期,印度产生了,种姓制度的出现是权利更为集中的一个体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印度进入列国时代,经济发展、战争频繁、思辨深邃,是这个时代的三大特征。这一时期,旧的神话不断被编辑,新的神话又不断产生。宗教方面,出现了佛教与耆那教,而这两大教派又各自繁衍着不同的神话。公元前四世纪,印度最大的两部史诗——《[[罗摩衍那]]》和出现,在这里,因陀罗等神的地位被削减,印度神话转折进入大史诗时期。 [[因陀罗]](Sakra-devanamlndra),梵文音译为“[[释迦提桓因陀罗]]”。其中“[[释迦]]”的意思是“能”,为姓;“提桓”意为“天”;“因陀罗”意为“帝”;合起来即是“能天帝”或“天帝释”。在佛教的经典里,为了和其他诸天的称谓统一,就把天字挪到了最后,称为“帝释天”。是印度教和婆罗门教中的雷帝,是佛教里的天帝(天龙八部之首)。 因陀罗在吠陀神话时期可算是最受崇拜的,在最古老的吠陀经典文献《梨俱吠陀》里,有许多歌颂他的,他被看成是唯一的主神,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而此时梵天等三大主神还没有出现。这也反映了古印度人对雷电的崇拜和敬畏。吠陀神话中的因陀罗,是和大地神的儿子(真正的“”),出生于还处在混沌的世界中。他自降生起就嗜饮苏摩酒,并因此而获得了强大无匹的力量。同时他的身体骤长,连天、地而神都因为惧怕这种力量而向不同的方向逃离。天与地因此被分开,永无再会之日(与盘古“开天辟地”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成长起来的因陀罗,正赶上众神与巨蛇争斗时期,众神不是[[弗栗多]]的对手,只好请力大无穷的因陀罗帮忙。因陀罗乘机开出条件:要承认他为众神之王,并把众神一半的力量借给他。众神无奈,只得答应。于是因陀罗获得了众神的力量和“万神之王”的称号。他连饮三大觞苏摩酒,拿上武器,英勇出战。 经过一场惊天动地的恶战,因陀罗终于消灭了弗栗多,并且劈开山崖引来了“”,从水中诞生了太阳。于是,因陀罗辟天地、分三界、引水创日,完成了创世的功业。而对于众神那里借来的力量,因陀罗开始耍无赖——“欠债的是大爷,老子就不还了!”众神也无可奈何,只能忍气吞声。此后,因陀罗把世界分为四个部分:自己统治东方的天国、弟弟太阳神的大儿子阎摩统治南方的冥府、其兄长海神婆楼那统治西方的大海、财神俱毗罗统治北方的夜叉国。因陀罗“万神之王”的地位从此完全稳固。直到婆罗门时期的来临。 印度神话的历史进入婆罗门时期,以其他三部吠陀经(《裟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为中心的和宗教系统诞生了。随着三大主神的相继出现,因陀罗的地位每况愈下。再后来身份和神性更是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因陀罗“万神之王”的名号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其地位和影响力已低了许多。 《吠陀经》是印度最古老的的作品,由《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四部梵文经书组成。其中以《梨俱吠陀》是上古印度人对神的赞歌和祷告文,文学成就最高,是印度文学最初的源头,该经被婆罗门教视为圣典,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古代印度文学发展中却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对后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耶柔吠陀》及《裟摩吠陀》是婆罗门的祷告文,记录古印度对自然力量的仪式,《阿达婆吠陀》是古代著名和的家族密文手册。特点是不进行常规仪式而使用梵符和梵语,种类繁多包括消灾、降灾、诅咒、星云、身体、流逝、毒梵等内容,详细记述各种方法和执行规定,传说掌握其中任何一种就可施展巨大的力量,至今仍有大量的方法流传世间。 ==后世影响== 《吠陀经》是印度最古老的的作品,由《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四部梵文经书组成。其中以《梨俱吠陀》是上古印度人对神的赞歌和祷告文,文学成就最高,是印度文学最初的源头,该经被婆罗门教视为圣典,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古代印度文学发展中却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对后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耶柔吠陀》及《裟摩吠陀》是婆罗门的祷告文,记录古印度对自然力量的仪式,《阿达婆吠陀》是古代著名和的家族密文手册。特点是不进行常规仪式而使用梵符和梵语,种类繁多包括消灾、降灾、诅咒、星云、身体、流逝、毒梵等内容,详细记述各种方法和执行规定,传说掌握其中任何一种就可施展巨大的力量,至今仍有大量的方法流传世间。 ==视频== <center> ===印度种姓思想根深蒂固=== {{#iDisplay: y0562vok72r |640|3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 270 其他宗教]]
返回「
吠陀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