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7.0.5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劳动二重性 的原始碼
←
劳动二重性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https://cn.bing.com/images/search?view=detailV2&ccid=aOP%2blQYB&id=ADC272B6920D6B1907A5080C5831FEB10A859046&thid=OIP.aOP-lQYBXIqenhGKeKT9PwHaCM&mediaurl=https%3a%2f%2fwww.bangkaow.com%2fuploadfile%2f2022%2f0919%2f34848454f5d6a07db074451514cefdd2773_t.jpg&exph=207&expw=700&q=%e5%8a%b3%e5%8a%a8%e4%ba%8c%e9%87%8d%e6%80%a7&simid=608011208998269021&FORM=IRPRST&ck=9F6F295E98DA6D9FF9C81BEADF4ADB67&selectedIndex=21&ajaxhist=0&ajaxserp=0"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劳动二重性'''<br><img src=" https://www.bangkaow.com/uploadfile/2022/0919/34848454f5d6a07db074451514cefdd2773_t.jpg" width="280"></center><small> 圖片來自优酷</small> |} '''政治经济学术语''' [[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概念界定: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在商品创造中的作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任何一种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简介== '''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枢纽地位]]'''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并科学论证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学说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而是贯穿政治经济学的各个[[范畴]]和原理、把各个范畴和原理链接为有机整体的理论,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将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重性的根源: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为什么不同商品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说明了商品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也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商品二重性,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劳动二重性,所以他们的劳动价值论常常出现自相矛盾。 {| class="https://cn.bing.com/images/search?view=detailV2&ccid=PNjhE8oW&id=FEF480E35104F5CE09001B3E8B9F2AC62580DE5B&thid=OIP.PNjhE8oWBZq18x3Ikqm4tAHaEL&mediaurl=https%3a%2f%2fimg.sogoucdn.com%2fv2%2fthumb%2f%3fappid%3d200698%26url%3dhttps%3a%252F%252Fpic.wenwen.soso.com%252Fpqpic%252Fwenwenpic%252F0%252F20200511093500-1901299330_jpeg_600_338_24549%252F0&exph=338&expw=600&q=%e5%8a%b3%e5%8a%a8%e4%ba%8c%e9%87%8d%e6%80%a7&simid=608028753927763759&FORM=IRPRST&ck=E76EEA642089FE05B773BA9F05B47DC0&selectedIndex=17&ajaxhist=0&ajaxserp=0"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劳动二重性'''<br><img src="https://tse1-mm.cn.bing.net/th/id/OIP-C.PNjhE8oWBZq18x3Ikqm4tAHaEL?rs=1&pid=ImgDetMain" width="280"></center><small> 圖片來自优酷</small> |}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中、把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而商品生产者在生产中所消耗的同一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商品的新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揭示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发现并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绝对规律]],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3)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它是理解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是理解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基础、是理解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的基础。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绝对地租理论]]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从一方面看,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从另一方面看,[[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具体形式怎样千差万别,都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消耗。生产商品所消耗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二因素也反映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有差别的人类的具体劳动,而商品的价值则反映了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二因素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离开了商品它就不复存在。使用价值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经济学的关系== 《[[资本论]]》中具有怎样的二重性学说 我们以人们对科学抽象法的一系列“新解”之失败分析概述和归结全文。在实体—形式—生活生长和发展层级之内,单就形式生长而论,的确存在着“物”的“[[社会形式]]”“历史地获得和叠加”工作路线,其间蕴涵“置换”,并且实体—形式的[[整体置换]]是理解生活形式更换的基础。价值转化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所以说,由存在的客观批判出发,客观存有工作路径。例如,商品的本质批判——商品的社会(生活)形式(商品概念批判),以及资本的[[本质批判]]——资本的运动形式和社会生活形式(资本概念批判),但决非什么抽象“上升为”具体(思维具体)。抽象—具体是整体的存在和工作规定。另一方面,社会存在的历史发生也是整体的,是从一定矛盾发展结构生发而来的。其间蕴涵规定“叠换”。并且,“形式叠加”也毋宁说成对于抽象和具体而言是同步进行的,这种关系乃是[[社会整体]]生长域内的客观存在。这就形成对象域内的“置换”和“叠加”的规定的相互导引,对象推动为研究对象。所以严格而言,《[[资本论]]》并不从逻辑出发,乃是从社会存在的生长规定出发。马克思晚年进一步表达了这种工作决心(《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不从概念出发的工作规定的实际成果就定格在《[[资本论]]》的理论部分中;那是客观批判体系,工作逾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那时的批判还以主观批判为领衔——确立的高度。 [18] 责任并不要某个个人担负。那种一味推行和演绎逻辑本体论之做法(例如科学抽象法)实与马克思的实践化的抽象力批判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马克思]]自己的表白充分表明:《[[资本论]》“起点”乃是历史批判之规定,并不为了存在之自明或认识之自足。它拒绝思维预设,彻底排除了关于“思维具体”的逻辑演绎诉求:“黑格尔陷入幻觉……其实,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决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因此,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 <ref>[[许光伟 .《中具有怎样的二重性学说——与刘召峰博士的几点交流》 .《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6期 .]]</ref> 总之,《[[资本论]]》中二重性学说是实践化构造,并非仓促理论构造,也绝不会是什么[[二重性]]的知识理论体系。其辩证法的内涵在于把握“一定生产”生成的规定,提升对象为研究对象,确立历史的实践逻辑和开放的批判结构。因此,也并不是逻辑一致性意义的工作逻辑,仿佛封装了[[抽象思维]]方式批判。《〈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将“起点规定”封装于封闭历史知识体系,满足了思想史的有价值性演绎,结果将二重性学说主观认识化,贬为单纯叙述逻辑——从抽象上升为具体;其想要导引拜物教批判认识,却混同了社会存在上两种不同的批判即主观批判和客观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原则相抵触,如提出“资本二重性理论”;到头来,反治其身,重新陷入资产阶级性质的知识论游戏当中,违背直至取消了[[劳动价值论]]实践生成之优良理论品质。 <ref>[[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8-19 .]]</ref> '''视频''' '''一起来读《资本论》:02 劳动二重性'''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N4y1V73C/哔哩哔哩]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400 應用科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劳动二重性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