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44.4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凤阳花鼓--曲艺形式 的原始碼
←
凤阳花鼓--曲艺形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凤阳花鼓</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g.doc.docsou.com%2Fpic%2F3b620798ba6bba6955809a43cb67d529a093b1e7%2F1-522-png_6_0_0_0_0_0_0_799.369_1131.024-799-0-0-799.jpg&refer=http%3A%2F%2Fimg.doc.docsou.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3574760&t=ad89386a0735822b403756503143f655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87%A4%E9%98%B3%E8%8A%B1%E9%BC%93&step_word=&hs=0&pn=0&spn=0&di=7169026086108397569&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884085769%2C2415418093&os=3875595860%2C1859044358&simid=2884085769%2C2415418093&adpicid=0&lpn=0&ln=1514&fr=&fmq=1670982666771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img.doc.docsou.com%2Fpic%2F3b620798ba6bba6955809a43cb67d529a093b1e7%2F1-522-png_6_0_0_0_0_0_0_799.369_1131.024-799-0-0-799.jpg%26refer%3Dhttp%3A%2F%2Fimg.doc.docsou.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73574760%26t%3Dad89386a0735822b403756503143f655&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4_z%26e3B15v_z%26e3B15vf57_z%26e3Bv54AzdH3Fknkmda0lbkwmkkwmlccbalw9nvkm01cdlwalnk8j0_z%26e3Bip4s&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凤阳花鼓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经典曲目;《凤阳歌》《鲜花调》 《王三姐赶集》《秧歌调》等 流行地区;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遗产类别;曲艺 项目编号;Ⅴ-36 代表人物;孙凤城 始兴年代;明代 |}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OTAxNTQzNA==&mid=2650812097&idx=5&sn=87b145772465b787ae9709abf15a48d0&chksm=f2637324c514fa322fa40bb5e4367a95c94f4ac107288c320ed518256c724bf5d6e0b4c0b5cb&scene=27 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凤阳花鼓] , 艺海拾趣 2022-04-30 </ref> 凤阳花鼓,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突出,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代表曲目有《[[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秧歌调]]》等。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2006年5月20日,凤阳花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6。<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3160376239811738&wfr=spider&for=pc 朱元璋与凤阳花鼓] , 百度 2018-06-13 </ref> ==历史渊源== 凤阳花鼓是起源于[[明代]]的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明朝田艺衡的《[[留青日札]]》中曾提到江北凤阳男子擅长击鼓,尤其擅长三棒鼓,而且在田间地头插秧时,男女相互击鼓唱歌已成为一种风俗。 [[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20世纪50年代初,新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加以改革,增加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将其改称为"双条鼓"。 建国后,凤阳花鼓进入[[北京怀仁堂]]进行演出,演出结束后,国家领导人给予高度的赞扬,[[周总理]]亲切的称它为"[[东方芭蕾]]"。此后凤阳花鼓更是打遍、红遍大江南北。曾经作为底层劳动人民的一种谋生手段,凤阳花鼓的舞蹈与小调的题材全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舞蹈柔美、曲目众多,是凤阳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凤阳花鼓是根植于凤阳汉族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色== ===表演方式=== 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有时增加乐器伴奏。凤阳花鼓分成大花鼓和小锣花鼓良两种。大花鼓通常都是通过集体演绎,由十几个人集体敲打演奏,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可以呈现出欢悦的气氛,演奏大花鼓的过程中,通常还会演唱山歌。小锣花鼓也被称为花鼓小锣,通常都是双人演绎,一个人负责打鼓,另一个人负责敲锣。在过去,人们通常利用花鼓小锣进行乞讨,后来小锣花鼓不断流传开来,开始在舞台上演绎。 ===伴奏乐器=== 凤阳花鼓表演中起着核心作用的是双条鼓,鼓的制作材料大多是羊皮,羊皮做出来的花鼓质量好,敲击出来的声音也好听。此外,凤阳花鼓的双鼓条取材于大自然的竹子,然后经过人工打磨才能形成表演者需要的形式。凤阳花鼓的双鼓条是根据表演者的身高来决定它的尺寸的,一般来说长度在0.5-0.8米,根据表者的身高来制作鼓条。 ===演出场域=== 凤阳花鼓在其形成、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中,演出于多种场合,迎合不同功能的需求。凤阳花鼓的演出场域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它最早是服务于民间社事中的娱神歌舞表演以及日常生活、生产场合中用来自娱自乐的民间小调。后来随着一批又一批以打花鼓为谋生的乞讨艺人的脚步走遍大江南北,具有了娱人、乞讨的属性。演出的场合也因此变为各家各户的门头,"[[唱门头]]"由此和"[[坐唱]]"成了凤阳花鼓表演的两种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凤阳花鼓成为舞台上专业的表演艺术。 ===题材内容=== 凤阳花鼓长期在社会底层流传与演变,题材来源于日常生活、生产,内容贴近百姓生活。它既包含凤阳人共同的人生体验,又与同地域的生活事象、风土人情息息相关,描摹出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生活画面,展示了劳动人民、尤其是凤阳女性丰富且细腻的情感世界。改革开放之后的新时期,凤阳花鼓大多以演变为歌颂新时代党和国家政策为题材内容。 ==经典曲目== 凤阳花鼓经典曲目有《[[凤阳歌]]》《[[采桑]]》《[[鲜花调]]》《[[凤阳花鼓]]》《[[五更调]]》《[[十条手巾]]》《[[十二月]]》《[[虞美人]]》《[[银纽丝]]》《[[手扶拦杆]]》《[[欢送大姐上北京]]》《[[花鼓新声]]》《[[姑嫂二人对唱]]》等。 ==流行地区==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传承保护== ===传承现状=== 凤阳花鼓的艺人严重的老龄化,艺人年龄段较为集中,不够优化。现代化对乡村城市的冲击,传统的凤阳花鼓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脚步,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以及民俗活动的淡化,再加上凤阳花鼓管理措施不到位使得凤阳花鼓的文化生存空间日渐萎缩。 ===保护措施=== 2012年,凤阳县组织有关专家和民间老艺人,对凤阳花鼓进行在创作,编创一支更适合现代人健身需求的新舞蹈-凤阳花鼓健身舞。该健身舞集表演和健身功能于一体,将健身动作与凤阳花鼓相结合,集健身、普及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极具观赏性和健身性,既体现舞蹈的柔美又具有健身的力度和强度,整套动作运动量适中,适合各类健身人群的演练,深受健身爱好者喜爱。凤阳县各晨晚练点,经过系统培训的1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跟踪指导健身爱好者练习推广凤阳花鼓健身舞。 为抢救性保护凤阳花鼓,凤阳实施了凤阳花鼓艺术保护工程,成立了凤阳花鼓研究会,组织专业人员对花鼓进行深度研究,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妥善归档保存。2016年5月28日,历时5年编纂、450万字的《[[凤阳花鼓全书]]》出版。 2017年,凤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多个凤阳花鼓传习基地,举办多期培训班,培养凤阳花鼓新生力量。 ===代表人物=== [[孙凤城]],女,1951年9月生,[[安徽凤阳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阳花鼓代表性传承人,深圳金彩数码影像中心董事长。自幼受母亲和表婶的启蒙,表演凤阳花鼓,1971年考入县文工团,任业务组副组长兼任凤阳花鼓的编导工作。表演中吸收了花鼓灯、花鼓戏的特点,使凤阳花鼓场面气势宏大,并大大丰富了凤阳花鼓的表演动作。1994年编导的《[[柳岸春晓]]》获全省第三届花鼓灯调研二等奖。代表作品有:《[[欢送大姐上北京]]》《[[凤阳花鼓大合唱]]》《[[敲起花鼓唱起歌]]》《[[说凤阳]]》等。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凤阳花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6。 ==曲艺价值== 凤阳花鼓具有开放性特点,它与多种民间艺术紧密相连,还催生了许多民间艺术种类。中国文化艺术便有雅俗之分,在中国戏曲史上,同样也存在花雅两部之分。而在这其中,凤阳花鼓可以称之为我国民间艺术之中的 "俗""花"代表。在戏曲上,以"花鼓"冠名的剧种,形成了一大系列,追根溯源,均与凤阳花鼓有关。[[秧歌]]、[[柳子]]、[[落子]]、[[滩黄]]等各种类型的剧种,同样也和凤阳花鼓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曲艺上,与歌舞、小曲、琴书类的曲目关系密切。凤阳花鼓与大众的适应性,使得其仍然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欢迎,也将在继续变革中依然焕发艺术青春的光彩。 ==濒危状态== 1、贫穷和苦难是凤阳花鼓诞生的摇篮。在明清数百年的贫穷岁月中,与贫穷患难与共的凤阳花鼓,从未停止过呼吸。在贫穷中,凤阳花鼓逐渐发展;在苦难中,凤阳花鼓逐渐成熟,最终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凤阳大包干的实行,凤阳人逐渐摆脱了贫穷,走上了富裕之路。此时,与贫穷相依为命的凤阳花鼓,一旦失去生它、养它、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的贫穷,就会发生失去生存条件的变化,使得民间的凤阳花鼓逐渐衰亡。 2、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化与转型。自20世纪60年代起,凤阳花鼓被贴上“封、资、修”的封条。此时戏曲、曲艺等艺术学科中的凤阳花鼓几乎完全消亡,只有少数民间花鼓艺人冒着被批判的危险,偷偷地外出流浪卖艺。此时,“双条鼓”多为政府部门主办的群体歌舞,成了凤阳花鼓表演(文艺工作者将小锣剔除,仅保留花鼓)的主流。“双条鼓”的出现,使原生态的凤阳花鼓的功能、曲目、艺术特性、以及表演、流传、传承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异。 3、新的文化传播工具的出现和外来文明的传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留声机、唱片、广播、电影、电视、歌舞厅、网络的出现,快速改变了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口味和习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70年代达到顶峰时期、被称之为“双条鼓”的凤阳花鼓,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失去了官方的经费支持,艺术质量下降,演出和观众逐渐减少。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o0184155wbf|480|270|qq}} <center>有一种东西你一定听过但你见过吗?凤阳花鼓</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
返回「
凤阳花鼓--曲艺形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