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174.14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产业布局 的原始碼
←
产业布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p2.itc.cn/images01/20220428/35edfdefff2f4d069c3a3942dcaef45b.png width="35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541960592_350221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产业布局'''是中国专有名词。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一是5500年前两河流域苏米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ref>[https://cul.sohu.com/a/589931538_120758009 楔形文字发现后,明明300年没人能看懂,后来为何突然被破译了?],搜狐,2022-10-03</ref>,二是5000多年前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ref>[https://www.sohu.com/a/205780386_100024029 啥是丁头字?圣书字?腓尼基创造了世界最早的字母?还是西奈体?],搜狐,2017-11-21</ref>,三是3300年前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于中美洲的玛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国文字的发展未曾断裂,从商代一直传承至今,汉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名词解释==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经济]]现象。 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 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 1、杜能的《孤立园》。1926年,法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他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在这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域)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运近,亦即集中化程度与中心城市的距离成反比,为此,他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业圈。 尽管杜能的理论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也没有研究其他产业的布局,但他的农业区位理论给西方许多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者以深刻的启发,杜能也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被誉为产业布局学的鼻祖。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认为,运输费用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工业的最优区位通常应选择运费最低点上。韦伯还考虑了其他两个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劳动费、运费) 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产生影响。 ②聚集力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部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次大战后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 1、成本学派理论,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阿尔弗雷德·韦伯之后是德加·M.胡佛。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线路运营费用、是距离的函数;站场费用、则不一定。在此基础上他对阿尔弗雷德·韦伯的理论作了修改: 第一,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 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 第二,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法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 2、市场学派理论。成本最低并不是全意味着利润最大化,市场因素对产品价格影响越来越重要,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区位。 瓦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创立了“中心地理论”,他认为高效的组织物质生产和流通的空间结构,必然是以城市这一大市场为中心,并由相应的多数市场构成相应的网络体系。 3、成本—市场学派理论,在前两者基础上形成 ⑴俄林的一般区位理论。认为:运输方便的区域经济能够吸引到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并能成为重要市场,因此可专门生产面向市场、规模经济优势明显和难以运输的产品。而运输不方便的地方则应专门生产易于运输、小规模生产可以获利的产品。 ⑵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一,处于创新期的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趋向于科研信息与市场信息集中,人才较多,配套设施齐全,销售渠道畅通的发达城市。 第二,处于成熟期的产业会出现波浪扩展效应,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因为生产定型化使技术普及化,同时大城市的成本费用一般比较高)。 第三,衰退期的产业沦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完全定型化,产品需求已趋于饱和,生产发展潜力不大,于是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 4、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 ⑴增长板理论(法)。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由于其对临近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因此被称为“增长极”。根据增长极理论,后起国家在进行产业布局时,首先可通过政府计划和重点吸引投资的形式,有选择地在特定地区和城市形成增长极,然后凭借市场机制的引导,使增长极的经济辐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并从其临近地区开始逐步带动增长极以外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⑵点轴理论——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特别是工业等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增多,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必然会建设各种形成的交通 线路使之相联系,这一线路即为轴。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和产业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吸引企业和人口向轴线两侧聚集,并产生新的增长点。从而由点到轴,由轴带面,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产业布局内容 (1)产业布局层次(全国性产业布局和地区性产业布局); (2)产业布局机制(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 (3)区域产业结构(产业构成和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各个产业构成的比例关系的总和)。 产业布局的特点 1、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不同,而在布局上呈现出不同特征; 2、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返回「
产业布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