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8.103.7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的原始碼
←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jpg|thumb|350px|right|[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127900013e2d87e76f35?from=pc 原图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359305078318301698/ 图片来今日头条网]]]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人的所作所为,如‘影之随身,响之应声’,有因必有果,报应不爽呀!” == 原文 == 有一段时间,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游行弘化。当时有一位天王的太子,名叫辟罗。一日,他从天上飞到祇洹精舍,五体投地顶礼佛足后,合掌问佛:“这世间的人都在追求衣服、饮食、七宝、欲乐、官爵、国土,是否有珍宝反过来追逐人们呢?”世尊赞叹辟罗王子:“你提出了一个好问题,确实有国土、珍宝、欲乐追逐人们的情形。” 辟罗太子又问:“称人心愿、圆满如意的因缘,时时随逐于人,是什么意思呢?”世尊回答:“一切行为的造作不出两种:一是行善即能得福;一是造恶则招感灾殃。无论是福德或是灾殃,总是如影随形地跟着每一个人。” 辟罗太子说:“真是太殊胜了!诚如世尊所开示,我的前世曾在人间当过国王,因为心念生命无常,对身外之物无所眷恋,因而想广行布施。一日,群臣集会时宣告:‘我想要做一面大鼓,鼓声隆隆能广传百里。谁能为本王办好这件事呢?’ 然而,大臣们纷纷答道:‘臣等无能为力!’这时候,一位名叫“匡上”的大臣,一向效忠朝廷,也是慈悲爱护百姓的好官吏,他上前对国王说:‘微臣可以办到!但是,需要一笔费用。’ 国王说:‘太好了!你需要多少费用都没有问题。’于是开启国库,取出一大笔钱财交给匡上。 匡上将满车的财宝运送到王宫门外,并且鸣鼓昭告:‘今日我们仁德的国君,以大慈悲心广施天下,欲救济一切贫穷困苦之人,乃至供养修行之人衣食,凡有需要者,都可以到宫门外来领取财物。’ 消息很快传遍四方邻国,穷人们纷纷背着婴儿、扶老携幼前来,络绎不绝的人潮,塞满了进城的所有道路,不时有人仰天欣叹:‘感恩仁德的大王啊!我们这些穷苦的百姓,今后终于有机会脱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了!’ 一年后,国王诏问匡上:‘大鼓做好了吗?’大臣回答:‘大王!已经做好了。’国王又问:‘既然已经做好了,为何没有听到鼓声呢?’匡上禀白:‘请大王明日移驾至城里走一趟,就可以听到德音宣流的鼓声,响彻十方。’ 翌日,国王的车队浩浩荡荡行入城中,发现到处都挤满了人,十分热闹。国王惊呼:‘城里为何这么多人呀?’匡上回答:‘去年大王命微臣制造大鼓,希望威音广传百里,大王仁德之声得以宣扬、远播四方。微臣心想:用枯木做的鼓架、死牛皮所做的大鼓,这样的鼓声并不足以宣扬仁王之威德。几经思量后,便将国王交给微臣的财宝,用来供养修行人衣食,救济孤苦贫穷。自从发出告示以来,四方邻国百姓都闻风而来,期待大王的甘露润泽,就如同饥饿的孩子渴慕慈母一般。’ 国王听到之后,便问附近的民众:‘你们从哪里来的呢?’人们恭敬顶礼后回答:‘我们从百里外来此。’有的说:‘我从两百里外而来。’还有人回答:‘我从万里外来的。’接着,大家纷纷禀白:‘圣明的大王!您广行布施,四方邻国人民蒙受德泽都无比欣喜,甚至不惜举家迁离故乡,投奔至此,期盼在您的恩泽庇护下,从此过着安定的生活。’ 国王听了十分欢喜,说道:‘匡上,你做得太好了!之前我执着声名,希望藉由大鼓威震十方;现在我终于了解,国家动荡来自民心不安,就像身体有病,我应该施予医药才能治病,而臣下体察民生疾苦,因而广施粥饭扶贫济弱,使百姓咸获安乐、归附于我。’于是,国王宣告:‘以后只要是民生所需,都要尽力关照协助,不必再来询问我了!’ 日后国王寿终,投生到天上,成为天妙王。天上寿尽,又下生人间做转轮圣王,所到之处都有七宝随行,侍从前后拥护。如今又投生到天上,成为天王的太子。这一切都是由于当时自己能严持净戒,又能慈悲救济一切众生,才能得到这种福报。只要我们能奉行佛陀教诫,端正身心言行,都能够获得这么殊胜的福报。” 佛陀劝勉辟罗太子:“人的所作所为,如‘影之随身,响之应声’,有因必有果,报应不爽呀!”辟罗太子闻佛开示,欢喜作礼而去。 典故摘自:《佛说天王太子辟罗经》 == 省思 ==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凡夫追名逐利,不识因果,不明罪福,故佛陀说这样的行为是“枉功劳形”。所谓“福祸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佛弟子知因识果,故能从因地上断恶修善、趋吉避凶,古德云:“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诚然,福是修来的,不是求来的。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在修善、利他中舍去我执、法执,如是修而无修,行而无行,一切无著,则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庄严菩提之道,成就真正自在、如意的生命风光。<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fojing/175960.html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佛教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