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芩 (唇形科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連接 黃芩圖片

黃芩(拉丁學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別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黃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質根莖肥厚,葉堅紙質,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總狀花序在莖及枝上頂生,花冠紫、紫紅至藍色,花絲扁平,花柱細長,花盤環狀,子房褐色,小堅果卵球形,花果期7~9月。

黃芩生於向陽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產於黑龍江,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甘肅,陝西,山西,山東,四川等地,中國北方多數省區都可種植。俄羅斯東西伯利亞,蒙古,朝鮮,日本均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俄羅斯。

黃芩的根入藥,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症。黃芩的臨床抗菌性比黃連好,而且不產生抗藥性。

  • 中文學名 黃芩
  • 拉丁學名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 別 稱 山茶根、土金茶根 二名法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 界 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管狀花目
  • 科唇形科
  • 亞 科黃芩亞科
  • 屬黃芩屬
  • 亞 屬黃芩亞屬
  • 種 黃芩
  • 分布區域 中國、蘇聯東西伯利亞、蒙古、朝鮮、日本
  • 毒 性 小毒
  • 功 能 清熱燥濕、消炎抗菌、消腫

目錄

形態特徵

生長習性

地理分布

人工栽培

野生

繁殖方法

栽培技術

間苗定苗

施肥灌溉

摘除花蕾

病蟲防治

藥用價值

付方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化學成分

藥理作用

民間傳說

黃芩形態特徵

黃芩多年生草本;根莖肥厚,肉質,徑達2厘米,伸長而分枝。莖基部伏地,上升,高30~120厘米,基部徑2.5-3毫米,鈍四棱形,具細條紋,近無毛或被上曲至開展的微柔毛,綠色或帶紫色,自基部多分枝。

葉堅紙質,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4.5厘米,寬0.5~1.2厘米,頂端鈍,基部圓形,全緣,上面暗綠色,無毛或疏被貼生至開展的微柔毛,下面色較淡,無毛或沿中脈疏被微柔毛,密被下陷的腺點,側脈4對,與中脈上面下陷下面凸出;葉柄短,長2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花序在莖及枝上頂生,總狀,長7~15厘米,常再於莖頂聚成圓錐花序;花梗長3毫米,與序軸均被微柔毛;苞片下部者似葉,上部者遠較小,卵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4~11毫米,近於無毛。花萼開花時長4毫米,盾片高1.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萼緣被疏柔毛,內面無毛,果時花萼長5毫米,有高4毫米的盾片。花冠紫、紫紅至藍色,長2.3~3厘米,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內面在囊狀膨大處被短柔毛;冠筒近基部明顯膝曲,中部徑1.5毫米,至喉部寬達6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狀,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寬7.5毫米,兩側裂片向上唇靠合。雄蕊4,稍露出,前對較長,具半藥,退化半藥不明顯,後對較短,具全藥,藥室裂口具白色髯毛,背部具泡狀毛;花絲扁平,中部以下前對在內側後對在兩側被小疏柔毛。花柱細長,先端銳尖,微裂。花盤環狀,高0.75毫米,前方稍增大,後方延伸成極短子房柄。子房褐色,無毛。

小堅果卵球形,高1.5毫米,徑1毫米,黑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臍。花期7-8月,果期8-9月。[1]

黃芩生長習性

根的生長:黃芩為直根系,主根在前三年生長正常,其主根長度、粗度、鮮重和乾重均逐年增加,主根中黃芩苷含量較高。第四年以後,生長速度開始變慢,部分主根開始出現枯心,以後逐年加重,八年生的家重黃芩幾乎所有主根及較粗的側根全部枯心,而且黃芩苷的含量也大幅度降低。

莖、葉生長:出苗後,主莖逐漸長高,葉數逐漸增加,隨後形成分枝並現蕾、開花、結實。5~6月為莖葉生長期,一年生黃芩主莖約可長出30對葉,其中前五對葉每4~6天長出1對,其後葉片每2~3天長出1對。

開花結果:一年生植株一般出苗後2個月開始現蕾,二年生及其以後的黃芩,多於返青出苗後70~80天開始現蕾,現蕾後10天左右開始開花,40天左右果實開始成熟,如環境條件適宜黃芩開花結實可持續到霜枯期。

黃芩生長環

生於向陽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

黃芩野生于山頂、山坡、林緣、路旁等向陽較乾燥的地方。喜溫暖,耐嚴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在-35℃低溫下仍能安全越冬,35℃高溫不致枯死,但不能經受40℃以上連續高溫天氣。耐旱怕澇,地內積水或雨水過多,生長不良,重者爛根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種植。土壤以壤土和沙質壤士,酸鹼度以中性和微鹼性為好,忌連作。

黃芩地理分布

人工栽培

黃芩主要分布在山東陝西、山西、甘肅四大產區,其中集中在山西絳縣南凡鎮、運城市夏縣瑤峰鎮、新絳縣萬安鎮、萬榮縣、聞喜縣薛店鎮等地;陝西商洛、渭南臨渭區橋南鎮、商州市商州區孝義鎮、洛南縣景村鎮、丹鳳縣棣花鎮、商洛市夜村鎮、丹鳳縣商鎮等地;山東沂蒙山區、莒縣庫山鄉、萊蕪市茶葉口鎮、富官莊鄉等地;甘肅主產隴西、渭源、漳縣,次產岷縣、宕昌、河西等地。

野生

黃芩主要分布中國內蒙中東部和東北三省大部,河北承德,內蒙古赤峰等幾個最具規模的主產區,是中國北方野生中藥材的主要產地之一。

黃芩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直播法

種子繁殖以直播為主,直播黃芩根系直,根叉少,商品外觀品質好,同時省工。

黃芩直播多於春季進行,一般在地下5厘米地溫穩定在12℃-15℃時播種,北方地區多在4月上中旬前後。

育苗移栽法

育苗移栽法可節省種子,延長生長時間,利於確保全苗,但較為費工,同時移栽黃芩主根較短,根叉較多,商品外觀品質差,一般在種子昂貴或者旱地缺水直播難以出苗保苗時採用。

扦插繁殖:扦插雖可繁殖,但生產中很少採用。扦插成敗的關鍵在於扦插季節和取條部分。扦插時間以春季5-6月份扦插成活率高。插條應選莖尖半木質化的幼嫩部分,扦插成活率可達90%以上。

分根繁殖:即挖取洞未萌發的3年生黃芩根莖,切取主根留供藥用,然後根據根莖生長的自然形狀分切成若干塊,每塊有芽眼2-3個即可栽種。

分根繁殖雖然生長快,但繁殖係數太低,生產中很少採用。[2]

黃芩栽培技術

間苗定苗

採取種子直播時,當幼苗長到4厘米高時要間去過密和瘦弱的小苗,按株距10厘米定苗。育苗地不必間苗。

中耕除草

幼苗出土後,應及時鬆土除草,並結合鬆土向幼苗四周適當培土,保持疏鬆、無雜草,一年需要除草3-4次。

施肥灌溉

苗高10-15厘米時,追肥1次,施用量為每畝用人畜糞水1500-2000千克。6月底-7月初,每畝追施過磷酸鈣20千克、尿素5千克,行間開溝施下,覆土後澆水。次年收穫的待植株枯萎後,於行間開溝每畝追施腐熟廄肥2000千克、過磷酸鈣20千克、尿素5千克、草木灰150千克,然後覆土蓋平。

黃芩耐旱怕澇,雨季需注意排水,田間不可積水,否則易爛根。遇嚴重乾旱時或追肥後,可適當澆水。

摘除花蕾

在抽出花序前,將花梗減掉,可減少養分消耗,促使根系生長,提高產量。

病蟲防治

病害有葉枯病,可清潔田園,發端正初期噴灑1:1:200波爾多液,或用50%多菌靈1000倍液防治。

根腐病,注意排水,實行輪作;及早撥出病株燒毀,病株處土壤用石灰消毒。

蟲害有黃芩舞蛾,可用90%敵百蟲防治。[3]

黃芩價值

藥用價值

付方

性味:苦,寒。

《本經》:味苦,平。

《別錄》:大寒,無毒。

《藥性論》:味苦甘。 歸經:入心、肺、膽、大腸經。

《品匯精要》:行手太陰、陽明經。

《綱目》: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太陰、少陽六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大腸、膀胱、膽四經。

功能主治

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治壯熱煩渴,肺熱咳嗽,濕熱瀉痢,黃疸,熱淋,吐、衄、崩、漏,目赤腫痛,胎動不安,癰腫疔瘡。

《本經》: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治)惡瘡,疽蝕,火瘍。

《別錄》: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陶弘景:治奔豚,臍下熱痛。

《藥性論》:能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壅氣,治五淋,令人宣暢,去關節煩悶,解熱渴,治熱腹中疞痛,心腹堅脹。

《日華子本草》:下氣,主天行熱疾,疔瘡,排膿。治乳癰,發背。

《珍珠囊》:除陽有餘,涼心去熱,通寒格。

李杲:治發熱口苦。

《滇南本草》: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調經清熱,胎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實火實熱。

《綱目》: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諸失血。

《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嗽,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頭痛,解瘟疫,清咽,療肺痿肺癰,乳癰發背,尤祛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瘺,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

《科學的民間藥草》:外洗創口,有防腐作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撤。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黃芩煎劑100%濃度,平板法試驗,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璉球菌(a,B)、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等有抑制作用。黃芩煎劑試管法試驗1:1280 濃度可抑制傷寒桿菌、溶血性鏈球菌a,1:640 濃度抑制溶血性鏈球菌B,肺炎雙球菌及福氏痢疾桿菌、人結核桿菌H37,1:320 濃度可抑制霍亂弧菌、志賀氏痢疾桿菌;1:80 濃度時宋內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黃芩醇浸液0.5g/ml或0。05g/ml,用瓊脂斜面培養,藥液與培養基1:1 混合,對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黃芩醇浸液2g/ml濃度,平皿法試驗對大腸桿菌、桔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黃芩煎劑、醇提劑1g/ml濃度,用平板法試驗時對腦膜炎球菌均有抑作用。

抗真菌作用:黃芩煎液,試管斜面法試驗4%濃度抑制狗小牙胞菌及堇色毛癬菌,8%濃度抑制許蘭氏黃癬菌,10%濃度抑制許蘭氏黃癬菌蒙古變種,15%濃度抑制共心性毛癬菌及鐵鏽色毛癬菌。黃芩水浸劑1:3濃度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羊毛樣小芽胞癬菌、紅色表皮癬菌、K、W、氏表皮癬菌、星形奴卡氏菌等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

抗病毒作用:黃芩煎劑25-100%濃度,體外試驗對乙型肝炎病毒DNA複製有抑制作用。

抗炎抗變態反應:黃芩70%乙醇提取物200,500mg/kg 灌胃黃芩素、黃芩甙、漢黃芩素50,100mg/kg 灌胃,可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滲出增加,對48/80(一種化合物名稱,Sigma 生產)引起的大鼠足腫也有抑制作用,黃芩70%乙醇提取物500mg/kg 灌胃,黃芩素、黃芩甙及漢黃芩素100mg/kg灌胃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有抑制作用。黃芩水提物100,200mg/kg 灌胃,對大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PCA)有抑制作用,但對氯化苦引起的小鼠接觸皮炎(耳腫脹)無明顯影響。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黃芩煎劑4g/kg 腹腔注射,對小鼠防禦性條件反射可使陽性反射時延長,而對非條件反射及分化無影響,說明黃芩可加強皮層抑制過程。黃芩煎劑2g/kg,對傷寒混合疫苗致熱家兔有解熱作用。但也有報道黃芩水煎劑或酒浸劑5-9g/只灌胃,或2g/只im,均不能證明黃芩對傷寒疫苗致熱家兔有解熱作用。 [5] 對心血管的作用:黃芩醇提液1g/kg靜脈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壓下降。黃芩煎劑0。06g/kg 靜脈注射,對麻醉犬有明顯降壓作用。黃芩素20mg/kg 靜脈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壓下降40-50%。黃芩浸劑灌胃/kg 灌胃,3次/天,連續4周,使慢性腎性高血壓犬血壓下降,心率變慢。黃芩甙2×10(-4)mol/l,在豚鼠離體主動脈條、肺動脈條、氣管條及右心房均有競爭性的拮抗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及多巴胺引起的收縮作用,也拮抗異丙腎上腺素舒張氣管和增加右心房自發頻率作用,提示黃芩甙對a,B1,B2 受體均有阻斷作用。

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黃芩素、漢黃芩素、千層紙素A、黃芩黃酮Ⅱ及白楊素(chrysin)於濃度1。0mM時,均可抑制膠原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白楊素對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黃芩素及漢黃芩素對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黃芩素及黃芩甙對凝血酶誘導的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也抑制;黃芩素及黃芩甙20,50mg/kg 灌胃,對內毒素誘導的大鼠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可以防止血小板及纖維蛋白原含量的降低。

降血脂:黃芩水浸液10%2ml/只灌胃,連續給藥7周,可使膽固醇餵飼的家兔血清膽固醇含量下降。黃芩素、黃芩甙100mg/kg 灌胃,可降低實驗性高血脂大鼠玉米油-膽固醇-膽酸餵飼血清游離脂肪酸、甘油三酯及肝甘油三酯的含量,黃芩黃酮Ⅱ100mg/kg 灌胃,可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及肝甘油三酯的含量,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的含量,漢黃芩素100mg/kg 灌胃,可防止肝甘油三酯的沉積並增加血清HDL-ch的含量。黃芩素、黃芩甙 100mg/kg 灌胃,對乙醇引起的高血脂大鼠,可降低肝總膽固醇、游離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漢黃芩素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水平,黃芩素能增加血清HDL-ch含量。

保肝、利膽、抗氧化:黃芩甲醇提取物1000mg/kg 腹腔注射,對異硫氰酸萘酯(ANIT)引起的大鼠肝損害有抑制作用,可抑制血清膽紅素的增加。黃芩醇提物50,100mg/kg,黃芩甙50,100mg/kg 灌胃,對家兔有利膽作用。漢黃芩素10(-4)-10(-6)mol/l 濃度體外試驗,對大鼠肝微粒體脂質過氧化有抑制作用,使丙二醛(MDA)含量下降。黃芩素及黃芩甙2。5×10(-4)mol/l,1.0×10(-4)mol/l,漢黃芩素2.5×10(-4)mol/l,黃芩黃酮Ⅱ2。5×10(-4)mol/l,漢黃芩素-7-O-D葡萄糖醛酸2.5×10(-4)mol/l,1.0× 10(-4)mol/l,對FeC12-維生素C-ADP混合物誘導的大鼠肝勻漿脂質過氧化有抑制作用,使肝MDA的形成顯著下降,對NADPH一ADP引起的脂質過氧化也抑制。

抗癌:黃芩醚提物對小鼠白血病L1210細胞有細胞毒作用,半數有效量為10.4mg/ml,黃芩黃酮Ⅱ對小鼠L1210 細胞的半數有效量 為1.5μg/ml,黃芩甙、黃芩素及漢黃芩素對L1210作用不顯著。

其它作用:黃芩素10,20mg/kg 靜脈注射,對麻醉犬有利尿作用。黃芩煎劑4g/kg 灌胃,對大鼠半乳糖性白內障有防治作用,可延緩白內障的形成。黃芩甙對大鼠晶體醛糖還原酶有抑制作用,其ID50 為1.81 × 10(-3)mg/ml。黃芩甙150mg/kg 灌胃,對鏈黑黴素引起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無明顯下降,但紅細胞山梨醇含量於治療後顯著降低,提示在動物體內也有抑制醛糖酶的作用,有可能用於糖尿病性併發症的防治。黃芩甙、黃芩素及漢黃芩素50-125μg/ml 對小鼠肝唾液酸酶有抑制作用。黃芩甙100mg/kg,葡萄糖醛酸43mg/kg皮下注射均可對抗士的寧引起的小鼠死亡,而甙元黃芩素無效,認為黃芩甙水解後的葡萄糖醛酸起的解毒作用。黃芩對PGs的代謝有較廣泛的影響,水提物對PGs的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

民間傳說

李時珍生於明朝嘉靖年間,自幼聰明伶俐,好學上進,小小年紀就立志考取功名。光耀門庭。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在李時珍十、六歲時,他突患急病,咳嗽不止,並且久冶不愈。隨着病情加劇,他每日吐痰碗余,煩、渴引飲,骨蒸勞熱,六脈浮洪,雖服用柴胡、麥冬、荊芥、竹瀝等解表退熱、潤肺清心、清熱化痰之劑卻並無效果。方圓百里的名醫都束手無策,認為其已無藥可救。眼看小時珍生命危在旦夕。

正在李時珍的父母悲傷絕望之際,村子裡來了一位從遠方雲遊到此的道士,這位道人白髮長髯,頗有一種仙風道骨的味道。聞言道人專治疑難雜症,小時珍的父母急忙把道人請到家中給他看病。道士給小時珍號了脈象後,捋捋長髯說: 「不妨,不妨,此病只需服用黃芩30克,加水兩盅,煎至一盅,服用半月即可痊癒。「時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藥。奇蹟出現了。半月之後,小時珍身熱全退,痰多咳嗽的症狀也消失了,身體逐漸恢復健康。一味黃芩居然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 李時珍深感中國醫學的神奇,更對這位身懷絕技的道士欽佩不已,從此,便跟隨道人刻苦鑽研醫學,讀遍歷代醫書,踏遍高山大川。功夫不負有心人,李時珍終於在醫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醫林一代宗師。在他編著的《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對救了他性命的黃芩這味中藥推崇備加,稱之為「藥中肯綮,如鼓應桴,醫中之妙,有如此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