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桿菌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桿菌屬拉丁學名(Flavobacterium Bergey et al.,1923) 直杆狀,端圓,通常為0.5μm× 1.0~3.0 μm,細胞內不含聚β-羥基丁酸鹽,不形成內生孢子,革蘭氏陰性。
基本介紹
黃桿菌屬拉丁學名(FlavobacteriumBergeyetal.,1923)直杆狀,端圓,通常為0.5μm×1.0~3.0μm,細胞內不含聚β-羥基丁酸鹽,不形成內生孢子,革蘭氏陰性。不運動,無滑動或泳動。嚴格好氧。外環境分離物可在37℃生長。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產生典型的色素(黃色或橙色),但有些菌株不產色素。菌落半透明(偶爾為不透明),圓形(直徑1~2nm),隆起或微隆起,光滑且有光澤,全緣。接觸酶、氧化酶、磷酸酶均陽性。不消化瓊脂。有機化能營養。在低濃度蛋白腖培養基中由碳水化合物產酸不產氣。DNA的G+Cmol%為31~45。廣泛分布在土壤和水中,在生肉、乳類和其他食物以及醫院環境和人類的臨床標本中?模式種:水生黃桿菌(Flavobacteriumaquatile)。[1]
黃桿菌屬感染
黃桿菌屬感染(flavobacterium infection)是由腦膜敗血黃桿菌、II b群、芳香黃桿菌及短小黃桿菌引起的人類感染性疾病,也是一種院內感染性疾病。
病因和發病機制 黃桿菌屬為革蘭陰性,細長、末端略圓突,無動力無芽胞。生長過程中可產生黃色素。腦膜敗血L性黃桿菌(F.meningosepticum)可分為A、13、C、I)、E、F6個血清型,引起人類感染的主要是C型,其次為B、D、F型。腦膜敗血黃桿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及醫院環境中,水龍頭、增濕器、製冰器浴盆、呼吸器藥瓶、導管中均可污染本菌。
臨床表現: 主要發生於新生兒,表現為早產兒及新生兒腦膜炎,成人則可發生敗血症及心內膜炎,多由於手術時使用染菌器械、麻醉機或藥品所致。[2]
診斷: 臨床表現無特徵性,與其它新生兒腦膜炎相同,確診有賴於病原學檢查陽性。
治療: 腦膜敗血黃桿菌對氨基糖甙類、青黴素均耐藥,對氯黴素、四環素及萬古黴素則因菌種而異,對紅黴素類別、利福平、新生黴素及SMZ一TMP則敏感。Ⅱb僅對利福平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