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亭鄉中村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鹿亭鄉中村村位於餘姚市鹿亭鄉東南部,為寧波進入鹿亭鄉的東大門,地處四明山山脈東麓,與鄞州區章水鎮童皎村接壤,距餘姚城區、寧波城區均約40公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全村730戶,總人口1965人,黨員64人,村民代表36人,村幹部6人,全村有耕地930畝,茶山145畝,毛竹山4460畝,薪炭林和用材林4168畝,到2008年底有水煮筍廠一家,個體茶廠3家,茶場2個,入股電站一座,該村以有香炭土、沙質土,適宜毛竹生長,毛筍產量、浙貝、花卉為新指導產業。[1]
中文名稱:中村村
行政區類別:村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電話區號:0574
郵政區碼:315000
面 積:8.2平方公里
人 口:1965人
方 言: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餘姚話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火車站:餘姚站,餘姚北站(余慈站)
車牌代碼:浙B
村名由來
關於中村的命名,民間有兩種說法。一說該村距餘姚、寧波、奉化三地距離均等,故曰中村;一說跟這裡的兩個大姓即龔和鄭的平衡有關,據說龔姓居住在先,而鄭姓人數居多,龔姓取名龔村而鄭姓不願意,於是兩姓協商最終以中村命名,取中庸之意。《石潭龔氏宗譜》顯然支持前一種說法。據龔氏宗譜記載,最初遷到此地的是龔氏家族,唐時石潭龔氏慕此地風水遷此建白雲村,架白雲木橋,因此地正好是四縣三鎮之中心———距鄞縣、奉化、餘姚、上虞各45公里,距鄞江、梁弄、陸埠三鎮各20公里,故以「中村」為名,其後河南鄭氏在南宋建炎年間遷入此地。
歷史沿革
據《餘姚縣誌》記載,唐初始置鄉、里、都、保建制,餘姚縣域劃為15個鄉,現鹿亭鄉屬四明鄉白雲里;白雲橋初建於唐貞觀年間,其後屢有毀建,光緒庚寅年間重建為石橋。可見《石潭龔氏宗譜》基本可與《餘姚縣誌》互證。中村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唐初,考慮到晚明四明人沈明臣在其《四明山遊記》中記載了大蘭(現名大嵐)山下乃「石壇龔氏居也」,基本可以推定,石潭龔氏在唐初由於家族擴大後因安置需要而部分遷至中村。從白雲橋的年齡推算,中村已年逾千歲,不愧為古村了。
為何橋聯把中村說成「雲村」呢?《四明山志》對此做了註解,原來,這裡便是謝遺塵對陸龜蒙說起的「過雲」人家或稱「雲中」人家。晚唐時期,隱居四明山的高士謝遺塵曾到吳地,拋出四明山九題請吳中名士陸龜蒙作詩,其中的「過雲」、「雲南」、「雲北」講的便是杖錫山所在的「四明山心」一帶。對此,羅濬《寶慶四明志》卷四《敘山》中記云:四明山,唐末有高士謝遺塵隱於此山之南雷,嘗至吳中,謂陸龜蒙曰:「吾山有峰,最高四穴在峰上,每天宇晴霽,望之如戶牖,相傳謂之石窗,故茲山名曰四明山。中有雲二十里不絕,民皆家雲之南北,每往來謂之『過雲』;有鹿亭,有樊榭,有潺湲洞,木實有青欞子,味極甘而堅不可卒破,有猿謂之『鞠侯』」;於是龜蒙與友人皮日休各賦詩九篇傳於世。
明代沈明臣在《四明山遊記》中講,「過雲」也叫「雲中」。號稱「四明山心」的杖錫山屏風岩在鹿亭鄉南面不遠,因此,鹿亭鄉一帶便屬於「雲中」或「雲北」,白雲橋橋聯上的「雲村」由此而來,這與《餘姚縣誌》和《石潭龔氏宗譜》關於白雲村的記載不謀而合。
人文古蹟
白雲橋
中村有座白雲橋,這是一座陡拱式單孔石橋,像一道飛躍的彩虹,古樸卻不乏靈動,橋拱兩端勒有楹聯,橋西側上聯「地界鄞餘二韭三菁歌利濟」,下聯「邨(村)連龔鄭千秋萬載慶安瀾」;橋東側也有一副橋聯,「白水跨虹腰路通南北,雲村留月影界畫鄞余」,橋頂拱板外側橫鐫「白雲橋」三大字,右角鐫有「光緒庚寅」四字。很顯然,眼前所見的白雲橋乃「光緒庚寅」年(即1890年)建成,是鄞縣和餘姚的界橋,如今是餘姚市級文保單位。
曉鹿溪
白雲橋下的小河叫曉鹿溪,跟鹿亭鄉的得名一樣,曉鹿溪的命名跟南梁名士孔祐有淵源。《四明山志》卷一記曰:「孔祐隱居此山……有鹿中矢,來投於祐,祐養,其創愈而去。因建鹿亭於祠宇之側,陳永定中有赦建觀,遂改祠宇為觀,樊榭、鹿亭皆在大蘭(今作大嵐)。」《餘姚光緒志》也記載:「孔祐隱居是山,有鹿中矢來投,祐養其創,愈而去,因建鹿亭於劉樊祠宇之側,名曰鹿亭,鄉名蓋由於此。」 大溪之水系納眾流而成,其中一條便是白水,也叫紫溪。白水源自白水山,又名白山,在今梁弄鎮南四公里,因漢代一白姓道士在此修煉而得名。山上有飛瀑,瀑布旁有一山洞叫潺湲洞,是後漢劉綱、樊雲翹夫婦追隨白公學道所居之所,劉樊二人日日採藥煉丹,在白水中洗草藥,把溪水染成了紫色,故稱紫溪,又稱洗藥溪。
仙聖廟
曉鹿溪左岸白雲橋上游50米左右便是仙聖廟。仙聖廟是中村的公廟,祀奉的主神是當地人口中的「大王」,「大王」到底是誰,當地沒有人說得清。
仙聖廟是一座道觀,院落式建築分前後兩進,都為五開間。居中端坐於正殿的是「大王」,參照風行於浙江省的其他大王廟和本地傳統,推測「大王」應是「東嶽大帝」;位列「大王」兩側的是四大龍王,他們和「大王」一起,默默地承載着當地百姓對於風調雨順的期盼。被譽為「目前寧波市內年代最早、結構最優、建造技藝最精湛」的仙聖廟古戲台在天井正中,歇山飛檐,與前殿明間相連,戲台兩側各有看樓三間。戲台前部的石柱上鐫有楹聯,上聯為「坎坎鼓,蹲蹲舞,千秋永歌聖德」,下聯為「熙熙來,攘攘往,萬民共被神恩」。
仙聖廟大約始建於南宋,在明代時重建。清康熙三年(1664年),仙聖廟又重建,歷時5年始成。民間的傳說則將其源頭推到更早並直接將其與孔祐聯繫起來,並演繹出一則「白蛇與許仙」跟「董永與七仙女」的結合版愛情故事。故事中孔祐所救的白鹿後來化身為美麗的姑娘,令孔高士身不由己地愛上了她,終因人仙有別不能在人間長相廝守,導致孔祐在神志恍惚的狀態下追逐白雲深處的神鹿之時「飛升」,不知所終。後人為了紀念這段美麗的愛情傳說,在孔祐升天處建橋建廟,即為白雲橋和仙聖廟。從此,這個地方也被稱為鹿亭。
視頻
寧波餘姚鹿亭鄉中村,每到周末和節假日,遊客人山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