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鵪鶉南非亞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鵪鶉南非亞種

來自 動物界 的圖片

中文名:鵪鶉南非亞種

別 名:南非鵪鶉

拉丁學名:Coturnix

coturnix africana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雞形目

科:雉科

屬:鵪鶉屬

種:鵪鶉

亞 種:鵪鶉南非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Temminck

& Schlegel, 1849

鵪鶉南非亞種(學名:Coturnix coturnix africana)是鵪鶉的亞種之一,體長18厘米。體型小而滾圓,褐色帶明顯的草黃色矛狀條紋及不規則斑紋,雄雌兩性上體均具紅褐色及黑色橫紋。雄鳥頦深褐,喉中線向兩側上彎至耳羽,緊貼皮黃色項圈。皮黃色眉紋與褐色頭頂及貫眼紋成明顯對照。雌鳥亦有相似圖紋但對照不甚明顯。常成對而非成群活動。經常活動在生長着茂密的野草或矮樹叢的平原、荒地、溪邊及山坡丘陵一帶,有時也到耕地附近活動。主要吃雜草種子、豆類、穀物及漿果、嫩葉、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 [1]

鵪鶉南非亞種外形特徵

鵪鶉南非亞種雄鳥體長16-22厘米,體重76-106克;雌鳥體長16-21厘米,體重78-96克。頭小,頭頂至後頸黑褐色,每枚羽毛都具有寬闊的黃褐色羽緣,形成斑駁狀。頭頂中央有一條白色的中央冠紋,向後直達頸部。

上體沙褐色,具明顯的皮黃白色和黑色條紋。頦、喉和前頸上部赤褐色,秋季變為白色。頦、喉中央還具一個黑褐色的錨狀紋,其底部向兩側延伸至耳羽。胸部赤色或淺黃色,具閃亮的黃白色羽干紋。腹部皮黃白色,兩脅栗褐色,具粗著的黃白色羽干紋。

雌鳥與雄鳥大體相似,只是頦、喉和前頸上部灰白色,上胸淺黃赤色,具顯著的黑斑,兩脅的黃白色羽干紋不明顯。虹膜深褐色,嘴角褐色,腿、腳肉褐色。

鵪鶉南非亞種棲息環境

經常活動在生長着茂密的野草或矮樹叢的平原、荒地、山坡、丘陵、沼澤、湖泊、溪流的草叢中生活,有時亦在灌木林活動。有時也到耕地附近活動。屬於地棲性鳥類,性善隱匿,平時喜歡潛伏於草叢或灌木叢間,或在其中潛行。

鵪鶉南非亞種生活習性

候鳥,常棲居於氣候溫暖的地方,是稚科中遷徙能力相對較弱的一種,翼羽短,不能高飛、久飛,往往晝伏夜出,喜夜間遷徙群飛,遷徙時多集群。除繁殖期外,多成小群活動。除遷徙時外,一般很少起飛,飛行時呈直線,常貼地面作直線低空飛行。

叫聲為響亮、清晰如滴水般的三音節哨音,常被形容為wet my lips,常在清晨、黃昏或夜晚時鳴叫。被驅趕時發出刺耳的哨音。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遷到繁殖地,秋季於9月中旬至9月底離開繁殖地。遷徙時成群,多在夜間進行,白天則躲在草叢,灌叢中休息。主要吃雜草種子、豆類、穀物及漿果、嫩葉、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

鵪鶉南非亞種分布範圍

分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埃塞俄比亞、烏干達、安哥拉、南非(開普省)、馬達加斯加、科摩羅、南非;冬天進入安哥拉、扎伊爾、納米比亞和、贊比亞。

鵪鶉南非亞種繁殖方式

繁殖於5-7月。雄鳥和雌鳥不形成固定的配偶關係,而是一雄多雌的婚配製度。通常到達繁殖地不久雄鳥就進行占區和開始求偶鳴叫,雄鳥在繁殖季節十分好鬥。

營巢於平原草地、農田地邊或荒坡草叢、灌叢中。巢多利用地面凹處的淺坑,內墊乾枯的細草莖、草根、草葉和羽毛等。每窩產卵7-15枚,卵呈白色或橄欖褐色,散布有褐色或銹色斑點,孵化期15-17天。

鵪鶉南非亞種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參考來源

  1. 鵪鶉南非亞種,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