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魯屯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魯屯鎮

中文名 : 魯屯鎮

所屬地區:貴州省興義市

魯屯鎮位於貴州省興義市東北部,地處中西部黃金旅遊線路--中國興義國家地質公園腹地,據《興義府志》和《興義縣誌》等文獻記載,魯屯鎮是一個具有軍屯文化歷史的古鎮,全鎮總面積64.45平方公里。

興義市魯屯鎮沉澱了深遠厚重的軍屯文化,古民居主要建於明清時期,建造形式有一至二進式或一至三進式四合院、燕窩式三合院、碉堡結構四合院,屯內建築千門百戶,鱗次櫛比,錯落有致。

興義市魯屯鎮建製成立於1992年,興義市人民政府以魯屯鄉為基礎,正式組建魯屯鎮。 2014年,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批准通過《興義市城市總體規劃》,魯屯鎮列入興義城市發展規劃區。

魯屯鎮是興義市的城市功能區之一,根據貴州省人民政府批覆,興義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確立實施,魯屯鎮納入興義城市功能組團。 [1]

概況

貴州省興義市魯屯鎮平均海拔1330米,年降雨量1268毫米,無霜期265天,年平均氣溫15-18℃,全鎮總面積64.45平方公里,距南昆鐵路鄭屯火車站6.5公里,轄9個行政村,82個村民小組,4786戶20318人。居住有漢、布依、回、苗等多個民族群體。

興義市魯屯鎮有眾多美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一個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內涵的古鎮,據考古出土文物和《興義府志》、《興義縣誌》以及當地《李氏家譜》記載,早在殷商時期魯屯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明朝初年形成集鎮,清康熙時期達到了極盛,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積澱了厚重的軍屯文化。

歷史沿革

興義市魯屯鎮是一片神奇而古老的喀斯特土地,在群山環抱中這片丘陵盆地顯得格外別致,這裡山清水秀,古蹟繁多,地靈人傑。

1997年,貴州省考古隊就在此發現了殷代出土的玦片(玉石的一種),認定是春秋時期的陪葬品。說明早在三千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秦以前屬夜郎國。

明朝初年,朱元璋為了開發雲南貴州,決定用兵西南,並於1381年(洪武十四年)派潁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大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率軍30萬南征,歷經8年平定滇黔,建千戶所於魯屯。

明洪武二十二年(1439年)各族人民起義,普安揚屯(今樓下鎮)之千戶所遂移至此,洪武二十三年(1440年)置安南守御所於此,築城於揚拉山(今東北境的七孔塘),並命名為"魯屯",英宗正統十年(1445年)四月,守御遷徙普安。

在明清時期的魯屯,人煙輻輳、車水馬龍、經濟繁榮、商貿發達,魯屯趕集一周兩次。明清時期,軍屯制把江南較為先進的耕作技術和思想觀念帶到了魯屯。

清中葉時期已發展成了一個人口稠密,文化、經濟較為發達的集鎮,商賈雲集,市場繁榮,兩廣、兩湖、四川和雲南等都有商人云集這裡,還在魯屯集資修建了"江西會館"、"四川廟"、"湖廣廟"、"城隍廟"、"關帝廟"、"文閣"和"觀音閣"等。隨着經濟的發展,文化藝術亦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明末有吏部天官,清代有武略將軍、台灣道道台、汀洲府知府,以及辛亥革命的眾多將領等。

嘉慶道光年間在北京殿試考取的進士十餘人,翰林之多為興義之冠,如李明心,李國忠,李毓華等賢士在《興義府志》中都有記載。民國三年,頂效、馬鞍山等地成為興義縣轄區,魯屯劃歸興義。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興義轄7區、6鎮、71鄉,魯屯屬於第七區,

1953年,魯屯屬興義縣鄭屯區,

1956年,魯屯屬興義縣頂效區;

1958年,興義縣頂效區改為頂效人民公社,

1959年,興義縣設魯屯鄉;

1966年,改稱魯屯公社,

1984年,改公社為鄉、改大隊為村,轄8個行政村52個自然村寨。

1992年,興義市人民政府正式組建魯屯鎮。

2014年,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批准《興義市城市總體規劃》,魯屯鎮被列入興義市城區規劃範圍,納入興義城市圈。

視頻

貴州興義市魯屯鎮鄉村航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