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鰕䱇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鰕䱇篇》

作品名稱: 《鰕䱇篇》

創作年代: 三國時期

文學體裁:詩

作者:曹植

《鰕䱇篇》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曹植作品。

這首詩是曹植抒發烈烈壯懷的明志之作,當是曹植後期的作品,大約寫於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三年(公元229)間。[1]

詩詞正文

譯文

魚蝦遊戲於池塘小流之間,不知道還有江海河流。

燕雀在樹枝柴籬間上下嬉戲,又豈能知道鴻鵠的志向!

世俗之事由此可見一般,德行高尚之人總是無比孤獨的。

駕車登上五嶽這般高峰,然後又下到大丘之上。

俯觀仕途上奔波的人,熙熙攘攘間只圖謀勢利。

在皇室之中得到高的禮遇,遠大的抱負得以在天下實行。

撫劍高歌處雷音浩蕩,猛士之氣縱橫浮沉。

那些飄蕩無根之人唯有徒然抱怨,又哪裡了解壯士的志向?

賞析

此詩在《樂府詩集》中被收入《相和歌·平調曲》。這是曹植自製的新題樂府,篇名取自篇首二字。《樂府解題》說:「曹植擬《長歌行》為《鰕䱇》。」古詩又云:「長歌正激烈。」可見《長歌行》是慷慨激烈的調子。這使得此篇形式非常切合內容。

全詩可分兩層。前十句是對追名逐利的世俗小人的輕蔑譏斥;後六句是對胸懷大志的壯士的崇高讚美,同時抒發他們不被人知的痛苦。此詩多用典故和比興手法,產生了既蘊藉深沉、又生動形象的藝術效果,詩中歷史的積澱和現實的感奮交相融合,創造出一種千古同慨的悲壯之境。

開頭四句,以「鰕䱇」「燕雀」比世間熱衷於謀私營利之徒。以「江海」「鴻鵠」喻胸懷「皇家」「九州」的壯士。鰕䱇只會在渾濁的小水坑裡遊動,根本不知道世上還有深廣的大江湖海。此句語出宋玉《對楚王問》:「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燕雀只能在柴荊編成的籬笆間嬉戲,不懂得鴻鵠遨遊長空的壯舉。此句源於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詩人通過「潢潦」與「江海」、「藩柴」與蒼穹、「鰕䱇」「燕雀」與「鴻鵠」的對比,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是非觀念和愛憎感情。句子的寓意顯而易見:唯利是圖、唯權是奪的淺薄小人,不可能知道那志士的寬闊胸懷和豪壯舉動。對志士與小人的褒貶,從詩人《贈丁翼》詩中也可找到印證。詩人這這裡抒發了遨遊天地的壯志。

接着六句進一步說明:世上之有識之士,正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效鴻鵠之志,以成就無與匹比的大德大業。正如駕車升登於五嶽之巔,再俯看天下之山,簡直就如小丘小陵一樣。然而世人大多圖謀於勢位利祿,奔波於仕宦之途。

第一層多用典故和比興,表現詩人與勢利之輩眼界、胸懷之不同。而第二層即後六句,轉入對詩人志向內涵的直接披露。最後發出慨然長嘯。這裡的「壯士」實際是詩人的自期自許。結尾在慷慨悲歌中突發變徵之音,與開篇的勃鬱之氣遙相呼應,表達了詩人不遇知音、壯志難酬的憤懣和悲愴

作者簡介

曹植[2](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於東陽武,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3]

曹植自小非常聰慧,才十歲出頭,就能誦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諸子百家也曾廣泛涉獵。他思路快捷,談鋒健銳,進見曹操時每被提問常常應聲而對,脫口成章。曹操曾經看了曹植寫的文章,驚喜的問他:「你請人代寫的吧?」曹植答道:「話說出口就是論,下筆就成文章,只要當面考試就知道了,何必請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講究莊重的儀容,車馬服飾,不追求華艷、富麗,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漸漸地,曹操開始把愛心轉移到曹植身上。

黃初三年(222年)四月,31歲的曹植被封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也就是在這次被封王之後回鄄城的途中,他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在《洛神賦》中,詩人描摹了一位美麗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徵,寄託了自己對美好理想的傾心仰慕和熱愛;又虛構了向洛神求愛的故事,象徵了自己對美好理想夢寐不輟的熱烈追求;最後通過戀愛失敗的描寫,以此表現自己對理想的追求歸於破滅。[4]

視頻

骨氣雅怨說曹植

曹植七步成詩,曹丕為什麼一定要殺了曹植,看完你就知道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