騶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騶衍 | |
---|---|
騶衍,(約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40年),一作"鄒衍",齊國人,中國戰國時期陰陽家的創始人及代表,著名的哲學家,以研究黃老之術而聞名的。曾為稷下名流。歷游魏、趙、燕等國,受到尊重和禮遇,曾為燕昭王師。著有《鄒子》一書,《永樂大典》等將其列入道家部。《絳雲樓書目》子部道家類《鄒子》不著卷數。
基本信息
本名 騶衍 [1]
別稱 鄒衍、騶子、鄒子
所處時代 中國戰國時期 [2]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齊國
出生時間 約公元前305年
去世時間 公元前240年
主要作品 《鄒子》
主要成就 是中國戰國時期陰陽學派創始者與代表人物、哲學家
人物生平
騶衍"深觀陰陽消息",提出"五德終始"說,將春秋戰國時代流行的"五行"說 ,附會到社會歷史變動和王朝興替上,認為歷史的變化發展是五行之德轉移循環,相剋相生,後成為漢代讖緯學說的主要來源之一。
在研究方法上,"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提出"大九州說",論述"赤縣神州"(中國)只是全世界81州中的1州;每9州為1個集合單位,有小海環繞,稱"大九州";9個"大九州"另有大海環繞,再往外是天地的邊際。因其語"閎大不經",時人稱他為"談天衍"。
騶衍一生的著作很多,《漢書·藝文志》著錄《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列陰陽家,皆亡佚,我們只能從殘存的零星資料中了解他的思想學說。
相傳,今山東章丘城北有其墓。
史記記載
原文
齊有三騶子。其前騶忌(鄒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國政,封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騶衍(鄒衍),後孟子。騶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並世盛衰,因載其禨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其術皆此類也。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後不能行之。
是以騶子重於齊。適梁,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適趙,平原君側行撇席。 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身親往師之。作主運。其游諸侯見尊禮如此,豈與仲尼菜色陳蔡,孟軻困於齊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義伐紂而王,伯夷餓不食周粟;衛靈公問陳,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謀欲攻趙,孟軻稱大王去邠。此豈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而內圓鑿,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負鼎而勉湯以王,百里奚飯牛車下而繆公用霸,作先合,然後引之大道。騶衍其言雖不軌,儻亦有牛鼎之意乎?
自騶衍與齊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之徒,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豈可勝道哉!
翻譯
齊國有三個鄒子。在前的叫鄒忌,他借彈琴的技藝得以求見齊威王,隨後便參與了國家政事,封為成侯並接受相印,做了宰相,他生活的時代要早於孟子。
第二個叫鄒衍,生在孟子之後。鄒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國之權的諸侯們越來越荒淫奢侈,不能崇尚德政,不象《詩經·大雅》所要求的那樣先整飭自己,再推及到百姓了。於是就深入觀察萬物的陰陽消長,記述了怪異玄虛的變化,如《終始》、《大聖》等篇共十餘萬字。他的話宏大廣闊荒誕不合情理,一定要先從細小的事物驗證開始,然後推廣到大的事物,以至達到無邊無際。先從當今說起再往前推至學者們所共同談論的黃帝時代,然後再大體上依着世代的盛衰變化,記載不同世代的凶吉制度,再從黃帝時代往前推到很遠很遠,直到天地還沒出現的時候,真是深幽玄妙不能稽考而追究它的本源。他先列出中國的名山大川,長谷、禽獸,水土所生的,各種物類中最珍貴的,一概俱全,並由此推廣開去,直到人們根本看不到的海外。他稱述開天闢地以來,金、木、水、火、土的五種德性相生相剋,而歷代帝王的更替都正好與它們相配合。天降祥瑞與人事相應就是這樣的。他認為儒家所說的中國,只不過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罷了。中國稱做"赤縣神州"。赤縣神州之內又有九州,就是夏禹按次序排列的九個州,但不能算是州的全部數目。在中國之外,像是赤縣神州的地方還有九個。這才是所謂的九州了。在這裡都有小海環繞着,人和禽獸不能與其他州相通,像是一個獨立的區域,這才算是一州。像這樣的州共有九個,更有大海環在它的外面,那就到了天地的邊際了。鄒衍的學說都是這一類述說。然而,總括它的要領,一定都歸結到仁義節儉,並在君臣上下和六親之間施行,不過開始的述說的確泛濫無節了。王公大人初見他的學說,感到驚異而引起思考,受到感化,到後來卻不能實行。
因此,鄒衍在齊國受到尊重。到魏國,梁惠王遠接高迎,同他行賓主的禮節。到趙國,平原君側身陪行,親自為他拂試席位。到燕國,燕昭王拿着掃帚清除道路為他作先導,並請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學習,還曾為他修建碣石宮,親自去拜他為老師。他作了《主運》篇。鄒衍週遊各國受到如此禮尊,這與孔丘陳蔡斷糧面有飢色,孟軻在齊、梁遭到困厄,豈能是相同的嗎!從前周武王用仁義討伐殷紂王從而稱王天下,伯夷寧肯餓死不吃周朝的糧食;衛靈公問作戰方陣,孔子卻不予回答;梁惠王想要攻打趙國,孟軻卻稱頌太王離開邠(Bīn,賓)地的事跡。這些有名人物的做法,難道是有意迎合世俗討好人主就算了嗎?拿着方榫頭卻要放入圓榫眼,哪能放得進去呢?有人說,伊尹背着鼎去給湯烹飪,卻勉勵湯行王道,結果湯統一了天下;百里奚在車下餵牛而秦穆公任用了他,因而稱霸諸侯。他們的做法都是先投合人主的意願,然後引導人主走上正大的道路上去。鄒衍的話雖然不合常理常情,或許有伊尹負鼎、百里奚飯牛的意思吧?
從鄒衍到齊國稷下的諸多學士,如淳于髡(kūn)、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等人,各自著書立說談論國家興亡治亂的大事,用來求取國君的信用,這些怎能說得盡呢?
他人評價
司馬遷《史記》中列他為稷下諸子之首,說"騶衍之術,迂大而宏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