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的完整發掘過程是怎麼樣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發掘過程 |
馬王堆漢墓的完整發掘過程是怎麼樣的馬王堆漢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街道(1984年3月原東屯渡人民公社因境內有馬王堆漢墓而改名為馬王堆鄉),據地方志記載為五代時期楚王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馬王堆。堆上東西又各突起土冢一個,其間相距20餘米,形似馬鞍,故也稱為馬鞍堆。[1]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家族墓地。三座漢墓中,二號墓是漢初長沙丞相軑侯利蒼,一號墓是利蒼妻,三號墓是利蒼之子。二號墓墓主軑侯利蒼約下葬於呂后二年(前186年),三號墓墓主利蒼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一號墓墓主利蒼妻下葬年代可能還要略晚一些。
1951年冬,考古學家在長沙進行考古調查,在長沙東郊五里牌發現了2個相連的土冢,根據考古資料判斷是漢代墓葬。
195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南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調查馬王堆土冢,確認是大型的漢代墓葬群。
1961年,湖南省政府將馬王堆土冢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樹立保護性標誌,但並沒有進行發掘。
1971年底,湖南省軍區366醫院決定在馬王堆的兩個小山坡建造地下醫院,施工中經常遇到塌方,並出現可燃氣體。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館的考古學家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座古代墓葬。為了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決定搶救性發掘,湖南省博物館將這座封土被防空洞擾動的漢墓命名為馬王堆一號墓,另一座封土下的被命名為馬王堆二號墓。
1971年12月30日,湖南省考古專家向國務院提交報告,申請對馬王堆進行正式的發掘。
1972年1月14日,國務院發文批准同意對馬王堆漢墓進行正式的發掘。
1972年1月,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正式對馬王堆墓葬進行科學挖掘,勘測顯示出這個墓葬南北長20米,東西長17米,屬於大型的古代墓葬。同年1月16日發掘工作正式開始。同年4月28日結束。
1973至1974年初,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馬王堆漢墓二號、三號墓。
1973年9月,國務院批文准許繼續發掘馬王堆二號墓和三號墓。
1973年11月18日~12月14日,馬王堆漢墓三號墓首先清理完畢,其中出土的大量帛書是此墓中最有價值的文物。墓中的三層棺都已開裂,覆蓋包裹屍體的衣衾嚴重腐朽,屍體僅存骨骸。[2][10]
1973年12月18日~1974年1月13日,馬王堆漢墓二號墓發掘結束。發掘結果表明,二號墓在唐代就已被盜,後又經多次盜掘,破壞極為嚴重,棺槨倒塌,大量文物被毀,墓主人的遺骸散亂不堪,僅發現3枚印章,上面分別刻有「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和「利蒼」字樣。
馬王堆漢墓考古挖掘完成一、二號墓坑填塞,出土的女屍、素紗禪衣及一大批西漢器皿和錦帛書畫等都保存於湖南省博物館;三號墓坑經過整理加固,供人們參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