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回雲斷雨初晴.返照湖邊暖復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風回雲斷雨初晴.返照湖邊暖復明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南湖早春》[1]
風回雲斷雨初晴,返照湖邊暖復明。
亂點碎紅山杏發,平鋪新綠水蘋生。
翅低白雁飛仍重,舌澀黃鸝語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風吹散雲霧,驟雨初歇,天氣剛剛放晴,陽光重新照在湖面上溫暖又明快。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紅點點;新生的綠苹,整整齊齊鋪滿了水面。
白雁身上雨水未乾翅膀沉重,只得低空飛行;黃鸝的舌頭也頗有些生澀,不聽使喚。
不是說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漸漸的體弱多病我的興致也減少了。
注釋
南湖:彭蠡湖,即鄱陽湖。《太平寰宇記·江州》:「彭蠡湖在(德化)縣東南,與都昌縣分界。」湛方生《帆入南湖詩》:「彭蠡紀三江,廬岳主眾阜。"
早春:初春。
風回:春風返回大地。
雲斷:雲被風吹散。
返照:陽光重新照射。
亂:繁多。意為漫山遍野都閃現着。
碎紅:杏花花苞剛剛綻開露出點點紅色。
發:開花。
水苹:水上浮苹。
翅低:飛得很低。
白雁:湖邊的白鷗。
舌澀:指言語不流利。澀,形容叫聲艱澀,尚不連慣婉轉。
黃鸝:黃鶯。
不道:不是說。
鑑賞
《南湖早春》,前六句描寫南湖早春明媚動人的景物,最後兩句顯示出作者遭到貶謫後消沉鬱悶的心情。[2]
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陽光返照,山杏吐艷,水苹爭綠,白雁低飛,黃鸝語澀幾個最富早春特徵的意象進行了突出的描繪。大雨剛過,地面和湖上經過雨水的沖洗,嫵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早春時節,尚有冷氣襲人,而陽光返照,不僅景色秀麗,復有溫暖明快之感;山杏發,水苹生,欣欣向榮,紅綠相映,色彩對比鮮明,是早春時節最富特徵的景色,也是這幅畫中不可缺少的點綴。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紅點點,毫無秩序可言,顯示出大自然的生機勃勃之態,故用「亂」字點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無際,猶如整齊地鋪在水面上的綠色草坪,故說「平鋪」。「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齊,其次它與「鋪」字合用,有平展、闊大無邊的意思,令人想見湖面的闊遠與水苹的茂盛。四句之中,雲、雨、陽光、山杏、水苹幾個意象的描寫都恰到好處地反映出早春徵候。然而若盡乎此,又似乎有些美中不足,原來還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動物。五、六句「翅低白雁飛仍重,舌澀黃鸝語未成」正好彌補了這個缺憾。因為身上雨水未乾,翅膀變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飛行;同樣由於雨水的淋澆,黃鸝的舌頭也頗有些生澀不聽使喚之感。然而,它們一個不顧身上雨水未乾,仍然翩翩起舞,一個雖然舌澀但也禁不住歌唱嗚叫,其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剛剛到來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它們的飛舞和鳴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嫵媚可人之態。
前人云「刻畫早春,有色澤,腹聯尤警」(《唐宋詩醇》卷二十三)正是指出第三聯的關鍵作用。有了這一聯,一幅完整的《南湖早春》圖才宣告完成。詩的最後兩句表現了作者消沉的心情。面對如此美妙的春天,詩人尚且缺乏興致,無心情可言,則其內心必有巨大的隱痛。此時國家內憂外患,國勢日益衰微,而詩人卻只能眼睜睜看着,無計可施,對於一個被貶在外的下層小吏來說,即使有賢才良策也徒然無用。憂國憂民、衰病不堪的詩人,怎麼會有興致欣賞美妙的春色呢?同時,春色愈美,國家河山愈可愛,就愈讓人擔心山河破碎、國破家亡的可怕後果。所以「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正是憂國憂民的詩人,在爽心悅目的早春景色面前,思前瞻後所發出的無可奈何的嘆息。
時值初春,景象不同於其它季節,也有別於仲春、暮春。詩人選取了傍晚時分雨住天晴、返照映湖這一特定角度,着重描繪了山杏、水苹、白雁、黃鸝這些頗具江南風情的景物,惟妙惟肖地畫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韻。時令尚早,大地剛剛甦醒,山杏初發,花開得不多,點綴在湖光山色中,故謂「碎紅」,「亂點」則一下將杏花隨意開放、隨處點染的神態活畫出來。「亂」並非雜亂、零亂,而是自然、隨意,詩人寫西湖春景時亦說「亂花漸欲迷人眼」(《錢塘湖春行》)、「亂峰圍繞水平鋪」(《春題湖上》),都從「亂」中見出天然情趣,毫無人工的矯揉。水苹新生,葉子平鋪水面,「平」與「亂」相互映照,向人展示了春天的無限生機,惟在水鄉;才見此景致,也讓人覺得隨着季節的推移,春色轉濃,它們也會在湖面上不斷伸展、擴大。寫了看似靜止的景物,詩人又轉而接筆描繪了湖上的雁影鶯聲,靜與動、景與聲相映成趣。嚴冬剛過,大雁尚未從冬天的慵懶狀態中恢復過來,還不善高飛,在湖上飛得低而緩慢,詩人以一「重」字活現出了它此時慵懶、笨拙的神態。經歷了整整一個冬天的禁錮,黃鸝在初展歌喉時也難免舌澀口拙,不能婉轉高歌。白雁翅低、黃鸝舌澀,莫不帶有早春時節它們自身的特徵,也別具情趣。它們不惟使詩人所描繪的畫面有了動感,且有了聲音,也讓人感到它們不久即會振翅高飛,舒喉長鳴。一幅充滿希望和生機的早春畫圖呈現在讀者眼前。
白居易倡言「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詩文的艱深晦澀,他的詩家弦戶誦,流傳中外,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與他詩歌的通俗易懂分不開。若以此以為白居易不注重詩歌的推敲鍛煉,則與他的創作實際大相徑庭,有時他的作品太自然了,反讓人不易覺察他創作的苦心。這首《南湖早春》,適可見出他詩歌創作的功力與匠心。
詩人切人詩題選取了雨後初晴這一獨特角度,簡潔明快,起筆便向人描繪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畫卷:暖風吹回,雲彩散開,雨止天晴,尤可喜的是太陽的返光回射湖邊,一切顯得溫暖而又明亮,詩人的心情也隱含其中。首聯兩句十四字,包含了多少事物,刻畫它們的特徵可謂一語傳神。輕捷地將詩境展開之後,詩人便妙筆點染湖上景物。山杏初發,詩人以「亂點」見其自然情致,苹葉新生,詩人用「平鋪」示其生長情景,各極其趣,「亂點」、「平鋪」亦都使原本靜止的事物有了動感,讓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斷生長的力量。說黃鸝「語未成」尚屬常見,謂白雁「飛仍重」則是詩人的創造,一「重」字活畫出了早春白雁難以奮翅高飛的情態,不知詩人斟酌了多少次,才最終選定了這足以讓人折服,讓白雁俯首的「重」字。白雁「飛仍重」尚可意會,黃鸝「語未成」則簡直無法在畫中表現,惟可於詩中傳出。春光明媚,詩人繪影圖形,也不忘着色。山杏與水苹的「碎紅」、「新綠」交相輝映,白雁、黃鸝為春光增了色彩,亦使得畫面添了動感,傳出聲音。詩人所描繪的鄱陽早春,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視覺、有聽覺,還有觸覺,給人以全方位的整體感受,讓人看到多姿多彩、生趣盎然的春天畫卷,這實也離不開詩人對詩歌語言的鍛煉,對謀篇布局的推敲。
景致的選擇,語言的運用,畢竟屬於外在、表面的東西,深入品味不難發現,這首《南湖早春》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的精神、情感實灌注在筆下的景物中。風回雲斷,雨住天晴,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合人心意,那風似也可吹去人心頭的陰翳,讓人心境亦如夕照下的湖面,立時明朗起來。湖上安詳的色彩給人以溫暖的感覺,山杏、水苹也向人展示了春天的無限生機,值此早春時節,詩人當也感受到春天的希望與溫馨。此詩作於詩人謫居江州時,在此之前不久,詩人剛經歷過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大痛苦與挫折。公元815年(元和十年)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謀殺,忠直的白居易憤而上疏,請求朝廷緝捕兇手,洗血國恥,反被政敵誣為越職言事,於是年秋被遠貶江州,現在冬去春回,創傷漸復,江南春色讓他感到驚喜、欣慰。可心頭的陰雲畢竟還未散盡,不能奮飛的白雁,學語未成的黃鸝,莫不帶有他自身的影子,他在它們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情感。在遠離京城的謫居之地見到春歸,詩人的情感是複雜的,既欣喜有所憧憬,又難以將原先心頭積存的愁苦完全擺脫。總觀全詩,詩人對江南春色是由衷喜愛,掩飾不住的,他雖自嘆「年年衰病減心情」,可隨着春光轉濃加深,心情想也會日益開朗起來。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當時作者已經被貶謫為江州司馬。因而詩中在寫出美好春景的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貶官遠方的抑鬱心情。
賞析
詩的前六句描繪了一幅清新美麗的春景圖。[3]
蘇軾評論王維的山水詩,以為「詩中有畫」。其實不獨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如此,「詩中有畫」可以說是我國優秀山水作品的一個共同特點。如果就這首詩的前六句而論,我們就可以說是一幅境界清新的畫。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陽光返照,山杏吐艷,水苹爭綠,白雁低飛,黃鸝語澀幾個最富早春特徵的意象進行了突出的描繪。大雨剛過,地面和湖上經過雨水的沖洗,嫵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早春時節,尚有冷氣襲人,而陽光返照,不僅景色秀麗,復有溫暖明快之感;山杏發,水苹生,欣欣向榮,紅綠相映,色彩對比鮮明,是早春時節最富特徵的景色,也是這幅畫中不可缺少的點綴。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紅點點,毫無秩序可言,顯示出大自然的生機勃勃之態,故用「亂」字點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無際,猶如整齊地鋪在水面上的綠色草坪,故說「平鋪」。「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齊,其次它與「鋪」字合用,有平展、闊大無邊的意思,令人想見湖面的闊遠與水苹的茂盛。四句之中,雲、雨、陽光、山杏、水苹幾個意象的描寫都恰到好處地反映出早春徵候。然而若盡乎此,又似乎有些美中不足,原來還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動物。五、六句「翅低白雁飛仍重,舌澀黃鸝語未成」正好彌補了這個缺憾。因為身上雨水未乾,翅膀變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飛行;同樣由於雨水的淋澆,黃鸝的舌頭也頗有些生澀不聽使喚之感。然而,它們一個不顧身上雨水未乾,仍然翩翩起舞,一個雖然舌澀但也禁不住歌唱嗚叫,其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剛剛到來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它們的飛舞和鳴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嫵媚可人之態。前人云「刻畫早春,有色澤,腹聯尤警」(《唐宋詩醇》卷二十三)正是指出第三聯的關鍵作用。有了這一聯,一幅完整的《南湖早春圖》才宣告完成。
最後兩句寫詩人自當緩步湖畔,盡情賞春,但他卻出入意料地感嘆,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原因之一在於作者蒙冤被貶,貶後的憤懣加上江州生活的孤寂悽苦,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由此可見,「減心情」的原因,固然是由於「年年衰病」,但更主要的還是政治上遭遇挫折。按常理,此情應以蕭條冷落之景來表達。但詩人一反常例,採用「反襯」手法,着力描繪春景的無限美好,藉以襯托被貶的哀傷之情。春景越美,憤懣愈深,悲傷愈切。
詩人不僅無心欣賞嫵媚可人的早春景色,反而心情鬱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當時國勢衰微,朝政黑暗,而詩人既無救國良策,也無諫言之徑,無能為力,心中之沉痛可想而知。這種隋況下,憂國憂民、衰病不堪的詩人,並沒有興致欣賞早春美景。而且,春色愈美,山水愈可愛,就愈讓人害怕山河破碎、國破家亡。因而,「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正是憂國憂民的詩人面對一派嫵媚的早春景色生髮的無可奈何的感嘆。
此詩堪與作者名篇《錢塘湖春行》媲美。其特點有二:
一是精於選景構圖。詩從傍晚雨住天晴、返照映湖的特定場景落筆,緊扣時令和地域特徵,着重描繪了山杏、水苹、白雁、黃鸝的各異情態,活畫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韻。
二是工於鍛煉語詞。寫山杏初發,隨處開放,曰「亂點」;因其點綴於湖光山色之間,故曰「碎紅」,顯現其天然情致。寫水苹新生,則用「平鋪」、「新綠」,顯示其生長情景。五、六句尤為精警。嚴冬方過,大雁飛得低而緩慢,寫其「翅低」、「飛仍重」,為作者之精心創造。一個「重」字,活現白雁早春懶慵笨拙之神態,可謂「詩眼」。下寫黃鸝早春嗚叫,說其「舌澀」而「語未成」。一個「澀」字,亦傳達出黃鸝初歌口拙之態。「碎紅」、「新綠」,交相輝映;白雁、黃鸝,各極其趣。描摹情狀,有靜有動,有聲有色。遣詞造句,看似平易,其實精純。
縱觀全詩,此詩的首聯描寫了初春的各種景物,連綿的冬雨過後,春風悄悄地回到人間,吹散濃密的愁雲,帶來和煦的陽光。陽光照射着靜靜的南湖,一切都顯得那麼美好。頷聯寫初發的杏花,星星點點;湖面上新生的水草綠葉,一片青翠。此聯對仗精工,清麗自然。「亂點碎紅」與「平鋪新綠」,偶對天成,形象鮮明。一「點」一「鋪」,一「紅」一「綠」,對立相生,極富詩味。尤其「亂點碎紅」四字,無一字不情趣盎然,最能體現詩人觀察的細緻與技巧的成熟。而「發」與「生」的取用,生動地表現了植物的動態與靜態。頷聯寫靜態的植物,頸聯則描摹動物的情態。白雁羽翅淋雨未乾,飛得很低,仍覺得雙翅沉重吃力。寫「黃鸝」則更切合「早春」,經冬後初發的啼鳴聲尚有「舌澀」之感。
全詩在寫景狀物時,善於抓住特徵,令讀者感受到早春的氣息,早春的色彩,早春的聲音,一切都具有早春的特點。另外,意境的清麗,風格的樸實,以及選詞用字的精妙渾成,都是這首詩的顯著亮點。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