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題弟侄書堂 杜荀鶴

題弟侄書堂
圖片來自大眾網

題弟侄書堂是一首七言律詩,目的是勉勵侄兒為了終身的事業,要珍惜光陰,勤奮學習。此詩前三句諄諄教誨,年輕時不要怕經歷辛苦磨難,只有這樣才能為終身事業打下基礎;末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費光陰,說明了量變引起質變的辯證道理。

目錄

原文

杜荀鶴〔唐代〕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譯文

為什麼處於窮困之境仍要注重修養,我還是與往常一樣,儘管外面已經戰亂紛紛。

故鄉雖然飽受戰亂之苦,可是弟侄仍然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還在書桌上搖擺,遠處泉水潺潺,流入硯池。

年輕時候的努力是有益終身的大事,對着匆匆逝去的光陰,不要絲毫放鬆自己的努力。

賞析

  全詩前句諄諄教誨,年輕時不要怕經歷辛苦磨難,只有這樣才能為終身事業打下基礎;後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費光陰,說明了一個量變到質變的辯證道理。

  首聯先敘侄子雖未入仕卻能於世道紛亂之時謹守禮道,勤奮修業。詩人以此來刻畫書堂主人獨特的精神風貌,讚美之情溢於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規範,重視修身立德,「家山雖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禮樂風」。對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學,更顯其卓然的高潔品格。

  頸聯則由人寫到書堂之景:窗外綠竹搖曳,影入書案,遠處泉水潺潺,流入硯池。視覺與聽覺相結合,我們可以想見其弟侄伏案苦讀、硯池墨耕的情形。

  尾聯是對侄子的勸勉之辭,勸弟侄莫荒廢時光、學業。

  這首詩語言上通俗淺近,平易自然,通讀全詩,沒有一難解字句,質樸之至,仿佛從詩人心中自然流出,毫無半點雕琢痕跡,令你不能不佩服詩人的藝術之高超。這是就全篇來說的,若就其佳句來說,真如行山陰道上,令人應接不暇。「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人硯池中」,寫景詩句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卻又自然曉暢。同時,這首詩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體現的是杜荀鶴的一個顯著藝術特徵。杜荀鶴是唐末時一位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詩學杜甫、白居易,以揭露弊政,反映民生疾苦為宗旨,注重弘揚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荀鶴為侄子的書堂所題的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簡析

  《題弟侄書堂》是一首七言律詩,目的是勉勵侄兒為了終身的事業,要珍惜光陰,勤奮學習。此詩前三句諄諄教誨,年輕時不要怕經歷辛苦磨難,只有這樣才能為終身事業打下基礎;末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費光陰,說明了量變引起質變的辯證道理。全詩語言通俗淺近,平易自然,通讀全詩,沒有難解字句,質樸之至,仿佛從詩人心中自然流出,毫無半點雕琢痕跡。

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於宮詞。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