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靜安記憶.泰興路(朱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靜安記憶.泰興路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靜安記憶.泰興路》中國當代作家朱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靜安記憶.泰興路

來到泰興路608弄時,我才一歲,對於這個環境的記憶是隨着年月的遞增逐漸有的。走進608弄的那扇紅漆木門,就是六家合用灶批間,用的都是蠟燭燈,平素白天見到燒水的居多,「才藝大展示」基本從下午5點開始陸續開伙,此時的灶批間如同「戰場」,煎炸蒸煮各式比拼大顯身手。

再往裡走就是一排各家的水龍頭,凹槽式的設計最大限度的防止了水花飛濺,每家每戶都有用鉛桶、洗臉盆蓄水的習慣,畢竟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精打細算也是人之常情。再往裡蹬上木樓梯到二樓靠近曬台的亭子間裡就是我的家了,9個平方里住着外婆、阿姨、舅舅和我。一年四季基本以打地鋪為主,特別是到了夏天,朝西的房間連地板都是燙的,無奈只能到弄堂里乘涼,各家拿出竹榻、木凳,有的地面上澆水後等幹了再鋪上草蓆,男的基本赤膊上陣,光屁股小孩在弄堂里歡奔更是不足為奇…那時聽各家天南海北的「嘎訕胡」是我最快樂的事。

外婆丁樂華是共和國第一代環衛工人,當時外公去了江西工作,整個家裡都靠外婆苦心經營。幸好有小菜場工作的阿姨,常常能搞到些肉類魚類,幫着外婆貼補家用,日子拮据但還能過去。每年過年時是我最開心的,除了能穿新衣服外,就是家裡有好吃的。最難忘的是幫助外婆做蛋餃,先用湯勺預熱,再拿豬油鋪底,倒上蛋液,放進肉糜,雙皮合攏…一番操作後,一個個金黃「元寶」就出爐了。看着這麼簡單,我也躍躍欲試,但不是開口笑就是蛋皮破相,於是外婆手把手教我,並叮囑我:做事千萬不能心急,一切只有火候到了,事才能辦成。

受舅舅影響最愛的是集郵,方寸天地間傳遞着各色故事,每每看到舅舅將蓋銷票浸泡在水中,再用鑷子慢慢剝離底版,放在一旁晾乾的經過,如此精心,不免對郵票產生了敬畏,特別對608弄里的信箱就格外留意,只要誰家寄信來,我都會主動送上門,隨後央求大人把郵票給我。

記得一次,一樓阿姨家寄來一封航空信件,貼着花花綠綠的外國郵票惹人喜愛,在小夥伴們慫恿下,我把信封留下,把信件塞到阿姨家,這樣郵票就保住了。不料闖了大禍,原來一樓阿姨家外國的親眷去世了,人家原本就很悲傷,再拆信件侵犯別人隱私更加怒不可遏,幸好被外婆阿姨求情,用全國糧票賠郵票的方式,消除了火氣。回家後,我自然也被外婆吃了頓生活,從此長記性了。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吃糖就是弄堂小囡的夢想,為此做出不少「憨事體」。白色的麥芽糖常常放在竹籃里,用白布覆蓋。小販上門時,可以用錢買,也可以用牙膏殼調換,每次看到小販來叫嚷心裡就痒痒的,饞蟲直爬。有次為過嘴癮竟然將半支牙膏全部擠出,換了一塊麥芽糖,在那個計劃經濟時代,很多人家還在用牙粉,一支牙膏通常都要用很長時間,被我這樣一折騰,家裡又只能用牙粉了,舅舅聽聞後要掌摑我,但還是被外婆攔下倖免於難。

泰興路承載着我太多美好回憶,1981年隨着「雙頂」政策的落實,在新疆石河子插隊落戶的父母終於回到了上海,我也告別了泰興路608弄,與父母共同住在了萬春街,開始了全新的生活[1]

作者簡介

朱傑,現任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中國詩歌學會、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