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中國古代行政區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雷州(中國古代行政區劃) |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
唐朝初年,廣東省雷州半島的行政區劃屬南合州。
貞觀元年,南合州更名為東合州。唐貞觀八年(634年),東合州改名為雷州,州治為海康,上屬嶺南道,這是雷州有名之始。
此後,除了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雷州為海康郡。16年後又改了回來之外,雷州作為地名,一直沿用。雷州半島就是就是以雷州而得名的。
基本信息
中文名雷州
外文名leizhou貞觀元年更名為東合州唐貞觀八年改名為雷州
上 屬嶺南道
語 種雷州話
轄 區海康,徐聞縣,遂溪縣(今湛江)區域文化雷州文化
歷史沿革
貞觀元年,南合州更名為東合州。
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刺史陳文玉疏請改東合州為雷州。「雷州」之名始於此。 但「海康」之名出現比「雷州」要早。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南合州改為合州,並將由漢置徐聞縣數次更名為齊(隋)康縣,合州分置齊(隋)康縣(今徐聞縣)和海康縣(今雷州市)。海康縣名始於此。 唐宋時期,海康縣也曾叫過海康郡。那時縣郡之稱經常變換。直到元代以後才沒叫郡的。 古時雷州或雷州府為一個大的行政區域,轄徐聞、海康、遂溪(古時遂溪的區域範圍較大,包括現今的遂溪縣、湛江市赤坎區、霞山區、麻章區、東海島等,以及吳川、廉江的一部分地域)。 海康縣所轄區域基本上是現今的雷州市(過去稱海康縣)的範圍。
據現存最早的《雷州府志》記載:雷州「郡南有擎雷山,其得名以此。」這證實,是因為州府南面有擎雷山,州才以 「雷」命名。權威的辭書《辭海》、《辭源》、《中國大百科全書》尊重了歷史記載,對雷州或雷州半島都沒有作出「因多雷而得名」的詮釋。
三縣之名溯源
徐聞是廣袤的雷州半島大地上出現的第一個正式地名。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伏波將軍率兵將打敗南越國,收復嶺南,在其地設置了南海、合浦、澹耳等九郡,並且在各郡新置了許多縣城,其中包括隸屬合浦郡的徐聞縣,縣境為整個雷州半島。這個徐聞縣,一般被稱作「漢徐聞」或 「古徐聞」。在歷史的長河中,雷州半島上的行政區劃經歷朝朝代代的變遷分合,徐聞的名字幾次消失又出現,在新的意義上被使用,行政級別與轄地範圍也幾經變化。齊武帝永明中(483-493年),在漢徐聞地域內分出了一個屬於齊康郡的樂康縣,不久又改稱齊康縣。隋文帝開皇八年(588年),齊康縣改名為隋康縣,與海康、鐵耙、扇沙、椹川等五縣,並屬於合州。此後隋煬帝改州為郡,在此五縣基礎上設置了徐聞郡。唐初,徐聞郡先後改名為南合州、東合州。貞觀二年(628年),屬於東合州的隋康縣改回古老的名字「徐聞縣」。這徐聞縣的轄區大約相當於現今徐聞的地域。這個徐聞縣在宋開寶六年(973年) 被併入海康縣,至乾道七年(1171年)恢復,徐聞的名字消失了近200年。在這以後,徐聞的名字就一直沿用,可稱為「今徐聞」。無論「漢徐聞」、徐聞郡,或「今徐聞」,其名一也。
古人當初為什麼起「徐聞」這個名字?當時並沒有說明。直到萬曆十九年(1591年)出版的郭子章撰《郡縣釋名》中,對徐聞還是說:「兩漢書俱載『徐聞』,其義未詳。《漢書》合浦郡有『徐聞』,交趾部有『稽徐』,『徐』義俱未解」 [見《郡縣釋名· 廣東卷·雷州府》]。23年後,萬曆四十三年(1615)的《雷州府志》出現了對「徐聞」的釋名,其卷一《輿圖志》中說:「徐聞迫海,濤聲震盪,曰是安得其徐徐而聞乎,此徐聞所由名也」。可見,「徐徐而聞」的解釋當屬《萬曆雷州府志》的編纂者歐陽保的原創。從此雷州的的地方志都沿襲了這個說法。
但是,這一解釋文縐縐的,很有些望文生義的味道,引起很多懷疑。1987年古地名研究家梁模先生提出了新觀點,認為徐聞鄰近高涼,也是古壯族人聚集地,應以壯語解釋該地地名。他說:「按壯語,『徐』的音應作漢語的『村』解,『聞』即『汶』字音(今兩廣的廣大地方仍稱泉水為汶水),所以『徐聞』意『有汶水的村』,或簡稱『汶村』」[見《地名工作通訊》總第37期《廣東壯語地名初探》一文]。這一釋名思路得到了廣大地名研究者的認同,如1991年版的《廣東省今古地名辭典》,就根據古越語把「徐聞」解釋為「高亢旱地泉水村」。
湛江的本土文化研究者陳華昌先生,多年對徐聞縣內古地名進行考證研究和實地調查,找到了不少旁證,得出了「『徐聞』之名作壯語『泉水村』釋意,是與縣治的地理實況和民族活動史實相符合的」 [參見《徐聞文史第8輯》中的《徐聞縣名稱由來考》一文]之結論。
這個結論是使人信服的「海康」命名建縣之始在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那一年廢除了齊康郡,從中分置出海康縣,並把以前的模薄(摸落)、羅阿、雷川三縣併入海康(一說大業初並三縣于海康),與此同時,南合州復名為合州,海康為治所。在這之前,曾有「樂康」、「齊康」、「隋康」之縣名或郡名。「康」字有安樂、安寧、富足的意思。「齊」、「隋」為朝代名,「齊康」、「隋康」之名的寓意很明顯。雖然海康縣的行政區劃設置並非從齊康、隋康演變而來,但其名字卻沿襲了「康」字。《郡縣釋名》是這樣解釋「海康「的:「縣東十里有東洋海,海濱康寧。猶海沂之康之義也」[出處同上。「海沂」即海邊]。
《萬曆雷州府志》及其以後的雷州方志的釋意也大同小異:「傍海而祈之康,取安瀾義也」,「安瀾」就是海波不興,沿海太平的意思。
對「海康」之名的這一解釋,應該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遂溪縣建邑得名最晚,那是在唐天寶二年(743年),原屬雷州的鐵耙縣改名為遂溪。關於「遂溪」之義,《郡縣釋名》解釋說:「東有東溪,西南有傍塘溪,東南有鐵耙溪,皆溪也。「遂」義未詳[出處同上]。《郡縣釋名》不清楚的,《萬曆雷州府志》似乎搞清楚了:「『遂溪』則溪水合流,民利遂之」。但是「民利遂之」與「徐徐而聞」類似,都有點像是「望文生義」,所以「遂溪」一名的釋義尚有懷疑的空間。
遂溪縣建邑得名最晚,那是在唐天寶二年(743年),原屬雷州的鐵耙縣改名為遂溪。關於「遂溪」之義,《郡縣釋名》解釋說:「東有東溪,西南有傍塘溪,東南有鐵耙溪,皆溪也。「遂」義未詳[出處同上]。《郡縣釋名》不清楚的,《萬曆雷州府志》似乎搞清楚了:「『遂溪』則溪水合流,民利遂之」。但是「民利遂之」與「徐徐而聞」類似,都有點像是「望文生義」,所以「遂溪」一名的釋義尚有懷疑的空間。[1]
參考文獻
- ↑ 雷州(中國古代行政區劃),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