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陸游《書憤》中心思想與簡要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陸游

書憤》此詩作於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 當時陸游退居山陰家中, 已是62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六年,掛着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雙重感情。[1]

原文

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注釋

「早歲」,早年,年輕的時候。「那」,同「哪」。

「氣如山」,怒氣上涌如山。

「樓船」,高十餘丈的大戰船。「瓜洲」,即瓜洲鎮,在今江蘇省揚州市西南,當時為軍事重鎮。「渡」,渡口。孝宗隆興二年(1164),陸游40歲,任鎮江通判。據陸游《焦山題名》記載,閏十一月二十九日,陸游等人踏雪登焦山,時金兵已渡淮河,楚州失陷,江防緊張,瓜洲渡正與鎮江隔江相望。他們望着煙霧蒼茫中的戰船風帆,慨然盡醉。

「鐵馬」句,乾道八年(1172),陸游48歲,為王炎幕僚,在大散關前線。

「長城」,南朝劉宋名將檀道濟自稱「萬里長城」,(《南史·檀道濟傳》)。「自許」, 自比。

「鏡中」,向,意為青春已逝。

「名世」,著名於世。

「堪」,能。「伯仲」,原指兄弟間長幼次序,伯為長,仲為次,引申為衡量人物的等差之詞。

賞析

「憤」字是全詩的基調。首聯自我勾勒出憤怒者的形象,點明憤怒的原因是由於中原河山未能收復。

頷聯從氣涌如山的回顧中,重點描繪了當年在東南和西北前線所接觸的情況,把外景與詩人內心活動融合為一,寫得有聲有色、氣慨萬千,具有感人的力量。詩人運造化之筆,行爐熔之功,把兩次火熱的生活,用一聯14個字概括了出來。

頸聯寫詩人空有抱負,而時光易逝,很快衰老,這又是憤之所在。詩人因主張抗金,被貶多年,「長城」也只能空自期許而已。更何況壯志未酬,人已先老,這是多麼令人傷心的事啊!

尾聯歸結到讚嘆諸葛亮的《出師表》上,藉以言志,但寫得含蓄婉轉,隱含着憤怒之情。在這裡詩人自負亦兼自勉,范大士在《歷代詩發》卷二十七中評論說:「結句自負,妙有渾含。」單純地說詩人「自負」,是流於片面的;「妙有含渾」,則是正確的評價。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中間兩聯屬對工整,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人們廣為傳誦。這樣的詩句體現出詩人的親身經歷,飽含着他對政治生活的感受,是那些無真情實感的作品所無法比肩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