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艾希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阿道夫·艾希曼 Adolf Eichmann | |
---|---|
原圖鏈結、圖片來自ICP | |
出生 |
德意志帝國普魯士索林根 | 1906年3月19日
逝世 |
1962年5月31日 以色列中央區拉姆拉 | (56歲)
效命 | 納粹德國 |
參與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配偶 | Vera Liebl |
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1906年3月19日-1962年5月31日),納粹德國前高官,也是在清洗猶太人中執行「最終解決方案」的主要負責者,被猶太人稱為「納粹劊子手」,二次大戰後定居至阿根廷,遭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幹員綁架,公開審判後絞死。
生平
阿道夫·艾希曼於1906年3月19日出生於德意志帝國的索林根[1],童年時代移居奧地利[2]。1932年,艾希曼加入奧地利納粹黨,次年該黨被奧地利政府列為非法,艾希曼離開奧地利回到德國。[2]1934年因負責達豪集中營而受到海德里希的賞識;1937年艾希曼曾經前往海法與開羅,研究將猶太人移住巴勒斯坦的可能性,後來艾希曼向納粹方面以經濟理由反對將猶太人移往巴勒斯坦的計劃。
1942年艾希曼出席萬湖會議,之後晉昇為黨衛軍中校(SS-Obersturmbannführer);在大屠殺中主要負責將猶太人移送集中營的運輸,還有和當地猶太領袖的磋商、當地猶太委員會 的建立。尤其是與當地猶太領袖的合作,被納粹視為進行大屠殺的基石。
第二次世界大戰,艾希曼被美軍俘虜,但之後逃脫,在經過漫長的逃亡旅行後,艾希曼流亡到阿根廷。但是1960年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卻查出艾希曼的下落,並且於1960年5月11日將其綁架,並秘密運至以色列。由於艾希曼的逮捕方式相當於綁架,引發了阿根廷與以色列之間的外交糾紛。
1960年5月23日下午,耶路撒冷時間4點整,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向國人宣布:
“ | 今天,我要向諸位鄭重宣布,以色列國家安全機關抓獲了一個十分重要的納粹戰犯阿道夫·艾希曼。該犯罪惡昭彰,罄竹難書。他在所謂的『最後解決猶太人問題』上,和其他納粹領袖負有同樣的罪責,即600萬居住在歐洲的猶太人慘遭滅絕性殺戮的滔天罪行。阿道夫·艾希曼目前正被關押在以色列的監獄裡,依據1950年頒布的懲治納粹分子及其合作者的法律,不久將送交以色列法庭審判…… | ” |
1961年4月11日,艾希曼於耶路撒冷受審,被以反人道罪名等十五條罪名起訴。雖然有不少大屠殺受害者出面作證,但大部分證人的口供和艾希曼的罪責並無直接關聯,而檢察官對於納粹官僚體系的理解有許多錯誤,並在起訴書和詰問中大大的誇大了艾希曼在大屠殺的角色和權力。但由於一審的三位德裔法官對正當程序的堅持,還有對納粹足夠的理解,所以艾希曼罪責在一審判決書上大致上被正確的呈現。以色列政府將艾希曼安排在防彈玻璃後方受審。艾希曼面對犯罪的控訴,都以「一切都是奉命行事」回答。同年12月11日艾希曼被判處有罪,12月15日被判死刑。艾希曼提出上訴,最高法院維持原判,1962年5月31日夜間,艾希曼被處以絞刑。
評價
作家zh-hk:漢娜·鄂蘭;zh-tw:漢娜·鄂蘭;zh-cn:汉娜·阿伦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Eichmann in Jerusalem)一書中認為艾希曼是一個遵從命令的官僚,他所體現的不是「極端的邪惡」,而是「平庸的邪惡」(The banality of evil, 意指當任何人甘於放棄對善惡是非的判斷力去贗服權威,那麼最平凡的人也可能導致最極致的邪惡)。
參考文獻
- ↑ 媒體稱二戰後聯邦德國政府幫助納粹戰犯逃亡南美
- ↑ 2.0 2.1 Adolf Eichmann: The Mind of a War Criminal. BBC. 201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