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閆(yán)姓,中華姓氏之一。閆,「閻」的簡化字。閻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位的大姓,人口492萬多,占全國人口的0.24%。如今,閆氏族人分布廣泛,尤以河南、山東、河北為多。
在歷史上,經歷了「閻」-「閻」-「閆」-「閆」的演化過程。 其中「閻」為最繁體,「閻」為「門」簡寫為「門」而成,閆為閻的異體字,閆則為當今簡化字寫法,已經被閻姓家族廣泛使用。
起源
閆姓族徽閻(Yán)姓,源出有九:
源流一
皆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後裔,當代《姓譜》載,分閆、閻二姓。又據《五音集韻》載,閆"同閻義,俗用"。閻姓是黃帝族的後代,龍的傳人。由於閻姓被"俗用"成閆,就產生了閻、閆二姓,所以在當代《百家姓》里,兩姓並存。
1、相傳太伯的曾孫仲弈,被周武王姬發封在閻鄉(河北易水一帶),他的子孫因此就用閻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閻,稱閻氏。
2、相傳周昭王姬瑕的小兒子生下來時,手上就有一個閻字,因此被周康王姬釗封在閻城,他的子孫也姓閻,稱閻氏。
3、出自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唐叔虞,建立了晉國,到晉成公的時候,晉成公封自己的兒子懿在閻邑(山西夏縣一帶),晉朝滅亡以後,他的子孫就有人用閻作為自己的姓氏,因此也姓閻。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楚國王族伯璵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支系王族熊伯璵,他被封於閻邑(今湖北麻城),其後有大夫閻敖。在楚國滅權國之後,閻敖被封尹權,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閻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荊楚閻氏。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岳諾特氏,亦稱岳諾托氏、亦日呼德氏、閻忽德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on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閻氏、伊氏、門氏等。
蒙古族閻氏在1955年以後多有訛寫為閆氏者。
源流四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
⑴.滿族巴克桑氏,滿語為Baksang Hala,漢義"六十斛",為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今北京市滿族有此姓,後改漢字單姓為閻氏。
⑵.滿族布雅穆齊氏,亦稱布雅齊氏,滿語為Buyamuci Hala,世居噶哈里(今吉林延吉)、黑龍江沿岸地區,後改漢姓為閻氏。
⑶.滿族閻佳氏,亦稱嚴佳氏、雅佳氏,滿語為Yagiya Hala,世居輝發(今吉林省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後多冠漢姓為閻氏、顏氏。
⑷.滿族閻拉扎氏,亦稱顏扎氏、燕札氏、顏查氏、顏之哈拉氏,庫雅拉彥札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顏盞部,以姓為氏,滿語為Yanja Hala,世居雅蘭西楞(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蘇城)、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民間多冠漢姓為顏氏、為官者多冠漢姓為閻氏、張氏等。
⑸.滿族顏珠氏,亦稱顏之氏,滿語為Yanju Hala,世居雅達琿春村(今吉林琿春海蘭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閻氏、顏氏。
⑹.滿族顏濟哩氏,亦稱楊吉哩氏、焉哲勒氏,滿語為Yangiri Hala,世居瀋陽、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閻氏、楊氏、韓氏、沈氏等。
源流五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清朝時期達斡爾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達斡爾族敖拉氏,亦稱鄂拉氏、傲雷氏,通古斯語"Aora",漢義"山",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黑龍江多金(今黑龍江上游俄羅斯境阿爾巴津)、拉夫凱(雅克薩城以西)、呼倫貝爾(今內蒙古海拉爾)、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等地。後有滿族、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ora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閻氏、單氏、敖氏、山氏、蘇氏、鄂氏等。
⑵.達斡爾族索多哩氏,亦稱索都爾氏、索羅貢氏、敖勒多爾氏,滿語為Sodoli Hala,為敖拉氏部落的分支,世居黑龍江。後有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閻氏、索氏、敖氏等。
⑶.達斡爾族亞爾茲氏,滿語為Yarci Hala。為達斡爾族脫譜姓氏之一,世居黑龍江北岸,清末民初改漢字單姓為閻氏。
源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回族、土家族、壯族、苗族、傣族、高山族、黎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閆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閻氏,世代相傳至今,在1955年以後訛寫為閆氏。
始祖
考證
閆,"閻"的簡化寫法,今之所謂閆姓是因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故閆正字應作閻。當時,所有以前的名人都寫作閆錫山、閆肅、閆維文、閆林保等,最近十幾年才恢復用的"閻"。但是現在的閻姓因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卻又多用其簡寫:"閆"。姓氏中"閆"通:"閻"。
其實本來就是一個姓,這是可以考證的,很多閆姓的族人祖輩墓碑上就是用"閻",原因就是因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 》。簡化方案的對否這裡不做進一步的探討,可以肯定的是簡化方案被大多數族人接受了,用上了所謂的簡寫:"閆"。而一部分"閻"姓族人 ,則認為祖輩都是用"閻"字,在二簡字廢除之後不認閆字,所以現在"閆"和"閻"同時出現在《百家姓》。
有人問曰:不對了,在百家姓中怎麼會有閻和閆兩個姓吶?百家姓可不是解放以後編的。
正解:宋代的舊本《百家姓》與現在流行的《百家姓》不一樣,宋代《百家姓》所收姓氏從"趙錢孫李"開始,到"司徒司空"結束。此後,明清兩代編的《百家姓新箋》《百家姓三編》和康熙的《御製百家姓》所收姓氏和〈宋代百家姓〉完全相同,只不過姓氏的順序有了變化。
現在的新版本百家姓正式名叫〈續百家姓〉,顧名思義,它是由廣陵古籍刻印社(一九六幾年成立)在原〈宋代百家姓〉的基礎上續編出版的,也就是說,從"丌官司寇"到"百家姓終"是解放後才續編上的。當時,由於編者考證不詳,才把群眾所寫的閻姓俗字閆收編了進去。
《說文解字》有閻無閆,閆乃後世俗字,閆不是姓。今之所謂閆姓是因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後被廢止),把閻的繁體字誤簡化為閆才出現的。故閆正字應作閻。當時,連閻錫山的名字也被誤寫成閆錫山。
又有人問了:山東閆馬的明清古碑和貴州遵義的閆姓明清古碑也都是閆字,閆姓很早就有了,怎麼可能是解放後的字呢?
正解:古代的閻有多種寫法,就如同時=旹=峕,虎=乕,旼=旻一個道理。古碑上絕不可能是今天的"閆"字。但"閆"仍是"閻"的異體字。看古代正史,以及政府發行的書籍文件,涉及到閻姓族人都是寫閻字,因為只有"閻"屬於正字!
再來看四個字的釋義以及代表的五行,閻閆閻的釋義一致,而且代表的五行都是"木";而閆的釋義與上述三字都不同,代表的五行是"金"。所以古之閆,非今之閆。
結論就是,只有閻(閻 閆)姓,沒有閆姓。閆乃錯字。
東漢末年時,張魯的幕僚有閻圃。在五胡十九國時,也有姓閻的外族。一直到19世紀後半,閻氏在山西都還有知名人士,如慈禧年間主管財政的閻敬銘。
值得一提的是,知名的唐朝閻立本,其祖父乃北周上柱國(武官頂點)之一,來自於內蒙古。
在湖北省大冶一帶,也有經過遷徙的閻家。並在附近有閻家村。根據傳說,明末李自成曾經經過閻家村,認為該村乃閻羅王有關,故又稱為"閻家在"。該閻家,後來也輾轉到台灣,台灣也有閻氏。
歷史上還有其他非漢族,集體改名閻姓的例子:如河南湯陰的閻氏,其祖先就是鮮卑族,而清代滿洲八旗的布雅穆齊氏則集體改為閻姓。
分布
閆屬於簡化字訛形成的"俗用"姓氏群體,嚴格來講,仍為閻氏一族。據山西省五台山旅遊區閻錫山故居文獻紫陽村《閻氏族譜》載,閻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五十。 [1]
古代名人
閻姬
閻姬(公元98~126年),女,河南滎陽子,著名東漢安帝皇后。
閻亨
(生卒年待考),著名晉朝大臣。 閻亨是晉朝遼西郡郡長,因屢次規勸苟晞,苟晞便把他殺了。
閻立德
(公元?~656年待考),名讓,字立德;雍州萬年人(今陝西西安),著名唐朝建築學家、畫家。歷官至將作大匠、工部尚書。曾主持修建高祖獻陵、太宗昭陵。又於驪山建溫泉宮,於銅川建玉華宮,二宮在中國建築工藝史上有極高的價值。繪畫作品有《文成公主降蕃圖》等。
閻立本
(公元?~673年待考),閻立德之弟;雍州萬年人(今陝西西安)。著名唐朝畫家。閻立本繼承家學,顯慶中任將作大臣;曾任主爵郎中、工部尚書、右相和中書令,時有"右相馳譽丹青"之譽。工書法,擅畫人物、車馬、台閣。其父閻毗,其兄立德,既有畫名,又以擅長工藝、建築工程著稱。閻立本繪畫師承隋代的楊契丹、鄭法士、董伯仁、展子虔與其父,並上溯張僧繇而"變古象今",代表了初唐中原地區的風格。閻立本善畫台閣、車馬、肖像,尤長於重大題材的歷史人物畫和風格畫。據史料記載,其畫跡見之於《歷代名畫記》、《唐朝名畫錄》、《宣和畫譜》中的有六七十件,其代表作有《凌煙閣功臣圖》、《秦府十八學士圖》、《歷代帝王圖》、《蕭翼賺蘭亭圖》、《異國來朝圖》、《職貢圖》和《步輦圖》等。其中留傳至今較為可靠的有《步輦圖》、《職貢圖》、《歷代帝王圖》和《蕭翼賺蘭亭圖》。
閻次平
(生卒年待考),河東人(今山西永濟)。著名宋朝畫家。有《山村歸騎圖》冊頁,現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秋山煙靄圖》冊頁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閻承翰
(生卒年待考),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著名宋朝大臣。曾鑿渠引唐河水百餘里,既通航運輸,又灌溉農田,利國利民。
閻爾梅
(生卒年待考),江蘇沛縣人。著名明朝末年大臣。明亡後積極參加抗清復明活動,工詩詞,其詩多感懷時事,格調蒼涼,有《白耷山人集》。
閻諫
(公元1590~1635年),字介石;青州府昌樂縣邑南關巷人(今山東昌樂)。著名明朝末期文學家。
閻應元
閻應元(?-1645)字麗亨,漢族,北直通州人(今北京通縣),明末抗清名將。任江陰典史期間,率六萬義民,面對二十四萬清軍,孤城困守八十一天,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城破之日,義民無一降者,倖存者僅老幼五十三口。閻應元被俘後堅決不向清廷貝勒下跪,被刺穿脛骨,"血涌沸而仆",卻始終沒有彎下膝蓋,終英勇就義。
閻若璩
(公元1638~1704年),字百詩,號潛丘;山西太原人。著名清朝學者、考據家。閻若璩僑居江蘇淮安府山陽縣。清初著名學者,清朝漢學(或考據學)發軔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閻世繩
(公元1633~1706年),字寶貽,號朴齋又號丹崖,閻介石第三子;昌樂城邑人(今昌樂城裡人)。著名清朝大臣。
閻愉
(公元1654~1725年),字敬生,閻世繩長子;昌樂城裡人。著名清朝大臣。 閻廷佶:(公元1675~1748年),字汝貞,閻愉之子。著名清朝大臣。
閻敬銘
(公元1817~1892年),字丹初;陝西朝邑人。著名清朝大臣。
閻書勤
(公元1860~1900年),山東冠縣梨園屯村人(今河北威縣)。著名義和團首領,人稱"大刀閻書勤"。
閻國華
(公元1885~1947年),字拂塵。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近代名人
閻錫山
閻錫山(公元1883~1960年),閻錫山字百川(伯川),號龍池;山西五台河邊村人(今山西定襄河邊鎮)。著名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兼山西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部長。1935年4月2日授予最高軍銜。
閻紅彥
(公元1909~1967年),曾用名侯雁;陝西安定瓦窯堡人(今陝西子長),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