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後贈張九旭 高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醉後贈張九旭是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贈友詩用輕鬆隨意的口吻展現了張旭的人品性格及特長愛好;同時,詩中也描寫了張旭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讚揚了他淡泊名利、不隨波逐流的孤高品質,抒發了詩人對張旭及其生活方式的傾慕之情,暗示詩人內心揮之不去的愁緒。
原文
高適〔唐代〕
世上謾相識,此翁殊不然。
興來書自聖,醉後語尤顛。
白髮老閒事,青雲在目前。
床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
譯文
世上的人隨便交朋友,而這位老人卻不這樣。
興致一來書法自然天成,醉酒之後語言尤其豪放癲狂。
頭髮白了而恬然自樂,不問他事;眼睛裡只有天上自由漂浮的白雲。
床頭上放着一壺酒,人生能有幾回醉呢!
鑑賞
首聯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突出張旭的與眾不同。「世上謾相識,此翁殊不然。」大意是,世上很多人即使天天見面,給人的印象也不深,而張旭這個人卻不一樣。「翁」,是對張旭的尊稱,在這一抑一揚之中,張旭的形象如高峰突起,給人以強烈印象,令人肅然起敬。這一聯好像漫不經心,隨意道來,卻起得十分有力。
如果說第一聯只是詩人對張旭的總的印象,是虛寫,那麼,以下各聯即轉入了對張旭形象的具體刻畫,是實寫。字裡行間,傾注着詩人對張旭無比欽敬的感情。
張旭有兩個稱號,一是「草聖」,二是「張顛」,為世所公認,實寫時即先從這兩個稱號着筆:「興來書自聖,醉後語尤顛。」張旭精楷書,尤善草書,逸勢奇狀,連綿迴繞,自創新的風格,人稱「草聖」。杜甫《飲中八仙歌》中,就有「張旭三杯草聖傳」的詩句。又《新唐書·文藝傳》說:張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世呼『張顛』。」這一聯對句互見,是寫張旭在酒醉興來之時,書法就會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言語也更加狂放不羈,一副天真情態。詩中表現了對張旭書法、性格的由衷的讚美,同時暗示了藝術重在性靈的自然流露。
接着進一步讚美了張旭泊然於懷、不慕榮利的高貴品質:「白髮老閒事,青雲在目前。」「青雲」這裡指隱逸。這一聯寫得十分傳神,讀者仿佛看到一位白髮垂垂、藹然可親的老者,不問世事,一身悠閒,輕鬆自得。正因為不樂仕進,具有隱者的風度和情懷,才能夠性情曠放,因此也才能夠時時保有天真之態,在書法藝術上取得不同流俗的極高的成就。這一聯乍看似與第二聯平列,而實則深入了一層,將詩意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深度。
尾聯承接上聯,繼續推進,描寫張旭的醉眠生活。「床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兩句化用了《世說新語·言語》中的一個典故:「孔文舉(即孔融)有二子,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孔融是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舉,詩文皆善,為人恃才負氣,狂放不羈。這裡以孔文舉比張旭,足見推重之意。但這一聯寫張旭生活情形,不是平直敘述,而是以問句出之,顯得格外親切。意思是:您老人家床頭那壺酒,怕會被家中子、孫偷喝吧,能伴您幾次醉眠呢?意思已略帶調侃,但又極有分寸,包涵着豐富的意蘊。一方面,表現張旭平時經常醉眠,形象更為生動可感。另一方面,詩人在老前輩面前竟然開起玩笑來,這位老前輩的豁達可親自然可以想見,而詩人自己的天真發問,也愈顯得醉態淋漓。至此,宴席間的熱烈氣氛,宴飲者的融洽關係,皆如在目前。這是以醉寫醉,以自己的曠放襯托張旭的曠放,使題目中的「醉後」二字,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張旭的可敬可愛的形象,躍然紙上。
全詩在章法上虛實結合,虛寫處內蘊豐富,而不顯得空虛;實寫處形象具體,但筆調輕靈,而無板滯膠着之感。這種巧妙的結合,使詩人的感情與詩中主人公的形象融為一體,產生出動人的藝術力量。另外,此詩語言清新明朗,與詩中歡快活潑的情緒相適宜,真切動人。
創作背景
詩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應徵赴長安,落第。次年結交張旭、顏真卿等人,秋,營別業居淇上,寫下此詩送與張九旭。
簡析
《醉後贈張九旭》是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贈友詩用輕鬆隨意的口吻展現了張旭的人品性格及特長愛好;同時,詩中也描寫了張旭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讚揚了他淡泊名利、不隨波逐流的孤高品質,抒發了詩人對張旭及其生活方式的傾慕之情,暗示詩人內心揮之不去的愁緒。
高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朝中期名臣、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於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諡號忠。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