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坂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郭坂鎮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位於吳中區南部,處於經濟繁榮的長江三角洲核心地帶,南接吳江區、北連蘇州工業園區、東臨獨墅湖、西銜京杭大運河,素有"姑蘇南大門"的美譽。

2010年人口99014人(2010年)。截至2015年底,郭巷街道辦事處下轄14個社區,轄區總面積5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5萬人。[1]

建制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吳縣,今郭巷鎮行政區域(以下簡稱郭巷境域或境內)為吳縣屬地。唐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析吳縣東部地置長洲縣,郭巷境域屬長洲縣。

北宋元豐年間,境內設尹山、東吳下鄉都保(即鄉都)。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後,境內置東吳下鄉(下顏安里)、尹山鄉(堵城裡)。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境內仍置東吳下鄉(下顏安里)、尹山鄉(堵城裡),其時尹山集鎮為長洲縣五市之一。

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長洲縣東南地置元和縣,郭巷境域為元和縣屬地。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裁蘇州府及吳縣、長洲縣、元和縣,設蘇州民政長署,郭巷境域屬蘇州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1月,蘇州改稱吳縣,郭巷境域為吳縣屬地。同年11月,吳縣實行市鄉制,郭巷境域設郭巷、尹山兩鄉。

民國18年8月,吳縣實行區、鄉鎮制。尹山、郭巷兩鄉合併成尹郭區(即第十四區),區署駐郭巷鎮,下轄尹山、官浦、郭巷3鎮及華奠、義烏、金錢、黃裔、龐莊、師古、劉齊、夾浦、竹田、塘東、善浦、戈匯、匯里、徐村、陸浦、渡橋、袁村、馬巷、韓武、赭墩、新漊、香橋、和盛、浮橋、高墊、杜倉、蔡垣、葛莊、北皋、寺莊、潢涇、陳王、安基、祿豐、花涇、湯堡、陸厙、西漊、馬村、西浜、姜莊、南村、王田、長浜、盪東、盪西、盪北、楊枝、小橋、盪南等50鄉。區域面積360方里(合90平方公里)。其中一部分為現今車坊、長橋鎮之地域。屬於郭巷境域的有尹山、郭巷、竹田、塘東、善浦、戈匯、匯里、徐村、陸浦、渡橋、潢涇、陳王、安基、祿豐、花涇、湯堡、陸厙、西漊、馬村、西浜、姜莊、南村等鎮、鄉。

民國23年6月,第十四區和第十五區之一部分合併成吳縣第八區,區公所駐郭巷鎮。區域面積444方里(合111平方公里)。區內設郭巷、車坊兩鎮及尹山、官浦、大通、雙廟、大盪、蘆絮、青樹、寶帶、南港、獨墅、陳華、橫江、上清13鄉。其中涉及郭巷境域的有郭巷、尹山、大通(部分)、獨墅等鎮、鄉。民國26年11月,郭巷淪陷。

民國28年3月,偽吳縣知事公署於境內建尹山、郭巷鄉公所,鄉公所分別駐尹山和郭巷集鎮。

民國30年7月,區劃調整,郭巷境域屬偽吳縣第十一區,區公所駐車坊鎮。

民國34年9月,國民黨吳縣政府接收偽吳縣政權,建置恢復至民國26年前之狀況,郭巷境域仍屬吳縣第八區。

民國36年6月,境內置郭巷鎮、大橋鄉、尹山鄉,隸屬吳縣淞北區(區署設斜塘,後遷車坊)。

民國37年7月,區屬鄉鎮作部分調整。郭巷鎮屬吳縣蘇州區管轄,尹山鄉屬吳淞區(淞北、淞南區並成)管轄。

1949年5月1日,吳縣人民政府成立。境內郭巷鎮、尹山鄉屬吳縣淞北區管轄。1950年3月,淞北區改稱車坊區。境內有郭巷、戈灣、盪湖、圍湖、新浦(部分)等鄉。

1956年3月,區鄉劃並。境內涉及的是:新浦鄉的橫港、六浦兩村及圍湖鄉的徐浜村併入戈灣鄉;盪湖鄉除四新、中山兩村外的其餘部分併入郭巷鄉;盪湖鄉的四新村、中山村併入圍湖鄉。時境內有郭巷、戈灣、圍湖(部分)等鄉建置,屬車坊區管轄。

1957年9月撤區並鄉後,原郭巷、戈灣、長橋3鄉及圍湖鄉的一部分合併為郭巷鄉,隸屬吳縣。

1958年10月,郭巷鄉改建為郭巷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公社駐地郭巷集鎮。郭巷鄉所屬的江南村劃歸吳江縣湖濱公社。

1966年10月,郭巷公社所屬長橋、新華、新建、金星、紅莊、衛星、鋼鐵等7個大隊劃歸蠡墅公社(不久改稱長橋公社)。至此,郭巷境域面積為38.33平方公里。

1983年7月,政社分設,恢復郭巷鄉建置,郭巷集鎮為鄉人民政府駐地。

1994年6月,郭巷鄉改建為郭巷鎮,實行鎮管村體制。郭巷集鎮為鎮人民政府駐地。1995年6月,吳縣撤縣設市,郭巷鎮屬吳縣市管轄。

1995年9月28日,塘北村大龍口港幸福大橋北部土地劃歸蘇州工業園區,自此形成現今境域面積37.47平方公里。

2004年 撤銷郭巷鎮建制,以原郭巷鎮行政區域和原車坊鎮的馬巷、官浦、通橋3個村委會區域合併設立郭巷街道辦事處,辦事處管理1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

行政區劃

明正德間(1506~1521年),長洲縣設東吳下鄉(下顏安里)管2都(28、29都,其中29都為附郭)、尹山鄉(堵城裡)管1都(30都)。其間,郭巷境域分別受東吳下鄉和尹山鄉管轄。

清雍正二年(1724年),元和縣仍設東吳下鄉(下顏安里)管2都(28、29都)28個圖、尹山鄉(堵城裡)管3都(南、中、北31都)46個圖。其時,涉及郭巷境域的共有32個圖。

民國元年(1912年)1月,境內尹山鄉轄4都39圖,郭巷鄉轄3都23圖。

民國36年,境內郭巷鎮轄14個保,大橋鄉轄12個保,尹山鄉轄11個保。

1949年5月1日,吳縣人民政府成立。同年冬,廢除保甲、改建新鄉。

1950年3月,境內郭巷鄉轄郭巷街、雙浜村(東浜、西浜)、馬村(馬村、林家潭)、四聯村(姜莊、官漊里、歇鳥村、九盛里)、四興村(鳥字圩、邵塔里、蔡家浜、西九盛)、東西村(和尚巨、西村)、長浜村、姜家村、南村(含小灣里)9個行政街、村。境內戈灣鄉轄戈灣村、塘東村、善浦村、六豐村、尹橋村、尹湖村6個行政村。境內盪湖鄉轄四新村(西涇灣、花涇、東濠里、西濠里)、中三村(大浮橋、小浮橋、橫淡里)、湯堡村、曹村、盛漊村(盛頭、東漊里、西漊里、官溝上)、塘南村(南浜、曹家浜、巷門裡)、前厙村、後厙村等8個行政村。圍湖鄉轄境內徐浜村、長港村、三浜村、南橋村、北橋村等5個行政村。新浦鄉轄境內六浦、橫港2個行政村。

1956年3月區鄉劃並。境內郭巷鄉轄郭巷街、雙浜村、馬村、中山村、四聯村、四興村、東西村、長浜村、姜家村、南村、湯堡村、曹村、盛漊村、塘南村、前厙村、後厙村等行政村。境內戈灣鄉轄戈灣村、塘東村、善浦村、尹橋村、尹湖村、橫港村、六浦村、徐浜村等行政村。圍湖鄉轄境內長港村、三浜村、南橋村、北橋村、四新村等行政村。

1958年10月,郭巷人民公社轄9個營。1959年4月,郭巷人民公社9個營劃成南橋、戰鬥、長豐、英雄、中山、郭巷、東風、紅衛、塘南、塘北、紅旗、南港、尹山、六豐、善浦、塘東、戈灣、橫港、六浦、躍進、漁業及長橋、新華、新建、金星、紅莊、衛星、鋼鐵等28個生產大隊。

1983年8月,郭巷鄉轄黃潦村、潦涇村、長豐村、灣里村浮橋村郭漁村、塘東村、戈灣村、五浦村六浦村徐浜村、姜莊村、尹山村、六豐村、善浦村、雙浜村、湯堡村、曹村、塘南村、姜家村、塘北村等21個行政村(含287個村民小組)及郭巷集鎮居民委員會。

2000年,郭巷鎮仍轄21個行政村(含279個村民小組)及1個居民委員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郭巷街道位於吳中區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20°38′~120°42′、北緯31°13′~31°17′,東連車坊鎮,西隔京杭運河與吳中經濟開發區相望,南容吳淞江而毗吳江區,北傍獨墅湖接蘇州工業園區。鎮域踞長江三角洲蘇、錫、常經濟開發區和上海經濟區大都市圈內,東距上海虹橋機場70公里、西離光福機場20公里,緊靠滬寧鐵路、滬寧高速公路和十蘇王公路(205)省道,建設中的蘇嘉杭高速公路在鎮內縱貫南北。全鎮東西最大距離7.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2.6公里,總面積37.47平方公里。郭巷鎮屬四季分明的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境域為地勢平坦、河道縱橫、土地肥沃的江河沖積平原。

地質地貌

地質古生代泥盆紀前,境內廣為淺海,泥盆紀時因地殼上升而成為陸地。石炭紀早期,境內海陸更替,沉積了海陸交互相的粉砂岩、細砂岩、泥岩等,厚度大於72米。二疊紀時境內地殼強烈震盪,時為濱海時為陸地。至中生代三疊紀早、中期,境內再次遭受海侵,沉積了海相碳酸鹽岩地層,厚度大於700米。三疊紀晚期,受印支造山運動影響,海水大規模東退,境內再次成陸,結束了海洋環境歷史,開始了長達兩億年的陸區地質歷程。侏羅紀至白堊紀時受燕山運動影響,已形成的地層在地應力作用下產生了多期次、多種形式的褶皺和斷裂。白堊紀晚期,甪直一吳江(含郭巷)一南潯一帶形成斷陷盆地,沉積了內陸湖泊相砂岩。新生代第三紀早期,上述斷陷盆地的沉積中心移至南北兩側,勝浦一斜塘一郭巷一帶沉積了湖盆相或三角洲相棕紅色含礫粗砂岩和雜色粉砂岩。第四紀至更新世中期,境內經歷多次海清、海退,沉積物有礫石、鈣質粘土、粘土,海相亞砂土、亞粘土,湖相亞粘土、粘土、亞砂土、粉細砂及泥炭、腐植土等。在大地構造上郭巷鎮域屬湖蘇斷裂層。湖蘇斷裂由浙江湖州東側沿北東30°~40°方向經蘇州、陽澄湖過崇明入黃海,全長136公里。該斷裂帶東側為第四系沖湖積平原。境內地下岩體受擠壓、剪扭,破碎甚烈。由於斷層錯綜疊加,岩石整體性受破壞,剛性強度降低,不易積累巨大能量,地震均為外地波及的微小型。

地貌郭巷的地貌類型為平原,是太湖水網平原區的一部分。境內地勢低平,海拔在3~4米間,處於正常水位與洪水水位之問,自西向東微微傾斜。平原上水網稠密,湖泊眾多,河、湖將地面分割成許多小塊,水面占陸地面積的39%。吳淞江、斜港是太湖水的主要走廊和出水河道,西側的運河對水流起着調節作用。獨墅湖、澹臺湖、赭墩湖、尹山湖、白洋湖、鑊底湖等湖泊對蓄洪調節起着重要作用。地面組成以河流沖積一湖積相為主,土壤以重壤土為主。

氣候

郭巷鎮域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類型,加上太湖水體的調節作用,具有四季分明、溫暖濕潤、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和無霜期較長的氣候特點。

郭巷鎮年平均氣溫為16℃,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3℃~4℃,最熱月為7月,月平均氣溫為28.7℃,年平均最高溫度為16.9℃(1961年),年平均最低溫度為15.2℃(1980年),歷史最高溫度38.8℃(1978年7月7日),歷史最低溫度-8.7℃(1969年2月6日)。

當地1951年至1983年三十三年中,6月份平均雨量為165毫米,7月為122毫米。6月份雨量最多為290毫米(1975年),是年7月份雨量173毫米。在1921年至1983年的63年中,1941年6月雨量達308毫米,7月雨量為252毫米。降水量最大的是1960年達1467.2毫米。全年降水日數最多的是1977年,為154天;最少的是1971年,為104天。境內年平均降水日數為129天。全年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最多是1999年,為14天,1984年無暴雨。暴雨都發生在5~9月。全年有3個較明顯的雨季,即4~5月的春雨,6~7月的梅雨和9月的秋雨。

按1956~2000年资料统计,当地历年平均日照数为1996.3小时,平均日照率为45%。年最高日照数为2357.6小时,日照率为53%;年最低日照数为1473.0小时,日照率为33%。日照时数最多的是8月,为243.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日照时数最少的是2月,仅123小时;日照百分率最低的是3月与5月,仅38%。
据1971~2000年资料统计,全镇历年平均无霜日为245天。当地一般初霜日在11月下旬,终霜日在3月份,最早初霜日是1984年10月21日,最迟初霜日是1978年11月28日,最长无霜期270天左右,最短为200~220天。当地常年初霜在11月22日,终霜在3月20日,年有霜日44天。

全鎮歷年(1971~2000年)平均氣壓為1013.0百帕,冬季大,夏季小。1月、12月為全年最大,達1024.1百帕;7月最小,為1001.9百帕。最高氣壓為1039.4百帕(1972年12月12日),最低氣壓為990.4百帕(1973年7月9日)。

据1971~2000年资料统计,当地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5~9月大于等于80%,6月、9月均83%为最高,1月为74%属最低。
秋、冬季及初春,当地多北风或西北风,晚春及夏季多东南风。据1961~2000年资料统计,当地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为17.0米/秒,超过17米/秒(八级风)的大风天数每年平均为10.6天,最多为27天(1965年),最少为3天(1978年)。

全鎮歷年平均地溫值為8.0℃,10厘米處地下溫度在0℃以上,最大凍土層為7~8厘米,對地下管線工程無影響。

當地歷年(1971~2000年)平均下雪1~4次,最大積雪厚度為26厘米(1984年1月19日),最早雪日為1976年11月17日,最遲雪日為1980年4月24日。年均積雪1~3天,1964年、1970年、1974年、1975年冬季至來年春季均無積雪天。

據1971~2000年統計,當地年均雷暴28.4天,雷暴集中在3~10月。當地雷暴亦常年不斷(如1997年1月1日即有雷暴),只不過1~2月、11~12月較少而已。

1971~2000年30年中,當地年均霧日24.5天,最多47天(1980年),最少8天。一年中,12月月均霧日3天為最多,8月無霧為最少。

自然資源

郭巷的主要植被為平原沼澤植被和水生植被,另有少量竹和落葉、常綠闊葉樹木。

平原沼澤植被有蘆葦群落和菰群落。蘆葦群落分布於湖泊、池塘、溪溝邊緣(由於漁業的發展,現已少見)。菰群落零星分布於各地水邊、河灣內,現野生的已不多見,主要為栽培群落,鎮域內普遍種植。

水生植被由沉水、浮水及挺水型植物組成。沉水植物群落主要是各種藻類,時有浮水植物伴生,分布於各地沿岸淺水處、池塘水域內。浮水植物群落主要包括浮萍群落、紫萍群落、野菱群落以及水葫蘆群落和水浮蓮群落。此種植物群落生長快,覆蓋度相當高,最大時可不見水面。其中浮萍、水葫蘆和水浮蓮等可供飼料或綠肥用。挺水植物群落有慈姑群落,主要為栽培群落,偶有小塊野生,各地水邊有零星分布。節節草群落,為水稻田的雜草群落,分布十分普遍。

常見的常綠樹種有松柏、杉木、冬青等,落葉喬木有楊柳、梧桐、櫸、槐、朴、櫟等,各種灌木、灌叢常散見於村前屋後、河邊路旁。竹林有剛竹林、淡竹林和闊葉苦竹林等,見於村民家屋前屋後,近年呈減少趨勢。因荒墳荒地的日趨減少,水域面積相對較大,故野生植物資源以水生植物為主。

蕨類植物有華水韭、水蕨、槐葉萍和滿江紅等。

種子植物有裸子植物如各種柏樹、松樹、杉木和銀杏等。

被子植物有雙子葉植物,如各種柳樹、楊柳、槐樹、櫟樹、榆樹、桑樹、桃樹、月季、薔薇、玫瑰、紫雲英、扁豆、大豆、苜蓿、綠豆、豌豆、四季豆、豇豆、蓖麻、冬青、黃楊、楓樹、鳳仙花、爬山虎、向日葵、二角菱、野菱、胡蘿蔔、水芹、滿山紅、芝麻、茄子、番茄、馬鈴薯、車前草、梔子花、冬瓜、西瓜、甜瓜、黃瓜、南瓜、葫蘆、絲瓜、青蒿、菊花、萵筍、蒲公英等。

單子葉植物有眼子菜、杉葉藻、慈姑、水蔥、席草、蘆葦、萬年青、石竹、毛竹、剛竹、小麥、大麥、水稻、玉米等。

菌類植物有木耳、香菇、蘑菇等。

交通

姑蘇東南,霧靄迷朦之中,座落着歷史悠久的水鄉古鎮郭巷。每天,升起在這片煙靄之中的第一縷陽光,最先照耀在這裡。身處改革開放大潮之中的郭巷,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她北連中新合作的工業園區,西臨吳中區城區,與吳中經濟開發區隔河相望,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近在咫尺。這裡的人民勤懇、熱誠、努力。

地處滬寧經濟走廊,水陸空交通十分便捷。

距上海虹橋國際機場70公里

距上海浦東國際機場110公里

距蘇州光福機場20公里

距上海港100公里

距張家港港96公里

距蘇州火車站、滬寧高速公路8公里

經濟概述

綜述

境內尹山,南北朝時經濟漸趨繁榮,北宋元豐間即為長洲縣下轄鄉都。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開始,處元和縣境之尹山鄉(堵城裡)管有3都(南、中、北31都)46圖。明末清初,郭巷僅是村落,至嘉慶、道光年間漸成集鎮。新中國建立前,境內經濟基本以農業經濟為主。新中國建立初期,除幾家手工作坊和一些店鋪外並無工商企業。20世紀70年代,郭巷出現社隊企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當地工業經濟發展迅速,第三產業也不斷增長,一、二、三產業之間的經濟結構逐步完善,比例關係日趨合理。1989年,郭巷鄉社會總產值14305萬元,其中工業產值8497萬元,占59.4%;農業產值3053萬元,占21.3%;第三產業產值2755萬元,占19.3%。2000年,郭巷鎮社會總產值87318萬元,其中工業產值49739萬元,占57%;農業產值16158萬元,占18.5%;第三產業產值21421萬元,占24.5%。

第一產業

農業經濟主要為糧食、油料等種植經濟,糧食、油料等種植產值在當地農、牧、副、漁業的總產值中一直占有重要比例。進入80年代,推行以農戶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又推廣農戶適當規模經營,當地的農業產業結構有了較大的變化。1990年,全鄉糧食、油料等種植產值為2072萬元,占全鄉農、牧、副、漁總產值的53.9%。以後,隨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糧食、油料等種植業產值於農、牧、副、漁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在日趨減小。1992年,全鄉糧、油等種植業產值為2866萬元,占全鄉農、牧、副、漁業總產值的43.9%。1995年,全鎮糧、油等種植業產值為4933萬元,占全鎮農、牧、副、漁業總產值的35.8%。2000年,全鎮糧食種植面積調整減少為10620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則從原來的1300畝發展到7271畝,魚塘發展到5782.5畝,牧草種植了2000畝。經過調整,牧、副、漁業比重逐漸增大,種植業的比重不斷縮小。是年,全鎮農、牧、副、漁業的產值比發生了很大變化。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比例已從1997年的8.5∶1.5調整到5∶5。2000年,全鎮農、牧、副、漁業總產值16158萬元,農業糧、油種植業產值為4240萬元,僅占農、牧、副、漁業總產值的26.2%(是年,全鎮種植水稻21375畝,總產11949噸,單產559公斤;種植三麥10013畝,總產2349噸,單產235公斤;種植油菜9911畝,總產1090噸,單產110公斤),而牧、副、漁業的產值卻為11918萬元,占據了農、牧、副、漁業總產值的73.8%。

社會事業

教育

歷來文人雅士好為卜居郭巷地區,春秋時已有先賢至境講學,宋、元、明、清時期境內建有書院、義塾。清末民初興辦新學之前,私塾在相關村落盛行。民國2年(1913年),郭巷鄉創辦鄉立第一初等小學,尹山鄉創辦戈灣、尹山、潢潦涇小學。1958年,創辦郭巷初級中學。20世紀60~70年代,境內教育事業處於低水平發展階段。80年代,境內教育事業獲得較快發展。進入90年代,當地不斷更新教育設施、加速建造教育用房,同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教育內部管理。1999年11月,鎮內中心小學(含中心幼兒園)、中學、成人教育中心校先後通過江蘇省教育現代化達標驗收。11月23日,郭巷鎮被列為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先進鎮。

文化

舊時境內少有文化、體育設施,民間基本文化活動為聽唱"小熱錯"(專犁膏糧)、聽人宣卷和觀看廟會春台戲,1958年,郭巷公社建立廣播站,境內有線文播事業逐步發展。1991年,郭巷廣播站改為郭巷廣播電視站。1997年5月,境內開通有線電視。2000年,境內有線電視用戶發展量1000餘戶。

1958年10月,境內成立人民公社後開始設文化站。時郭巷文化站地址在老街東首,編制1人,民辦性質(1978年遷至原公社機關前樓)。1997年10月,郭巷文化站移至鎮辦企業日用化工廠3樓辦公,編制1人,公辦性質。1960年,當地文化站被撤銷,1965年恢復。"文化大革命"開始,當地文化站再次被撤銷,1969年10月又恢復。1972年,公社建立電影放映隊(後歸屬文化站)。1981年,文化系統提出"以商養文"後,郭巷文化站開辦電器修理工場,1995年,開設文苑商店,經營音像出租和電子遊戲業務(1995年終止)。1987年10月,文化站有工作人員10人,正式編制1人、電影隊5人、圖書室和文化陣地管理員4人。1991年,借用鄉水泥預製場5間廠房興辦文化印刷廠(1996年轉制)。1996年11月籌建文化中心並開出藝苑舞廳(1997年7月至1999年1月)。2000年,文化站有工作人員3人,含電影放映員1人。郭巷文化站圖書室藏書11300冊,1985年被評為縣級優秀圖書室。1994年,文化站建起圖書閱覽室、棋牌活動室(活動場地830平方米)。是年,郭巷鎮被評為江蘇省群眾文化先進鄉鎮。1997年,郭巷文化站被評為蘇州市優秀文化站。先後擔任郭巷文化站負責人的有張元熙、沈茂松、鄒根金、陸炳良、陸多生、顧金根、李水大。

民國時期,境內時來民問藝人唱"小熱昏"(賣梨膏糖),民間亦有喜事叫人宣卷、廟會請草台班演戲的習慣。新中國建立初期,當地扭秧歌、打腰鼓、打連廂盛行。5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開始,郭巷集鎮曾開出兩爿書場演唱蘇州評彈,縣電影放映隊時來當地組織放映露天電影,市、縣劇團亦下鄉至當地演出錫劇、越劇、滬劇傳統劇目。1963~1965年,郭巷公社成立業餘文工團排演錫劇《珍珠塔》和《三月三》。"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各生產大隊均組建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演出文藝節目開展政治宣傳。1971年開始,尹山大隊、六浦大隊、戈灣大隊、紅旗大隊紛紛排演"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和《紅燈記》。1978年3月,郭巷公社業餘文藝宣傳隊編排節目深入全社農村、工廠廣泛宣傳中共中央提出的新時期總任務。1988年4月,郭巷鄉建立的雲河小樂隊(由15人組成,樂器有爵士鼓、電吉他、電子琴、小號等)曾與兄弟單位多次開展文藝聯歡,參加縣、市級文藝演出。是年,郭巷鄉2名青年歌手獲得"吳縣十佳農民歌手"稱號。1989年,在吳縣國慶分片群眾文藝會演中,郭巷鄉參賽節目大合唱《四渡赤水》獲演出一等獎。1998年,郭巷鎮舞蹈《柳韻》在吳縣市群眾文藝會演中獲優秀創作獎、優秀演出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紀念日(1999年10月1日),由郭巷文化站牽頭組織了一次規模較大的社區文藝會演。參加會演的有江南社會學院、吳縣市聾啞學校、蘇州市寶帶中學(尹山湖工讀學校)、蘇州市人民警察培訓學校、蘇州市武警輪訓隊及郭巷文化站等7個單位,共演出舞蹈、歌詠、武術、演唱等21個節目。郭巷文化站於每年春節期間亦舉辦文藝聯歡活動。

體育

體育活動也僅有民間自發進行的武術、拳術、石擔、石鎖等零星鍛煉項目。新中國建立後,境內體育活動逐步擴展。20世紀60~70年代,境內業餘籃球隊、乒乓球隊、象棋隊亦經常開展比賽活動。1982年9月起,境內中、小學開展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活動,普遍建立體育測定和檔案制度,年年舉辦校運動會,學生體育達標率獲得逐年提高。

科技

郭巷農業技術推廣站1965年12月,郭巷公社成立農業技術推廣站。當年無站址,3名農技人員在相關生產大隊蹲點。1966年,郭巷公社各大隊、小隊均配備一名兼職農技員,由公社農技推廣站領導和管理。1975年,公社農技推廣站遷入尹山湖農場建立試驗示範基地,有6間平房,30畝水稻示範田,8名農技員。1978年,公社農技推廣站示範基地面積擴展至70畝,建成樓房6間,農技人員增加到12人。1983年,鄉農業技術推廣站併入鄉農業服務公司成為全民事業單位,隸屬鄉政府領導,業務上受縣農林局指導。1994年,鎮農技站農技人員經過考核定編為8人。1999年,郭巷鎮農業服務公司和多種經營服務公司合併為鎮農副辦公室。是時,隸屬於鎮農副辦公室的農技站有在職農技員9名。

其主要科技成果為:1983年、1984年,鄉(鎮)農業研究會會員顧偉芳"水稻N、P、K化肥配比"試驗、"經濟綠肥--浙江早蠶豆"引進試種分別獲吳縣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三等獎、科技進步三等獎。

鎮文教衛生研究會會員郭巷中學何益民製作的教具"地形模型"獲江蘇省普教局、江蘇省地理學會二等獎(1990年),教具"水力發電機模型"獲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江蘇省教育技術裝備處三等獎(1991年),教具"電磁鐵演示儀"獲中國教育學會物理教學研究會一等獎(1994年),教具"直線電流磁場模型"獲中國教育學會物理教學研究會二等獎(1994年)。

鎮工業研究會林通公司韓菊泉"錦屏礦沉積變質磷灰岩高效浮洗藥劑1339與改進工藝的研究",1990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三等獎。鎮工業研究會的"2-羥基-6-萘甲酸",1998年被評為江蘇省科學技術委員會高新技術產品、1999年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國家級新產品。鎮工業研究會蘇晨化工塑料有限公司"快結晶型增強阻燃PET塑料",2000年獲吳縣市科技一等獎,亦被評為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

同時,在吳中經濟開發區的規劃下,建設科技經濟新載體,於郭巷街道尹山湖片區建設尹山國際汽車城,規劃面積1平方公里。汽車城將結合東環路沿線改造,着力引進國內外高端品牌,將打造成為蘇州最具影響力的、汽車銷售、文化、休閒為一體的集聚區。尹山國際汽車城正在加快實施基礎及配套設施建設,已有一批知名高端品牌入駐。

歷史文化

文物遺蹟

尹山橋

位於尹山村西,東西跨京杭運河,始建年月無考。早期為梁式石橋,後廢,以後架木為梁,既高且危。明天順六年(1462年)秋至冬,長洲縣重建為單孔石拱橋,松江錢溥作《重建尹山橋記》。清道光間重修。同治九年(1870年)里人又重修。橋長72米,寬4.7米,高14米,共用金山花崗石4550塊,南北均有橋聯,西堍有橋碑。1981年秋拓寬河道時被拆,橋石編號後置寶帶橋北堍,以後逐年散失。

夾浦橋

花崗石單孔拱橋,東西跨京杭運河,位於塘東村分水墩南(東堍屬吳江市)。宋紹興初建為石橋。其地"眾流所經,水勢迅疾"(明沈燾《重修夾浦橋記》)。"明宣德間一夕風雨傾圮,遂不能復。巡撫侍郎周忱創造船十六艘,以鐵繩架為浮橋。弘治間,水利郎中傅潮又為增置。沈燾記嘉靖間重建石橋尋圮。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重建。清咸豐十年(1860年)毀。同治十三年(1874年)工程局重建。"(民國《吳縣誌》卷二十五)。1949年4月,國民黨軍隊撤退時該橋被炸毀。

貴子橋

花崗石樑式橋,位於浮橋村染料浜南口,東北、西南走向。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六月眾姓公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一月郡人張某重造。橋長16.4米,寬1.7米,孔寬4.3米。橋面置3塊完整條石,枕石兩端外伸,東堍西南側嵌有青石刻碑1塊。橋西南百米處原有張姓祖墳1座(占地2畝,有墳堂屋)。該橋現存。

瓜涇橋

花崗石5孔拱橋,南北走向,位於塘東村西瓜涇港與京杭運河相接處。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工程局重建。50年代後期廢。

同興橋

又名姜莊橋,位於郭新河與姜莊浜交接處北側。花崗石3節梁式橋,東西走向,清同治年間募捐重建。橋中間兩墩均以豎石3塊構成,中孔橋面置3塊完整條石,邊側2孔面石間橫擱石板,橋面一側原設木欄。1974年拓寬河道時被拆。

泰安橋

跨郭巷老街西首河道,南接蘇家弄,早先為一側有欄的3節木橋,清光緒二年(1876年)五月里人捐資重建成花崗石單孔拱橋。橋呈南北走向,偏西南10度,長16.75米,拱券高4.25米,跨徑5.80米。北堍長6.73米,寬3.80米,台階13級;南堍長7.20米,寬4.15米,台階11級。橋面寬2.43米,長2.58米。橋兩側有橋耳4對,橋邊欄板齊整。該橋拱券採用"分節並列砌置法",南堍西側嵌有《重建泰安橋碑記》青石刻碑,東、西柱石各鐫橋聯1副,橋面中心方石刻有佛教"輪迴"圖案。1997年7月28日被立為吳縣市文物保護單位。

青龍橋

花崗石樑式橋,位於郭巷老街河道與尹山湖相接處。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重建。該橋呈東西走向,3塊橋面石板長、寬、厚均為4.5米,1.58米,0.27米,面南柱石鐫有橋聯1副。1975年拓寬河道時該橋被拆除,今尚存橋面石板3塊。

大浮橋

位於浮橋村前村港與獨墅湖交接處,南北走向,為花崗石3截梁式橋。橋長32米,寬2.4米,中孔寬5.1米、邊孔寬4.6米。橋兩側各有外伸0.8米橋耳4隻,每節橋面均擱4塊完整條石,兩邊所置石板橋欄高0.4米,厚0.2米,中間均嵌6隻欄柱,南北台階都為12級。該橋所在處早先設渡口,後曾造起多節木橋,清乾隆年前里人朱國梁在該處建大牛橋(乾隆二十六年刻本《元和縣誌》卷二載:牛橋里人朱國梁建)。現存大浮橋為民國3年(1914年)募資重建,民國5年(1916年)農曆五月落成。橋東、西兩側各有橋聯一副。現該橋完好。

郭新河遺址

在尹山村郭新河兩岸,東瀕尹山湖。文化遺存分布在郭新河沿岸東西長400米、南北寬400米範圍內(位於東經120°40′19″~120°40′40″,北緯31°14′14″~30°13′35″區域)。1974年,開挖郭新河時,遺址被分為東西兩部分(部分文化遺存遭到破壞)。1987年,太湖沿岸考古調查時發現,郭新河兩岸暴露的文化層堆積厚度超過1.5米。調查中徵集到石器數件,採集到石器、陶器200餘件、片,石器有斧、鑿,陶器有鼎、壺、罐、缽、盤、盆、杯、豆把、器把、鬲足及原始瓷器蓋、碗等。根據採集到陶器的質地、紋飾、器形分析,該遺址文化層堆積的時代分別為崧澤文化、馬橋文化、周至漢代。新石器時代郭新河遺址為進一步探索太湖地區古文化的內涵及分布情況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郭新河遺址於1997年7月28日被立為吳縣市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