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邵志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邵志敏
出生 中國
國籍 中國
職業 主任醫師
知名作品 乳腺外科教授

邵志敏,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簡介

所在醫院: 上海腫瘤醫院

​科室: 乳腺外科

職稱: 主任醫師、教授

擅長疾病

乳腺癌、乳腺疾病

榮譽

多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和三等獎。1998年被選為上海市衛生系統百名重點學科帶頭人,同年榮獲中科院首屆"民治乳業生命科學"獎傑出獎和首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校長獎。1999年被教育部聘為首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0年榮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05年獲得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和上海市衛生系統領軍人物。

項目

先後承擔包括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基金、國家十五攻關課題,衛生部臨床重點項目、863項目、211工程Ⅱ期,985課題及其他省市項目共20餘項,主要從事乳腺癌的臨床和基礎研究,主要科研重點在乳腺癌的早期診斷、乳腺癌的規範化治療、乳腺癌轉移機制的研究和乳腺癌易感基因的研究。帶教20餘名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研究生。主編兩部乳腺腫瘤學教科書《現代乳腺癌診治新進展》和《乳腺腫瘤學》,在國內外腫瘤專業雜誌上已發表有關乳腺癌研究的論著近200篇,其中SCI收錄70篇,被世界醫學文獻引用近2500次。

成就心得

早晨七點至下午五點,開刀看病人;下午五點至深夜,實驗室里做研究。這就是邵志敏的日常生活軌跡。而提及邵志敏,數以萬計的患者會感謝他---重塑了她們的健康與美麗。

簡單,追求着

十年,成功創造一個實驗室。"海歸派"大多愛提及當初決定回國的經歷,邵志敏是個例外,"陳年爛穀子的事,不說了吧。"但他1995年的轉折,筆者不得不說。

才三十出頭,留學海外的邵志敏已成績斐然: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首屆"校長獎"獲得者、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客座教授,在乳腺研究領域頗有聲望。可當母校恩師、時任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沈鎮宙教授誠邀他回國時,一顆遊子的心頓時思歸了:"國外條件固然好,國內創業土壤更好。"選擇回國的理由,如此簡單。

僅帶了一箱書籍與實驗用品,邵志敏"赤手空拳"回來了。"臨床謀求發展,還須依賴基礎研究。"在國外實驗室里呆了五年,他深深明白這個道理。於是,有了白手起家的"乳腺癌分子生物實驗室"。

"以他對醫學的痴狂,年輕十歲的我們也難以企及。"師從邵志敏的吳炅,迄今猶記創業之初的兩件小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每年春季競標,為給實驗室爭取經費,邵志敏連着幾個春節泡在實驗室里,心無旁騖寫標書,餓了吃方便麵、困了睡沙發;只要跨進實驗室,屬於他的時間總會"停止",無數個夜晚因埋頭做研究,小區住所早已鐵將軍把門,翻牆回家成了家常便飯。

邵志敏並不覺苦:"我沒啥別的業餘愛好,做實驗權當興趣吧。"正是這名說實話、干實事的人,把起初僅三間房的實驗室發展成上海市乳腺外科臨床醫學中心,更把年均手術量從過去的200例提升至去年的1000餘例,占到全市一半以上。

執著,快樂着

表情冷靜、態度平和,邵志敏用什麼征服患者與家屬?非同尋常的醫技。歸國十年,手術病人上萬、門診患者數十萬,他創造了腫瘤醫院一個之"最"。上至91歲、下至19歲,無數憂傷、無助甚至絕望的患者在他治療下重新綻開生命的笑容。"高興",他用最簡單兩個字形容自己感受。

好醫生,哪有不心慈的?堅強剛毅的邵志敏亦不例外。19歲女生阿惠考上心儀的大學不到半年,被診斷患上乳腺癌。頃刻間,全家的"天"塌了。望着阿惠爸爸那絕望的眼神、日漸蒼老的面容,邵志敏的心一陣陣顫慄:"我能做到,讓這一家人快樂起來。"他沒有食言,切除惡性腫瘤、給乳房整形,一系列的手術格外順利。半年後,女孩氣色漸好,身材依舊窈窕。"是邵醫生救了我們全家。"至今,父女倆定期回院探望恩人。

人無我有,人有我能。邵志敏技高一籌,患者群中早有耳聞。50多歲的余女士進入更年期後,總覺得乳房部位異樣,可兜兜轉轉兩年多,無一家醫院給予明確診斷。來到腫瘤醫院門診,邵志敏用眼觀察已有初步結論,進一步檢查顯示:余女士患上乳腺癌。又一個險被耽誤的患者!

出挑的技術源於紮實的基礎。迄今,身為科室主任的邵志敏仍堅持每天兩次查房、堅持仔細詢問病史、堅持進行科室討論,"離開第一手臨床材料,醫學怎會進步?"這樣的設問,成了他多年臨床、科研兩不誤的原動力。

純粹,探索着

"期望醫院再多出幾個邵志敏。"腫瘤醫院黨委書記孫斌一句話道出心愿。

探索醫學,要純粹到無私。邵志敏帶的十餘名研究生、博士生打心底里感激:邵老師利用在國外的人際關係,為每名在讀學生聯繫短期出國進修機會,還盡一切可能幫助解決生活困難,就想讓我們眼界更開闊、知識更豐富。邵志敏稱,這樣的奉獻源於乳腺外科一脈相承的傳統:"沈鎮宙教授當年手把手地教我動手術、做實驗,給我提供各種機會。做個像他那樣的醫生,是我的追求。"

憑着拼搏與朝氣,邵志敏帶出一支全院人數最少、技術最精的隊伍。由他開創的醫、教、研方式別具一格:每周四上午七點整,全科十餘名醫生共聚,進行業務英語探討早餐會,七年從未間斷;每周隨訪一次疑難雜症,對化療、放療及影像診斷徹底討論……每每看到學生在國際大會上用流利英語做報告、與國外專家共同探討,邵志敏都感到由衷欣慰。

一個團隊,歷經30年四代人,如今第五代人才初露鋒芒。同樣的執著與純粹,正讓乳腺外科釋放更強的能量。邵志敏透露,全科室齊心協力,下一個重點課題---遺傳性乳腺癌基因研究將有望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