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家五臘對應的傳統節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道家五臘

來自網絡的圖片

道家五臘對應的傳統節日道教把全年分為五臘,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雲笈七籤》卷三七:「正月一日名天臘,五月五日名地臘,七月七日名道德臘,十月一日名民歲臘,十二月八日名侯王臘。此五臘日並宜修齋並祭祀先祖。」那麼五臘分別是什麼節日呢?[1]

五臘分別是什麼節日

1.天臘

天臘,道家稱夏曆正月初一為天臘。中國民間節日之一。《雲笈七籤》卷三七記載:「正月一日名天臘,五月五日名地臘。」天臘一詞由此而來。天臘之辰即是祭祀正月初一的慶典。道教重要節日,是「五帝校定生人神氣時限長短」之日。道教常設壇慶賀,舉行法事活動。

同時,正月初一,是農曆正月的頭一天;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春節俗稱過年,是中國最重要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拜年,放鞭炮,貼春聯,給壓歲錢。隋代杜台卿在《玉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正月一日,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叫法。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叫做「三朝」、「正旦」、「元日」、「歲旦」;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歲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古時的正月初一這節日稱為「年節」,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前夕,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2.地臘

中國道家五齋祭日之一,指農曆五月五日。地臘節,源於道教中的祭「地臘」風俗。在《道書》中,地蠟為祭祀祖先和請求贖罪解厄的重要日子;五月五日為地臘,此日可謝罪解厄,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雲笈七箋》:此日五方大帝會於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

同時五月初五也是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3.道德臘

是道教五齋祭日之一。指農曆七月七日。此五臘日並宜修齋,並祭祀先祖。

同時農曆七月七日,還是七夕節。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4.民歲臘

十月初一民歲臘,為道教重要節日。常住設壇慶賀,廚房「混元菜」供眾。每月初一、十五亦「混元菜」供眾。

同時十月初一指農曆十月第一天,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因這一天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又稱為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和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並連帶着給孤魂野鬼送溫暖。 十月一,燒寒衣,寄託着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着生者對逝者的悲憫。同時,這一天也標誌着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5.侯王臘

王侯臘,讀音為wáng hóu là,漢語詞語,指舊時陰曆十二月初八日,民間有煮果粥祀神、聚食及饋送親鄰的風俗,稱「王侯臘」。清朝,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臘八》:「臘月八日為王侯臘,家家煮果粥。皆於預日揀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祀家堂、門灶、隴畝,闔家聚食,餽送親隣,為臘八粥。」

同時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本為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之節日,後逐漸也成為民間節日。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製而成的粥。臘八粥的最早文字記載在宋代。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臘八這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