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辟汗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辟汗草,中藥名。為豆科植物草木犀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和小花草木犀Melilotus indicus(L.)All.[Trifolium indicum L.;Melilotus parviflora Desr.]的全草。草木犀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江蘇安徽江西台灣西藏等地;小花草木犀分布於河北陝西山東、江蘇、安徽、福建、台灣、湖北貴州雲南、西藏等地。具有清暑化濕,健胃和中之功效。常用於暑濕胸悶,頭脹頭痛,痢疾,瘧疾,淋症,帶下,口瘡,口臭,瘡瘍,濕瘡,疥癬,淋巴結核。[1]

圖庫

別名

野苜蓿、品川萩、鐵掃把、散血草、省頭草、野長生果、雞頭花草、雞虱子草、黃香草木犀、臭苜蓿、敗毒草、香馬料、蛇退草

入藥部位

全草。[2]

性味

味辛、甘、微苦,性涼。[3]

歸經

歸肝、脾、胃經。

功效

清暑化濕,健胃和中。

主治

用於暑濕胸悶,頭脹頭痛,痢疾,瘧疾,淋症,帶下,口瘡,口臭,瘡瘍,濕瘡,疥癬,淋巴結核。

相關配伍

1、治暑熱胸悶頭脹:省頭草、淡竹葉、絲瓜絡各9g,鮮荷葉半張。水煎服。(《安徽中草藥》)

2、治暑熱暑濕:省頭草、藿香、通草各9-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赤白痢疾:草木犀、仙鶴草各15g,青木香9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4、治瘧疾:省頭草30g,煎湯。在瘧發前1h服用。(《吉林中草藥》)

5、治尿路感染:省頭草、車前草、海金砂藤各15g。煎服。(《安徽中草藥》)

6、治白口瘡:辟汗草(印度草木犀)搗絨取汁,搽患處。(《貴州草藥》)

7、治濕瘡疥癬:省頭草、黃柏、蒼朮、白芷、雄黃、艾葉各9g,蜈蚣5條。共研細末,以草紙捲成條,點燃熏患處。(《安徽中草藥》)

8、治皮膚瘙癢:辟汗草(印度草木犀)60g。煨水洗患處。(《貴州草藥》)。

9、治頸淋巴結結核:省頭草60g,白酒500g,浸泡7d。每服藥酒15-30g,每日2-3次。(《安徽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或燒煙熏。

使用注意

內服不可過量。

炮製

一、採集加工

6-8月開花期割取地上部分,鮮用或曬乾,切段備用。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潤透,切段,乾燥。

形態特徵

草木犀:一年生或兩年生草本,高60-90cm,有時可達1m以上。莖直立,粗壯,多分枝。三出複葉,互生;托葉線狀披針形,基部不齒裂,稀有時靠近下部葉的托葉基部具1或2齒裂;葉片倒卵形、長圓形或倒披針形,長15-27mm,寬4-7mm,先端鈍,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不整齊的疏鋸齒。總狀花序細長,腋生,花多數;花萼鍾狀,萼齒5,三角狀披針形,近等長;花黃色,長約4mm,旗瓣橢圓形,先端圓或微凹,基部楔形,翼瓣比旗瓣短,與龍骨瓣略等長;雄蕊10,二體;子房卵狀長圓形,花柱細長。莢果小,倒卵形,長3-3.5mm,棕色,僅1節莢,先端有短喙,表面具網紋。種子1顆,近圓形或橢圓形,稍扁。花期6-8月,果期7-10月。

小花草木犀:又名馬蘭菜、各答菜、臭草、野花生、草木犀、印度草木犀、郎日巴花。二年生草本,高10-50cm。無毛。三出複葉;托葉與葉柄合生;葉片倒披針狀長圓形至寬倒卵形,先端截形或微凹,基部楔形,中脈突出,邊緣中部以上有疏鋸齒。總狀花序腋生,長5-10cm;花萼鍾狀,萼齒披針形,與萼筒等長或稍長,均被白色柔毛;蝶形花冠,黃色,旗瓣與翼瓣近等長;雄蕊10,二體;子房無柄。莢果卵圓形,長2-3mm,表面網脈突出。有種子1顆。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草木犀:生於海拔200-3700m的山溝、河岸或田野潮濕處。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江蘇、安徽、江西、台灣、西藏等地。

小花草木犀:生於海拔3700m的山溝、溪邊或路旁,也有少量栽培。分布於河北、陝西、山東、江蘇、安徽、福建、台灣、湖北、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鑑別

一、藥材性狀

全株或切成小段。莖直立,多分枝,外表有縱棱,綠色或黃綠色。三出複葉,互生,有柄,小葉片多皺縮,展平後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1-3cm,寬0.5-1cm,先端鈍圓或近平截,有纖柔小齒;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齒;托葉線形,長約5mm。總狀花序纖細,腋生或頂生,花多數,小形,長3-4mm;花萼鐘形,花冠蝶形,黃色,二體雄蕊,質輕脆或稍韌,氣芳香。以色綠、芳香氣濃者為佳。

二、飲片性狀

為不規則的碎段狀,根、莖、葉、花混合。根呈細段狀,莖段表面灰綠色或綠褐色;葉呈碎片狀,邊緣有細齒,托葉線形;花呈蝶狀,花萼鍾狀,花冠黃色。氣微,味淡。 藥理作用

抗瘧,抗凝血,抗菌和抑制水腫等作用。

相關論述

1、《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清熱解毒,殺蟲,利小便。治皮膚瘡,風丹,赤白痢,淋病。」

2、《上海常用中草藥》:「和中,健胃,化濕。治暑濕胸悶,口膩口臭,頭脹頭痛。」

中醫醫理

內經上古天真論云:「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明白告訴我們要合乎道,要預防疾病,必須從身心調適著手。為醫者身體力行,則能自助助人,功莫大焉。

本草綱目 電子書 [1]         生藥處方集查詢 高雄醫學大學中醫部 [2]
黃帝內經 電子書 [3]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為精進中藥品質,於105年度發布「中藥材含二氧化硫、黃麴毒素限量基準」「中藥材含重金屬限量基準」,公告修正「應施輸入查驗中藥材之相關查驗規定」,增加中藥材邊境查驗。亦辦理多項教育訓練,以及農藥殘留、重金屬、黃麴毒素、HPLC及微生物等檢驗初階及進階課程,為民眾用藥安全把關。[[4]]

衛生福利部中藥司 許可證查詢 連結網址 [5]
SGS 中草藥異常物質 檢測服務 連結網址 [6]

參考文獻

  1. 辟汗草 中藥查詢,2011-12-20
  2. 辟汗草 中醫館,2011-12-20
  3. 辟汗草 便民查詢網,201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