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王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作者王維

古詩文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創作年代:唐代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王維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是唐代著名詩人 王維所作的一首詩詞。 [1]

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正文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餘 一作 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譯文及注釋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chán)湲(yuán)。 轉蒼翠:一作「積蒼翠」。轉:轉為,變為。蒼翠:青綠色,蒼為灰白色,翠為墨綠色。潺湲:水流聲。這裡指水流緩慢的樣子,當作為「緩慢地流淌」解。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聽暮蟬:聆聽秋後的蟬兒的鳴叫。暮蟬:秋後的蟬,這裡是指蟬的叫聲。

渡頭餘(yú)落日,墟里上孤煙。(餘 一作 余) 渡頭:渡口。余:又作「餘」。墟里:村落。孤煙:直升的炊煙,可以是倚門看到的第一縷村煙。

復值接輿(yú)醉,狂歌五柳前。 值:遇到。接輿:陸通先生的字。接輿是春秋時楚國人,好養性,假裝瘋狂,不出去做官。在這裡以接輿比裴迪。五柳:陶淵明。這裡詩人以「五柳先生」自比。

生平

 王維(701-761),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因篤信佛教,又被稱為「詩佛」。

  公元701年,生於蒲州(今運城永濟市)。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執政,擢為右拾遺,次年遷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為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此後半官半隱居。安史之亂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下獄。因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兼遷中書舍人,終尚書右丞。

  他才華早顯,既是詩匠,又精禪理。生在一個虔誠佛教的家庭里,據其《請施莊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歲。」《王右丞集箋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係時說:「維十年座下."可見王維確實也與佛家因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着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一僧侶了。

  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於他能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後回答說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並沒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於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在詩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歲時寫成的有文字記載的資料。可見,他在十幾歲時已經是位有名的詩人了。這在詩人中是罕見的。當時,在那貴族世襲的社會中,像王維這樣多才多藝的資質,自然會深受讚賞。因此,二十一歲時就考中了進士。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間散布着若干館舍。王維在這時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閒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一直過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捲入意外的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在戰亂中他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亂平息後卻成了嚴重問題,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幸其在亂中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隨皇帝出逃)的求情,懇請將其官職等換其兄性命,王維才得免於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後,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

墓地

  據《藍田縣誌》記載,王維墓位於輞川鄉白家坪村東60米處,墓地前臨飛雲山下的輞川河岸,原墓地約13.3畝。現被壓在向陽公司14號廠房下。《唐右丞王公維墓》碑石被向陽公司14號按石料使用,壓在水洞裡。墓前遺物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督郵程兆聲和陝西巡撫畢沅豎立的碑石兩座,「文革」中被毀。王維的母親也葬在此地。交通部六處修輞川公路時將王維母墳塔平毀。當年建設中的短視行為給藍田的文物旅遊資源造成了難以彌補的缺憾。

評價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後人亦稱王維為詩佛,此稱謂不僅是言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並且精通音律,善書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維詩在其生前以及後世,都享有盛名。史稱其「名盛於開元、天寶間,豪英貴人虛左以迎,寧、薛諸王待若師友」(《新唐書》本傳)。唐代宗曾譽之為「天下文宗」(《答王縉進王維集表詔》)。杜甫也稱他「最傳秀句寰區滿」(《解悶》十二首之八)。唐末司空圖則贊其「趣味澄復,若清沈之貫達」(《與王駕評詩書》)。昔人曾譽王維為「詩佛」,並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並提。以思想內容而言,王維詩遠不能與李、杜相提並論;而在藝術方面,王維確有其獨特的成就與貢獻。唐劉長卿、大曆十才子以至姚合、賈島等人的詩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維影響。直到清代,王士禎標舉神韻,實際上也以其詩為宗尚。但這派詩歌,往往陶情風景,缺乏社會內容。

繪畫成就

王維不但有卓越的文學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畫家,還擅長音樂。深湛的藝術修養,對於自然的愛好和長期山林生活的經歷,使他對自然美具有敏銳獨特而細緻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詩取景狀物,極有畫意,色彩映襯鮮明而優美,寫景動靜結合,尤善於細緻地表現自然界的光色和音響變化。例如「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青溪》)、「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以及《鳥鳴澗》、《鹿柴》、《木蘭柴》等詩,都有體物入微之作。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插圖 選自清代光緒刻本《名家畫稿》。並著有繪畫理論著作《山水論》,《山水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