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蘇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貴州蘇鐵 |
中文名稱:貴州蘇鐵 學名:Cycas guizhouensis K. M. Lan & R. F. Zou 界:植物界 亞界:綠色植物亞界 總門:輪藻總門 門:木賊門(有胚植物門) 亞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綱:松綱 亞綱:蘇鐵亞綱 目:蘇鐵目 科:蘇鐵科 屬:蘇鐵屬 種:貴州蘇鐵 |
貴州蘇鐵(Guizhousutie),蘇鐵科。棕櫚狀常綠植物,樹幹高約65厘米。葉羽狀全裂,長達1.6米,裂片條形或條狀披針形,厚革質,無毛,深綠色,葉柄兩側具短刺。大孢子葉多數,密生莖頂呈球形,密被黃褐色或銹褐色絨毛。中國特有種。分布於貴州、廣西,生於海拔400~1060米處。[1]
蘇鐵又名鳳尾蕉、避火蕉、金代、鐵樹等,在民間,"鐵樹"這一名稱用得較多,一說是因其木質密度大,入水即沉,沉重如鐵而得名;另一說因其生長需要大量鐵元素,即使是衰敗垂死的蘇鐵,只要用鐵釘釘入其主幹內,就可起死回生,重複生機,故而名之。
形態特點
樹高近1米,具大型羽狀葉,葉柄長40一50厘米,兩側具短刺,刺長近3毫米;羽狀裂片條形或條狀披針形,厚革質,長8-18(29)厘米,寬8-12毫米,無毛,基部兩側稍有不對稱,先端漸尖,邊緣稍反曲,表面深綠色,略有光澤,背面淡綠色,中脈在兩面隆起。大孢子葉在莖頂密生呈球形,密被黃褐色絨毛或銹褐色絨毛,長14-20厘米,頂片近圓形,深羽裂,長6-7匣米,寬7一8厘米;鑽形裂片17-33枚,長2-4.5厘米,寬2-4毫米,先端漸尖,兩面無毛,邊緣和基部密生黃褐色絨毛,頂和裂片長3-4.5厘米,寬1-1.7厘米,下部有3-5線裂片;大孢子葉的下部有急縮成粗短的柄,長3-5毫米,兩側着生胚珠2-8枚;胚珠無毛,球形或近球形,稍扁,肉黃色,頂端紅褐色,具短的小尖頭。
分布範圍
貴州蘇鐵在貴州僅局限分布於西南部的南盤江河谷地帶,興義、望謨和安龍等縣而以興義縣南部及東南部的羊平、納輝、箐口、巴結、壩達章、壩艾、昌平、平寨、泥函及望謨岩架、安龍停西等地較多。垂直分布範圍在400-1060米之間。廣西南盤江沿岸的部分地區也有分布。
生長環境
貴州蘇鐵多生長在侵蝕或溶蝕的河谷山地,地形破碎,坡度較陡,相對高差一般在200米左右。由於緯度較低,海拔也低,因此生境中熱量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溫在19。2℃,≥10℃活動積溫在6500℃以上。年降雨量雖然在1150-1200毫米,但由於乾濕季節明顯,並受焚風的影響,所以生境中仍較乾燥,使之具有乾熱河谷的氣候特點。生境的土壤我為砂頁岩發育的山地黃壤、黃紅壤,或由於灰岩發育的黑色石灰土,土體乾燥,結構較差,水土流失的現象較為嚴重。在石灰土地區,生 境中常有碳酸鹽類基岩裸露。貴州蘇鐵分布區的原生植被多被破壞,現存的多數種類為耐旱的陽性次生種類,常見的有千張紙、木棉 、火繩樹、蘋果榕、仙人掌、斜葉榕等。
保護意義
現狀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貴州特有。1981年在貴州興義縣箐口、望謨縣岩架、安龍縣停西等地發現後,採掘者眾多,至今未採取保護性措施,野外原生植株逐年減少。
瀕危種。貴州蘇鐵是古老的蘇鐵綱植物的後裔,是在不同生境下新分化出的類群。由於生境特殊,分布十分局限,且因近年來的大量採挖及不合理的利用,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在原來分布普遍的地區,現已十分少見,若不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貴州蘇鐵有陷入絕滅的危險。
價值 貴州蘇鐵是古老的孑遺植物。早在中生代侏欏紀和白堊紀蘇鐵類植物在地 球上分布很普遍。在第四紀冰川時期,多數蘇鐵類植物在寒冷的冰川氣候中相繼絕滅,僅在少數"避難所"生長的蘇鐵才倖存下來,成為滄海桑田的活見證。世界上已經認定的蘇鐵種類共有一百多種,其中中國就有二十多種。貴州蘇鐵就是古蘇鐵植物在特殊生境留存並新分化的類群。因此貴州蘇鐵對於研究貴州南部植物區系的起源和演變,以及研究該地區的古地理、古氣候等都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此外,本省興義是貴州蘇鐵這一新種蘇鐵的模式標本產地,貴州蘇鐵又是一種良好的觀賞綠化植物,因此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
措施 針對目前貴州蘇鐵遭受嚴重破壞的現狀,有必要採取以下切實措施,對貴州蘇鐵加以保護。 首先切實保護好現存的貴州蘇鐵,嚴禁任何單位或個人進行採挖;在部分蘇鐵分布較集中,保存較好的地段,規定範圍,建立保護區(點),設專人看管,以實現有效的保護;
其次、要在貴州蘇鐵分布區改變放火燒山的落後耕作方法,以免對蘇鐵的生境造成進一步的破壞;
第三,注意採收蘇鐵種子,進行人工育苗、引種、栽培的試驗,並在分布區擴大栽培範圍;第四,選擇具有適宜生境條件的苗圃、公園,林場,進行異地栽培保存,以防貴州蘇鐵的進一步遭受破壞而絕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