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豇豆灰霉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豇豆灰霉病

豇豆灰霉病
原圖鏈接

豇豆灰霉病,是一種針對豇豆發作的真菌性病害。葉、莖、花、莢果均可染病,一般根莖部向上先顯症。為害的真菌灰葡萄孢,屬於半知菌亞門,該病害可以通過田間管理或藥劑噴灑等方式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名:豇豆灰霉病

為害植物:豇豆

為害部位:葉片、莖蔓、莢果和根頸部

豇豆灰霉病
原圖鏈接

病 原:灰葡萄孢

病原特徵

豇豆灰霉病病原菌的無性階段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屬於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葡萄孢屬真菌。有性階段為富氏葡萄孢盤菌,異名富克爾核盤菌,屬於子囊菌亞門真菌。

形態特徵

病菌菌絲灰白至灰褐色,直徑為8.5-10.5微米,較粗壯。分生孢子梗大小為(200-300)微米×(12-16)微米,發達,頂端集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橢圓形或卵圓形,無色、單胞,大小為(6.5-8.5)微米×(10.8-14.3)微米 。

20℃培養4天後產生疏鬆、不規則的黑色菌核,菌核大小一般為(1-4)毫米×(0.1-0.5)毫米。子囊盤2-3個束生於菌核上,直徑1-3毫米,柄長2-10毫米,少毛,淡褐色;子囊呈圓筒形或棍棒形,大小為(100-130)微米×(9-13)微米;子囊孢子呈卵形或橢圓形,無色,大小為(8.5-11)微米×(3.5-6.0)微米。

生理特性

在15-30℃時菌絲均能生長,但以20-25℃時生長最快、最好。在15-25℃範圍均能產生分生孢子和菌核。病菌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24-25℃,55-56℃經10分鐘可使孢子致死。

病菌對濕度要求嚴格,空氣相對濕度達90%時開始發病,水滴中萌發率最高。菌絲在pH3-8範圍內均可生長,pH為5時,生長速度最快。產孢的最適pH平均為5,pH為6時萌發率最高,偏酸的溶液有利於孢子的萌發和產孢。孢子38℃熱處理48小時能完全抑制孢子萌發。 還危害茄子、甜(辣)椒、黃瓜、生菜、芹菜草莓等二十多種作物。

為害症狀

莖蔓、葉、花及豆莢均可染病。苗期子葉受害後,呈水浸狀,變軟下垂,然後在葉緣處長出灰白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葉片染病均從葉緣處開始,病部呈現暗綠色水浸狀病斑,病斑具較大的同心輪紋,後期易破裂。莖蔓染病,病菌多從莖蔓分枝處侵人,致病部形成凹陷暗綠色水浸斑,後擴大環繞莖蔓,染病處以上部分萎蔫死亡。莢果染病先侵染粘附在莢果開花後敗落的花瓣或莢果端部的花絲,後擴展到莢果,病斑初期呈淡褐色至褐色水浸狀,然後逐漸軟腐,表面生有灰色霉層。根頸部染病,在地上11~15厘米處出現斑紋,周緣深褐色,中部淡棕色或淺黃色,乾燥時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纖維狀,濕度大時上生有灰色霉層。[1]

原因及傳播方法

豇豆灰霉病屬於半知菌亞門真菌,主要以菌絲、菌核以及分生孢子來越冬或越夏。分生的孢子存活期比較短,一般在4-5個月之間。越冬的病菌主要以菌絲在病殘體中營腐生生活,並會源源不斷產生孢子。 灰霉病菌絲最佳的生長溫度為12-21度,當氣溫高於21度後,菌絲生長量會不斷減少。孢子最佳的生長溫度為13-25度,並且濕度在95%以上時才會萌發,所以灰霉病主要發生在濕度大的20度左右的環境中。 灰霉病病菌的傳染方式有很多,可以隨着氣流、雨水、病殘體以及農具等傳播,在加上灰霉病病菌在田間的生存環境很長,只要遇到合適的溫度和濕度,菌核上會快速長出菌絲體或產生孢子,藉助以上傳播工具傳播到健康植株上,嚴重影響植株的長勢,以及果實的品質和產量。[2]

侵染循環

病原菌主要以菌核、菌絲體及分生孢子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成為第2年的初侵染源。越冬菌核適宜條件下可直接侵入或萌發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流水及農事操作傳播蔓延。適宜條件下菌絲也可產生分生孢子,然後進行傳播侵入。豇豆腐爛的病莢、病葉、病卷鬚、敗落的病花等落在健部,即可造成豇豆灰霉病的發生。豇豆在貯藏期也可通過接觸傳染灰霉病。

流行規律

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豇豆灰霉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4月至9月間。春播特早熟栽培茬口容易發病,且發病重於遲播的豇豆。 豇豆灰霉病的發生情況與氣候、栽培管理等因素相關。陽光不足、地塊通風不良易發病;地塊郁蔽、濕氣滯留時間長,有利於病菌滋生,發病較重。

氣候環境

與溫度、光照的關係:光照不足、溫度較低是豇豆灰霉病發生蔓延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北方,連續陰天或光照不足,使光照時間和強度減少,溫室內溫度降低,影響放風,導致溫室濕度增加,使病害加重。每當連續陰天或寡照天氣過後,就會出現一次豇豆灰霉病的發病高峰,發病程度與光照減少的時間和強度減弱有關,光照時間越短,光照強度越低,溫室的溫度就越低,豇豆灰霉病的發生也就越重。

與空氣濕度的關係:高濕環境是發生豇豆灰霉病的主要因素。溫室如不能及時放風,溫室內空氣濕度較大,白天的相對濕度一般達70-80%,夜間90-95%,越冬的菌核在濕度大時又可產生分生孢子,開始當年的初侵染。在高濕環境條件下,初侵染後長出的大量分生孢子很容易脫落,靠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迅速擴展蔓延。

栽培管理

豇豆灰霉病發生的嚴重程度以及殘存越冬的豇豆灰霉病孢子量決定了病害發生的概率,未及時清理攜帶了大量的病原孢子的染病枝葉、雜草等,會加重病害的發生。植株生長勢過度旺盛造成通風透光差,植株結果部位分布區域過於密集,都會加劇豇豆灰霉病的侵染。株行距過密,偏施氮肥,保護地澆水過多,濕度大;土壤偏鹼性、土壤黏重都有利於豇豆豇豆灰霉病的發生。日灼、霜霉病、鳥害、蟲害等或是冰雹、大風等造成豇豆表面損傷進而會引發豇豆灰霉病的發生。

防治方法

豇豆灰霉病原菌產孢量大,繁殖速度快,發病周期短,在生產中,豇豆灰霉病的防控必須實行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選種抗病品種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害的發生。豇豆要與蔥蒜類蔬菜、禾本科等作物實行2-3年以上的輪作。春季早播豇豆可採用地膜覆蓋栽培將播期適當提前,以避開高溫和多雨季節。

加強田間管理:高廂起壟栽培,栽培時做到合理密植。移栽時要施足底肥,施腐熟有機肥22500-30000千克/公頃,有機複合肥750千克/公頃,過磷酸鈣225千克/公頃,草木灰2250千克/公頃。在開花期可用葉面肥噴施,以達到既能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又能控制徒長的目的。雨後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土壤水分含量和田間濕度,有利於根系生長。乾旱過久要及時灌水,保證植株正常生長,灌水時特別要注意不能採用串灌的方式,防止病菌隨灌溉水進行傳播。科學管理大棚,灌水後應及時通風換氣,降低大棚濕、溫度,避免棚內高溫高濕。

及時清園: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病殘體。豇豆收穫結束和播種前要及時將病殘組織和田間、田邊雜草清理乾淨。豇豆生長期間也要隨時清理田園,將病花、病莖、病葉摘除,帶出田外深埋,減少病害傳播和蔓延。

生態防治

利用溫室大棚可以調節溫度和濕度的特點,進行生態防治。例如當進入初花期後,晴天09:00關棚,使棚內溫度迅速升高,當棚溫升至32℃時,開始通風,中午繼續,下午將棚溫保持在20-25℃,當棚溫降至20℃時閉棚,夜間棚室內溫度保持在15-17℃,早上開棚通風;陰天白天開棚換氣。通過以上措施,降低棚內濕度和結露持續時間,達到防病、控病的目的。

化學防治

種子處理:播種前將種子放在陽光下晾曬1-2天,然後用55℃溫水浸種15分鐘,晾乾水分即可播種。或用干種重量0.3%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

棚室防治:在保護地栽培中還可選用10%腐霉利煙劑,或45%百菌清煙劑,每次用藥3000-3750克/公頃,於傍晚用暗火點燃後立即密閉煙熏1夜,次日開門通風;或用6.5%硫菌·霉威超細粉塵劑防治,每次15千克/公頃。煙熏和噴粉塵因其不增加濕度,防治效果更優於噴霧。

大田防治:定植後出現零星病株即開始噴藥防治。可以選用的藥劑有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40%嘧霉胺懸浮劑800-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多·霉威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每隔7-10天施藥1次,連續防治2-3次,注意藥劑的輪換使用。病害嚴重時,應適當加大用藥量。


相關視頻

日晟源吉林省松原市扶餘縣「滿牛+」豆角灰霉病試驗回訪

灰霉病的症狀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