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萬全庵小記(楊啟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訪萬全庵小記》是中國當代作家楊啟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訪萬全庵小記
早有耳聞,在遵化東北方向的小廠鄉莊客村有一個庵,叫萬全庵。總想到此一游,願望今天總算實現了。
2022年8月19日,決意約同學結伴騎山地車造訪萬全庵。早上七點準時由遵化啟程,長途跋涉,途經數十個村落,上午十點許到達小廠鄉吳家溝村,我們下車與土人打聽去萬全庵的路徑怎麼走,土人對曰:「你們還得騎行五公里,看到路旁有一個指示牌,再走一大段山路,當進入莊客村就快到了。」
謝過土人繼續前行。去往萬全庵的路上,是一個窄小的油漆路,兩旁雜草叢生,木林森森,路上行人稀少,未見車在路上行駛,除林中蟬鳴鳥叫聲外,聽不到有其它雜音,景色旖旎,空氣清新,行走此地大有誤入仙境的脫俗之感。我們沿着崎嶇的山道奮力前行着,遲遲不見庵的出現,心裡多少有點期盼,當攀至半山腰時,我驚奇的發現古庵之所在,大聲地向同學驚呼:「你看!萬全庵到啦!」
只見前方百十餘米處,有一片寬闊之地,上面青磚黑瓦,古色古香的建築群矗立在平台之上,頓時二人興奮至極。該庵未專設山門,只是東西兩邊各有一個供人出入旁門,門由厚厚的紅松木精製而成,門的外側兩扇門中間有兩個大銅環,內側裝有兩個大門插板,把門插上嚴絲合縫,門裡門外呈暗紅色。鐘鼓樓分列東西兩側。往北第一殿是天王殿;第二殿是氣勢宏偉的大雄寶殿,兩側對聯為「淨土蓮花一花一佛一世界,牟尼珠獻三摩三貌三菩提」。最後一座是玉佛殿。院內東側是一排坐東朝西的廂房,是尼姑們的生活區,西側是一排坐西朝東的廂房,是居士們的臨時客房和活動室。環顧四野,群山抱庵,院內梵音渺渺,反覆播放着《大悲咒》和《六字真言》這兩首佛曲。當我們進入院內東部區域,迎面走來一位身穿黃色袍服的尼姑,看上去這位尼姑也不過四十幾歲的年紀,和藹可親,光光的頭,氣色不錯,雙手合十低頭向我們問訊「阿彌陀佛!歡迎施主光臨小庵」我們也雙手合十以示還禮。並說:「法師好!我們遠道而來,不知庵中規矩,望多多包涵」尼姑回曰「無妨!無妨!請隨意觀光……」
彼此交流幾句後,我們向尼姑提出中午可否在此用齋飯一事,尼姑說:「不知施主從何而來!」
我們回答:「從遵化城裡慕名而來。」
「啊!真夠遠的,中午可以在這裡用齋飯」,隨後她就告訴做義工的居士說,「你們多做兩個人的飯。」
然後尼姑就給我們找來兩個座兒,客氣的讓我們坐下休息,她也隨便找了一個凳子坐下來和我們聊了起來。從她的話言話語中,不難發現她十有八九是此庵中的主持,我順口答音的問:「請問法師您是這裡的主持吧!」
她點點頭,說:「是的」,聊了一會兒後,她看我們也歇過勁來了,對我們說:「你們也到各殿去轉轉吧!聽到敲鐘聲就到齋堂用齋。」
於是我們請了兩炷香起身告辭,來到各個大殿拜佛。我們轉完了,大約上午十一點一刻的樣子,聽到了緩緩的敲鐘聲,就朝齋堂走去。只見尼姑和義工們邁着款步魚貫而入,齋堂里整整齊齊,干乾淨淨,擺放着六個長條桌,十幾個考究的小木椅,一共有十個人用齋,三個尼姑,三個義工,兩個在庵搞修葺的民工,和我們倆個。雖是分餐制,但卻是自助餐的模式,不夠吃可放餐處自由添加。齋堂內貼着警示語「進齋禁言,倡導節約」。
今天雖然有點累,但不虛此行,收穫還算頗豐,既親近了佛祖,淨化了心靈,又愉悅了身心,真實的體驗了一把出家人的生活,此不亦樂乎。故寫小記姑且存之,並吟小詩附後。
深山藏古庵,人似坐井觀。
山腰現平台,三殿一線穿。
左右鐘鼓樓,梵音繞雲端。
暫拋紅塵事,有幸結佛緣 [1]
作者簡介
楊啟軍,網名湖畔聽琴,號山野老農,籍貫河北省遵化市人,退休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