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許廷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姓名 許廷崙
別名
出生年 不詳
死亡年 不詳
官宦經歷 不詳
編著作品 不詳

許廷崙(?~?),臺灣府治人。諸生。清道光年間(1821~1850)人士。[1] [2]


七言古詩

鯤身王
落花如塵香不歇,紫簫吹急夕陽沒。靈旂似復小徘徊1[3],解纜風微訖不發[4]。碧波涵鏡逼人清[5],照見輕妝水底月[6]。龍宮百寶縱光怪[7],洛水明璫漢皋佩[8]。淫佚民心有識傷[9],昇平餘事無人繢[10]。神來漠漠雲無心,神去滔滔空水深[11]。士女雜沓舉國狂,年年迎送鯤身王。

【題解】
本詩為七言古詩,收入《全臺詩》第伍冊。清中葉府城在5月迎鯤身王,可謂宗教盛事,甚至與北港朝天宮成為全臺士紳眾所周知的南北兩大進香遶境活動。連橫在《臺灣詩乘》有按語附於此詩之末:「按:南鯤身在安平之北,距治約二十里,每年五月,其王來郡,駐良皇宮,六月始歸。男女晉香,絡繹不絕,刑牲演劇,日費千金,而勾闌中人祀之尤謹。」南鯤身王遶境走的是水路,一般是4月迎王爺,然後在郡城北線尾的「良皇宮」停留一至二個月,5月送出海,這期間信徒來往不絕。若再對照其他文獻,可知信徒除求取財利外,亦有求取功名者,就中尤以妓院女子更為重視,目的在祈求生意興隆。妓女拋頭露面迎神,對於當時府城民風有一定影響,此詩除了忠實呈現迎神賽會的情形外,也點出民心「淫佚」,具有批判的意味。

【延伸閱讀】
1. 劉家謀〈海音詩〉百首之三十七,《全臺詩》第伍冊。
2. 劉家謀〈海音詩〉百首之七十四,《全臺詩》第伍冊。
3. 陳肇興〈赤嵌竹枝詞〉十五首之十二,《全臺詩》第玖冊。

七言古詩

保生帝
保生帝[12],不醫國,當醫民,功德在民宜為神。喧騰五月龍舟開,海上王拜帝君來[13]。帝顏微笑送王歸,五色香花夾路飛[14]。霓旌風馬不得見,袂雲汗雨空霏霏[15]。歸來傾篋坐嘆息,斗儲忽罄虛朝食[16]。已拋綾錦勞歌喉,又典衣衫換旗色[17]。清時樂事人所為[18],澆風[19]靡俗[20]神不知,神不知,降祥降殃天無私。

【題解】
本詩為七言古詩,收入《全臺詩》第伍冊。首見於徐宗幹《瀛州校士錄》,徐宗幹於道光27年(1847)起任福建臺灣道兼提督學政,為獎掖文風,曾選刊海東書院諸生之作,輯為《瀛州校士錄》,其中〈新樂府六章〉記述臺灣之風俗,為許廷崙、李喬之作。許廷崙,臺灣府治人,時為院生。自清代以來,臺南即有迎請鯤身王之習俗,鯤身王沿水路,自南鯤鯓代天府至臺南小西門城上岸,駐駕於良皇宮,接受信眾瞻拜,停留約一個月,六月亦尋水路回駕。良皇宮,在西定坊,為今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主祀保生大帝。此詩記述道光年間府城迎請鯤身王之習俗,可見當時活動之盛大,並描寫當時信眾為迎神求得保佑,而典盡家財、饔飧不濟的景況,也反映出迎神活動可能產生的鋪張浪費、敗壞風俗之流弊。

【延伸閱讀】
1.許廷崙〈鯤身王〉,《全臺詩》第伍冊。

2.劉家謀〈海音詩,一百首之三七〉,《全臺詩》第伍冊。

3.林占梅〈與客談及嵌城妓家風氣偶成〉,《全臺詩》第柒冊。

註釋

  1. 參考連橫《臺灣詩乘》,臺銀本。
  2. 施懿琳 撰
  3. 靈旂似復小徘徊:靈旂即靈旗,指畫有日月、北斗七星及升龍的旗幟,一般用於征伐之時,這裡則是神明遶境趨邪所用。全句意指遶境時神轎反覆前進後退的儀式。
  4. 解纜風微訖不發:解纜,開船。訖,都。南鯤身王遶境是走水路,由倒風內海到臺江內海,故需以船作為交通工具。全句指遶境當時因風力微小,使得船隻無法前進。
  5. 碧波涵鏡逼人清:涵鏡,當指「水鏡」,即水中月亮。澄澈的水波映照著月光,無比清亮。
  6. 照見輕妝水底月:輕妝,淡妝,簡單的妝扮。「水底月」承上句「涵鏡」而來,指映照在海面上的月色明亮,使海邊女子臉上的淡妝清晰可見。
  7. 光怪:形容怪異的光景。
  8. 洛水明璫漢皋佩:璫,音ㄉㄤ。明璫,以明珠做成的耳飾,典出曹植〈洛神賦〉。漢皋佩,即「漢解皋佩」,周代鄭交甫於漢皋臺下遇見兩位女子,兩相愛悅,二女解佩交予鄭氏後即不見蹤影。此指當時府城男女藉由迎送鯤身王的祭典,交換禮物以表達愛慕之意。
  9. 淫佚民心有識傷:百姓行為放蕩,對於他們的內在思維有一定程度的傷害。這是承接上句而言。
  10. 昇平餘事無人繢:餘事,正事以外或不相干的小事。繢,音 ㄏㄨㄟˋ,作畫,通「繪」。處太平之世時,生活中其他不相關的小事就不會有人注意描繪。
  11. 神來漠漠雲無心,神去滔滔空水深:漠漠,寂靜無聲。指鯤身王來時,是寂靜無聲,如雲出岫般自在隨意。滔滔,水流滾滾不絕的樣子。下句指鯤身王的神靈離開後,徒留滾滾不絕的海水。
  12. 保生帝:保生大帝,又稱吳真人、大道公,為臺灣民間極為盛行之醫神。連橫《臺灣詩乘》謂:「保生大帝即吳真人,名本,福建同安白礁人。生於宋太平興國四年,精醫術,以藥濟人。景佑二年卒,里人祀之;開禧二年,封英惠侯。《舊志》謂臺多漳、泉人,以其神醫,建廟特盛。吳真人廟一在鎮北坊,曰興濟宮;一在西定坊,曰良皇宮。」興濟宮位於今臺南市北區成功路,良皇宮位於今中西區府前路一段。
  13. 喧騰五月龍舟開,海上王拜帝君來:此二句寫臺南迎請鯤身王之習俗,鯤身王五月駐駕臺南良皇宮,六月回南鯤身之事,由此句可知當時迎神、送神皆由水路往返。
  14. 帝顏微笑送王歸,五色香花夾路飛:此二句描寫送神活動之熱鬧。
  15. 霓旌風馬不得見,袂雲汗雨空霏霏:霓旌,綴有五色羽毛的旗幟。此二句描寫送神的信眾極多,人山人海,層層疊疊的人群包圍住鯤身王座轎之景象。
  16. 歸來傾篋坐嘆息,斗儲忽罄虛朝食:篋,音ㄑㄧㄝˋ,箱子。斗儲,指極少量的儲糧。
  17. 已拋綾錦勞歌喉,又典衣衫換旗色:此二句寫為了送神請歌者、購彩幡,花費鉅資。
  18. 清時樂事:清時,清平之時;太平盛世。樂事,樂於從事所作的事。
  19. 澆風:浮薄的社會風氣。劉家謀〈海音詩〉謂:「歸時,郡中婦女皆送至海波上。輕薄之徒,藉言出遊,以覘佳麗。」林占梅〈與客談及嵌城妓家風氣偶成〉亦謂:「迎送之際,群妓盛服,肩輿列於衝道兩旁,任人玩懌。」
  20. 靡俗:侈靡的習俗。謂信眾為了迎送鯤身王而典衣衫、拋綾錦,傾盡家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