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洋音樂 |
中文名:西方音樂或西洋音樂 背 景:歐洲歷史上統治階層比較重視音樂 樂 器:七弦琴 時 期:從十六世紀末開始
|
音樂,從廣義上來說,應該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來的精華的一種結晶形式。所提及的西方音樂實際上是從十六世紀末開始,尤其是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這一期間,音樂史上稱為巴洛克時期。西方古典音樂有理論,有規範,有大量的文字和音響文獻,易於流傳;着重美學及功能性,故此比較客觀。[1]
產生背景
西方音樂,又稱西洋音樂,主要指歐洲的音樂,由於歐洲歷史上統治階層比較重視音樂,因此許多音樂家都得到資助和保護,發展出比較完善的音樂理論。西方的音樂理論在全世界的音樂界占有主導地位,歐洲音樂界發展的記譜法和作曲的程式得到世界的公認。[2]
代表樂器
西方音樂以七弦琴(lyre),阿夫洛斯(aulos)作為音樂的標誌樂徽。七弦琴(lyre),又名里拉琴,最初由龜弦製成,由手指撥片撥弦發聲,在發展過程中有很多變化樣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基薩拉琴(Kithara)。基薩拉琴屬於里拉族樂器,由里拉發展而來,有5弦到11弦甚至更多不等,常為7弦,也稱7弦琴,基薩拉琴形狀較大,聲音也比一般里拉嘹亮,往往做工講究、裝飾精緻,由於演奏技巧比較複雜艱深,常為專業演奏者採用。而普通里拉琴聲音比較輕柔,往往用於歌唱伴奏和詩歌吟唱,多為業餘演奏家喜用。
歷史沿革
西方音樂分為以下8個階段:
古希臘-古羅馬
時間約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這部分的音樂資料只能從考古而來,從發掘出的繪畫、雕塑及少量流傳下來的詩歌文學與哲學著作可以進行了解,但幾乎是不可能聆聽與欣賞。有資料統計這一階段殘存下來的樂譜還不到10件,但是從殘存下來的雕塑等諸多文化遺產可以看出曾經存在過的輝煌與成就,古希臘的大哲學家都曾對音樂進行過討論與研究,這被後人視為西方音樂之源。 在公元前12世紀~前8世紀荷馬時期的兩部史詩反映了古希臘的音樂文化。史詩本身既是文學作品又是音樂作品,它由職業彈唱藝人「阿埃德」用一種叫基薩拉的樂器伴奏吟唱。
公元前776年,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舉行,在比賽時常伴有音樂,後來產生了音樂比賽。
公元前7世紀~前6世紀,斯巴達城邦把音樂作為國事活動與教育的重要手段,使音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公元前146年後,羅馬帝國征服地中海的希臘文明圈後,它的文化主要受益於古希臘,同時又吸收了敘利亞、兩河流域、埃及等地區的文明成果。
中世紀
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瓦解後,希臘-羅馬文明變趨衰微。日耳曼人統治歐洲西半部,歷史上稱為「黑暗時期」,也就是「中世紀時期」。
教會是當時人們的生活重心,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地位,藝術家在宗教中生存,因此當時藝術與宗教息息相關。
這時期的音樂活動受到基督教影響很大,音樂多以宗教儀式或歌唱頌歌為主,以功能為重,例如格雷果聖歌。歌詞多是采自聖經。
特色是旋律高低起伏變化小,缺乏和聲基礎,表現樸實。
對中世紀音樂貢獻最大的是米蘭主教安布羅斯和教皇格里高利一世。
公元390年左右,安布羅斯推行對聖歌的雙聲合唱,引入和聲,並准許非僧侶、教士的俗人參與演唱。使教會音樂得以發展和普及。
公元590年-604年在位的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編出一套用於莊嚴禮拜的曲目,並用法律形式規定在祈禱儀式中必須有音樂,形成一整套格里高利聖詠,成為宗教創作的典範,後來又發展出記譜法,雖然尚沒有小節線和五線譜,但使用高低位置記譜的方法為五線譜的發明提供了基礎,這種記譜法只有四行線,每行前面有三個菱形譜號,結尾有一個菱形譜號提示下一行音高,基本是五線譜的雛形,但不能表示節奏。還成立了培養歌手的學校,在教會勢力範圍內大力推行音樂,使教會音樂在10世紀以前成為歐洲的主要音樂形式。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時期約為公元1450-1600年,在中世紀「新藝術」的基礎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與對人的內心情感的抒發與表達。這時的音樂家在人文主義思潮的推動下,對復調音樂進行了發展和變革,聲樂與器樂逐漸分離而獨立發展。這一時期五線譜已得到完善,印刷術也運用到曲譜上,這都使音樂的傳播更加便利和廣泛。這一時期有以下幾個較有影響力的樂派:
尼德蘭樂派
主要音樂活動在尼德蘭的一批音樂家。創作內容多為彌散曲與經文歌等宗教音樂,也有世俗音樂。代表人物有迪費、若斯坎、汴舒阿、奧凱格姆等。
威尼斯樂派
在1530-1620年間的一個器樂樂派,其特點是音響氣勢寬廣宏大、對比效果鮮明。創作內容有銅管樂與弦樂的重奏曲、管風琴的前奏曲、幻想曲與托卡塔等。代表人物有維拉特、A.加布里埃利等。
羅馬樂派
此時期的一個專門創作服務於宗教作品的樂派,以無伴奏合唱的形式為主。代表人物有帕萊斯特里納、G.M.納尼諾、F.索里亞諾等。
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音樂指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後開始興起,且在古典主義音樂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樂類型,延續期間大約從1600到1750年之間的150年。
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源於葡萄牙語「Barocco」,意指形態不夠圓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築領域的術語,後逐漸用於藝術和音樂領域。在藝術領域方面,巴洛克風格的特徵是精緻細膩的裝飾以及華麗的風格,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是因為巴洛克時期是貴族掌權的時代,富麗堂皇的宮廷里奢華的排場正是新的文化以及藝術的發展中心,而這個大環境的改變也直接的影響到了音樂家的創作。十七、八世紀宮廷樂師所寫的音樂作品,絕大部分是為上流社會的社交所需而做,為了炫耀貴族的權勢以及財富,當時的宮廷音樂必定得呈現出炫耀的音樂以及不凡的氣度,以營造愉悅氣氣氛。
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是極盡奢華,加入大量裝飾性的音符。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復調音樂(複音音樂)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音樂也在蓬勃發展。於是復調的和聲性越來越明顯。復調在J.S.巴赫時代發展到極致。
數字低音及即興創作是巴洛克重要的部分,並且管弦樂團編制尚未標準化。
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音樂指的是173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古典主義音樂承繼著巴洛克音樂的發展,是歐洲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了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等體裁。而奏鳴曲式和輪旋曲式成為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最常見的曲式,影響之深遠直至二十世紀。樂團編制比巴洛克時期增大,樂團由指揮帶領逐漸變成一種常規。現代鋼琴在古典時期出現,逐漸取代了大鍵琴的地位。 隨着法國大革命對社會造成的衝擊,作曲家的生計也受到影響,由最初依賴宮廷、教會供養轉變為獨立的經營者。
浪漫音樂
浪漫主義主要用於描述1830—1850年間的文學創作,以及1830—1900年間的音樂創作。
浪漫主義音樂是古典主義音樂(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延續和發展,是西方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
浪漫主義音樂比起之前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現,相對來說看輕形式和結構方面的考慮。浪漫主義音樂往往富於想象力,相當多的浪漫主義音樂受到非現實的文學作品的影響,而有着相當大的標題音樂成分。浪漫主義的因素,則包含在從古至今的音樂創作當中,而不僅僅局限於某一個時代,因為音樂創作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種表現,而浪漫主義恰恰是想象力的最佳體現。
貝多芬是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和終結者,也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先行人,浪漫主義音樂拋棄了古典音樂的以旋律為主的統一性,強調多樣性,發展和聲的作用,對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質進行刻畫,更多地運用轉調手法和半音。浪漫主義歌劇的代表是韋伯,音樂的代表是舒伯特。
浪漫主義音樂體現了影響廣泛和民族分化的傾向,在法國出現了柏遼茲,意大利的羅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蘭的肖邦和俄羅斯的柴科夫斯基。浪漫主義音樂在瓦格納和布拉姆斯時代逐漸走入歷史。
現代音樂
現代音樂,也稱現代古典主義音樂(20th century classical music),是指自1900年起至今,繼承歐洲古典音樂而來的一個音樂紀元,音樂門派繁多,風格多樣。在此之前,現代音樂有兩大源流:古斯塔夫·馬勒與理察·施特勞斯的後浪漫樂派、和德布西的印象樂派。其分派下音樂種類更是繁多,包括了如布列茲的序列音樂、極簡音樂,Steve Reich和Philip Glass使用簡單三音和弦,Pierre Schaeffer的具體音樂,Harry Partch、Alois Hába和其他人的微分音音樂,還有約翰·凱吉的機率音樂。
在現代音樂之前,作為前繼者的歐洲古典音樂家如巴托克·貝拉、馬勒、理察·斯特勞斯、普契尼、德布西、艾伍士、艾爾加、荀白克、拉赫瑪尼諾夫、普羅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維奇、布里頓、柯普蘭、尼爾森等人。當時古典音樂也和爵士樂相互影響,有音樂家能同時在兩個領域作曲者如蓋希文及伯恩斯坦。
現代音樂一個極重要的特點是開始有所謂傳統及前衛之分別,它們的音樂原則在一方占極其重要性者,在另一方往往不是那麼重要或不被接受。例如魏本、卡特、瓦瑞斯、米爾頓·巴比特等人對前衛領域有重要貢獻,但是,在此領域外就常常被攻擊。隨着時間,前衛的概念已經逐漸的被接受,兩個領域彼此之間的分野不再那麼壁壘分明,並且出人意表的,這些開拓性的技巧常常被流行音樂所引用:Beatles、平克·佛洛伊德、邁克歐·菲爾德、超脫樂團、電台司令等等耳熟能詳的歌星,還有許多電影使用的配樂。
必須注意的是,這篇文章僅僅提領出二十世紀音樂的大綱,所提到的音樂家在一個方面做出貢獻,並不代表他只在該領域發揮。例如史特拉汶斯基在他作曲家生涯的不同時期,他同時被認為是浪漫樂派、現代樂派、新古典主義、以及序列音樂的成員。
二十世紀的經濟和社會型態對音樂也有重大的影響力,世界在工業化時代有了逐漸進步的錄音和回放設備,從錄音帶到CD到DVD,有了廣播和電視,以及整個資本主義脈絡的內嵌。十九世紀的人大多自己創作音樂,或者在音樂會上聽到音樂。 新世紀音樂
1970年代出現的一種在出現的一種音樂形式,又譯作新紀元音樂(英語:New Age music),最早用於幫助冥思及潔浄心靈,但許多後期的創作者已不再抱有這種出發點。另一種說法是:由於其豐富多彩、富於變換,不同於以前任何一種音樂;它並非單指一個類別,而是一個範疇,一切不同以往,象徵時代更替詮釋精神內涵的改良音樂都可歸於此內,所以被命名為New Age,即新世紀音樂。[3]
視頻
參考資料
- ↑ 【西方古典】 古典樂派經典音樂,QQ音樂
- ↑ 西方十大經典音樂(收藏),個人圖書館
- ↑ 西方音樂發展史分為幾個時期,好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