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菊香縷縷沁心脾(王友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菊香縷縷沁心脾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菊香縷縷沁心脾》中國當代作家王友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菊香縷縷沁心脾

——王槐菊散文集《三月菊》賞讀

人與人交往,緣分很重要。有的人,初見猶似故交;有的人,久處形同陌路。我與王槐菊老妹,屬於前者。說來也巧,我們不僅同姓,亦同齡,還是同月生,我稍大於她,便以兄妹相稱。她的散文集《三月菊》,由文化發展出版社出版後的第一時間,便寄給了我,這份兄妹情誼值得銘記。

《三月菊》是王槐菊老妹繼出版《路邊黃》之後的最新力作。我收到贈書,便放置床頭,時時翻閱品讀,菊香縷縷沁心脾,萬般情愫涌心頭。這本書的內容豐富多彩,共分6輯、45篇文章、240個頁碼、21萬字。讀書,我喜歡先看序文,得知作序者是如何評價的,加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再看《後記》,了解著作者的寫作動機,尋找認同感;最後看正文,體味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波瀾。讀完《三月菊》的序文、後記和正文,那菊香縷縷便撲鼻而來,令我感動頗深。

第一縷菊香,來自於鄉愁。

王槐菊老妹深情地說:「我的家鄉在湘西,是土家族和漢族混住的地方,遠隔千里的我,常常思念家鄉。家鄉的文化傳承,家鄉的一草一木,家鄉的民風民俗,以及父老鄉親的勤勞和耿直的性格,無不在我的心靈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我總想把它們寫出來,因此,鄉愁是我寫作的動力。」她發自肺腑的表白,觸動着我的心靈,也必將觸動讀者的心靈。「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人生易老,世事滄桑歲月把遊子的青絲染成了白髮。正因離家太久,停留在家的時間太短,對故鄉感情才會有增無減,才總是難以割捨對故鄉眷戀嚮往。鄉土、鄉音、鄉情、鄉愁,讓遊子魂牽夢繞,揮之不去。

2023年11月,王友明與王槐菊在山東淄博合影。

透過《炊煙里的鄉愁》,我清晰地看到王槐菊老妹那顆眷戀故鄉的痴情之心。她懷念《月上柳梢頭》的寧靜、溫馨和幸福的場景:「今夜,我的思緒隨着明月在空中漫遊,我想念我的外婆,我想念我的母親。我多希望那銀河上有一座外婆橋,能讓我乘着明月小船向外婆橋划去,我想,外婆和母親一定會站在橋的那頭凝望着人間這方。」她記掛《九月板栗香》的美好時刻:「家鄉的板栗,有父老鄉親的情懷,也有我兒時的諸多回憶。」她享受《棠梨葉茶》的芬芳馥郁:「後來我走出大山,去了外地工作,但我總是忘不了滋養我長大的家鄉水、家鄉的棠梨葉茶,每次回家,總要帶上一包棠梨葉,重溫兒時的夢。」她難忘《山裡的油茶》的清香氣味:「月亮依然高高地掛在空中,將田野群山灑上一層淡淡的銀光,那青青的山,那沉甸甸的油茶樹,那雪白的油茶花又浮現在我的眼前。」讀了《回家的路悠長》,我心裡充滿了苦澀,火熱的七月,她帶着小孫子,經過「候車」「在列車上」「天上的月還在空中」「坐中巴車」的煎熬,就是為了讓自己回家的心愿劃歸圓滿。面對旅途的艱辛,她的話語裡卻滿是興奮和愉悅:「車從慈利出發,繞道桃源縣,途經熱市、菖蒲、黃石,再轉道二方坪、景龍橋、龍潭河,於下午三點多抵達高橋鄉政府,路還沒走完啊。休息片刻,我們又雇一輛車翻越麻王坡,車行至山頂,我們才長長地吁一口氣,因為再過半個多小時,我們就可以安全地到家了。」對這樣的情景,我有着真實的經歷,深切的感受。縱然旅途多疲勞、多艱難,只要踏進故鄉的地界,所有的辛苦都會拋到九霄雲外。旋即,一絲幸福感又蕩漾在我的心頭。她那如花笑靨,從「家裡的綠」中露出;她那父女深情,從「那堆穀殼和艾葉」漫溢。她開心,我快樂,這是遊子的共情使然,是瀰漫在心頭的鄉愁情愫使然!

對於遊子而言,一座樓、一間房、一棵樹、一朵花、一塊石,均寄託着濃濃的鄉愁。《子規聲里下桑田》小輯,是一幅充滿着鄉土氣息的農村生活百態圖。《柳樹·木樓·戲台》是烙在心頭的鄉愁印記,永遠留存在心底,流淌在血液里,深愛在骨子裡。談起《槐》,她更是情深意綿:「我與'槐』字的情緣,就得從我的取名說起。」緣於名字中間的「槐」字,她便很喜歡槐樹:「一看到槐字,我就想起了槐樹,一棵碩大的老槐樹,樹幹粗壯,枝繁葉茂,槐花一朵朵、一簇簇地掛在枝條上,開在枝叢中,那花如銀,白白的,如雪,輕輕的、軟軟的。」真箇是「槐綿綿情依依,多少深情在心裡,刀切蓮藕絲不斷,山高水遠情不離。」《鞋》和《生活隨記》里,凝聚着鄉戀,氤氳着鄉愁,時刻牽着她的情。我來自於鄉村,讀到那些描寫鄉村生活場景的句子,在倍感親切之餘,又時時勾起濃濃的鄉愁,好想立馬回到那個生我養我的小村莊。

2023年11 月,王友明(中)與王槐菊(右一)、許清清(左一)在山東淄博合影。

第二縷菊香,來自於源泉。

王槐菊老妹爽直地說:「我常常被身邊的人所感動,幾年前我曾住在東莞南城時尚島的一棟高樓上,時間剛剛接近凌晨四點,樓下的街道上就傳來掃帚掃街的聲音,我打開窗戶,昏暗的燈光,消瘦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他們就是環衛工人,默默無聞地為社會服務的底層勞動人民。我曾經在慈利縣城的小巷中遇到過一位給早餐店送米粉的人,當許多人還在夢中的時候,他開着一輛破舊的三輪車,車上裝着早餐店需要用的米粉,一路音樂伴隨,我當時感慨:他活得多麼陽光啊!我身邊的人就是我寫作的源泉。」平凡生活之中,並不缺少感動,缺少的是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缺少的是一顆善於感知的心。只要是用心觀察和感知,哪怕一個溫馨的眼神,一個真誠的微笑,一聲輕輕的問候,甚至一滴眼淚,一個表情,也足以觸動另一個人,或一群人的情感世界。那些身邊的人,那些感動的事,那些溫暖的話,就是作家寫作的源泉。我們的筆下,不可能時常書寫名動一方的大人物,驚天動地的大事情。身邊的小人物、小事情,才是我們要書寫的主要對象。來自於身邊的感動,迸發出的溫暖,是彌足珍貴的,值得去書寫。

欣賞《窗外飄浮着一朵雲》,令我感動於那一個個小人物,感動於那一件件平凡事。王槐菊老妹亦是懷着感動的心態,書寫出《致敬,環衛工人》一文。她滿懷敬畏之心,飽含崇敬之情地採用了第二人稱「您」:「人們還做着甜甜的美夢,您便從小屋子裡悄悄地走出,穿上橘黃色的衣服,竹掃把隨身帶着,您拖着那輛朝夕相處的舊車,像往日一樣來到寂靜的巷口。」「當空的月、眨眼的星,陪伴着孤獨的您,昏暗的路燈,在您消瘦的身上,投下一圈一圈的光影。」「一陣大風無情,滿街沉渣泛起,風撩起您單薄的黃衣,風吹打着您乾瘦的弱體。您望着被吹落的層層樹葉,您望着滿街亂飛的片片垃圾,您認真地打掃,從巷子的這頭到那頭,又從街頭到巷尾。」「街道上沒有行人,只有掃把'唰唰唰』地划過地面的聲音,它打破了夜的沉寂,這聲音像一隻夜鷹在低吟,這聲音也猶如一支夜曲,在夜空中盪出了回聲。」敘事抒情,娓娓道來,增加了親切感,調動起我的情緒共鳴。文章結尾:「向您致敬,黃色的玫瑰,環衛工人!」只這一句,不僅緊扣了主題,而且提升了文本的意蘊。環衛工人,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可就是他們,頂風冒雪,堅守在一線;披星戴月,穿梭在街頭。他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為建設美麗整潔的城市,奮鬥着、奉獻着!那一抹耀眼的桔黃,溫暖了整座城市,是一道最美的風景線!不知為何,我的眼睛停留在文章結尾處的瞬間,莫名的感動湧上心頭!

2023年11 月,王友明(左四)與五王槐菊(右四)及文友在山東淄博燒烤大排檔合影。

帶着感動出發,輕輕地《推開那扇窗》,我看到的是「那些穿着白大褂,用口罩蒙着臉的護士進進出出,她們從早到晚一直忙碌着,沒有片刻的休息時間。」我看到的是「每天早上,主治醫師領着一隊身着白衣的'戰士』(實習醫生)進入病房……」我看到的是「'白衣天使』(護士),推着咕嚕咕嚕作響的藥車,進門招呼:'打點滴了』。」於我而言,這樣的場景,太熟悉了。因我曾經在北京軍區某醫院工作過近10年,最了解一線的醫護人員究竟有多辛苦。他們同樣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們的肩上可是扛着「救死扶傷」的光榮使命啊!他們奉獻的是一絲溫情,一份關愛,一滴汗水,一份真情,挽救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換來的是千家萬戶的幸福!在《尋醫散記》中,她描述的一個情景,着實讓我感動不已。已經飽嘗預約排號之苦的她,很早就起床,走出酒店,來到醫院。可在預約排隊窗口邊,已經站着一位穿白大褂的年輕女醫生。閒聊得知,就在這所醫院上班的美女醫生,也是來預約排號的。見多了「近水樓台」「走後門」現象的她,對美女醫生肅然起敬,不禁心中暗暗稱讚:「最美的白衣天使。」於我聽來,「白衣天使」的稱呼,是最真摯的情感,最美好的聲音!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葉聖陶說,寫作的源頭是「充實的生活」。我以為,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就是「源頭活水」,就是「充實的生活」。記錄下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就可以讓那「一滴水折射出太陽的光輝」!王槐菊老妹不惜筆墨向讀者講述的來源於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物、小故事,是經過「源頭活水」的洗滌。故此,才呈現出一個個感動的瞬間,既溫暖和影響了自己,也溫暖和影響了讀者。實踐表明:文章要想感動讀者,必先感動自己。

第三縷菊香,來自於初衷。

王槐菊老妹坦誠地說:「作者有着雙重角色,先是讀者再是作者,站在讀者的方位上,用心、用真實的感情去寫,就能產生文章所要達到的效果。我總是會把感情融於文字中,在寫我的父親和母親時,常常是一邊寫一邊淚水長流,文章寫完,淚水浸濕了一大片文稿。寫作的背後總是有貴人相助,我所指的貴人則是讀者,哪怕只有一位讀者關注拙文,我就有無窮無盡的寫作動力,因為我要寫的東西是為讀者服務的,不是私藏品,為讀者去寫作是我的初衷。」在這段文字里,「為讀者去寫作是我的初衷」11個字,最觸動我心靈。在我眼裡,這11個字,一字千鈞,價值連城。她「沒有文字功底,讀完初一後正趕上動盪的年代,以後的幾十年都在為生活而打拚。」足見,她是一個極為普通的人。「位卑未敢忘憂國」,她毅然緊握手中筆,為讀者而寫作,為時代而歌唱。

寫到這裡,我驀然記起了2021年10月29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發表的一篇文章《王蒙:我要用全部心力歌唱大地和人民》,還配有一篇題為《為人民而寫 為時代而歌》的《短評》。《短評》中說:「一筆一字之間,是泥土的芬芳,人民的企盼,時代的壯闊。他寫下了廣袤大地的絢爛風貌,寫下了偉大國度的驚世偉業,這樣的作家,不就是我們需要的人民文藝家嗎?!」當然,這是對偉大的人民文藝家而言的。對於王槐菊老妹這些最底層的文學愛好者而言,「為讀者去寫作」,不就是「為人民而寫,為時代而歌」嗎?只不過書寫的廣度、深度、高度不同罷了。有人說:「真正的作家,永遠不要只為讀者寫作!」這種認知,只是一家之言,恕我不敢苟同。我倒是覺得,把自己的寫作初衷歸結於讀者,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精神。我以為,讀者對於寫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讀者意識也是影響和制約寫作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要太以自我為中心,要站在讀者的角度去寫作。她正是深諳此理,才傾心、傾力、傾情、傾智地「為讀者去寫作」。讀者人群的層次不同,認知程度不同,欣賞水平不同,寫作者不可能適應所有讀者的口味。緣於此,她寫作的立足點,還是為廣大普通讀者服務的,用自己的所學、所獲、所思、所感、所悟著文,以引起讀者的心靈共鳴。

2023年11月,王友明(左一)與王槐菊(右二)、李婷(中)、曹焱(左二)、衛文英(右一)在山東淄博合影。

走進《這裡有一片綠》,我體味到《櫻花潤嶽麓》的韻致;我禁不住《烏衣巷口夕陽斜》的誘惑;我體驗到《內蒙古之旅》的愉悅;我感悟到《一路風景》的灑脫;我目睹到《大峽谷玻璃橋》的雄姿;我享受到《踏青,在水濂山》的愜意;我聆聽到《遠古足音》的鏗鏘。王槐菊老妹懷着一顆善良的感恩之心,用真誠自然的筆墨,書寫山水、讚美山水、禮敬山水。她的每一篇山水遊記散文,均把握住了對某一風景多角度的描寫,告訴讀者這是怎樣的山水,並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或景物具體描繪出來,給讀者一種畫面感,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如:「'茶壺裡又添了新茶。』侍茶美女不知何時立於我背後,我慢慢扭過頭,她笑靨如花。」如:「它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兀立在陽光下,蹲在水塘邊,顯得那般的安詳。」如:「駱駝的隊伍走遠了,落日的餘暉灑在廣袤無垠的大漠上,天邊的一抹紅霞映襯着那一隊隊的駱駝,那霞,似火,如血。」描寫,以抒情為前提,可以激發讀者對某一風景的讚美與嚮往之情。她所描繪的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妙景致,便激起了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撞擊得心海濺起一朵朵浪花,緩緩蕩漾,漣漪層層。

浪漫地《撿起一片紅葉》,我心底幽然湧出幾許情愫。王槐菊老妹描述的《雪蓮花開》的搖曳之美,《飲其流者懷其源》的感恩之情,《她在詩意中行走》的曼妙之姿,《哥哥和妹妹》的情義之篤,《幽谷一枝青蘭》的嫵媚之色,《煙雨絲絲潤琴聲》的悠揚之音,《江英姐姐》的心靈之潔,依稀浮現在我的眼前,留下一種刻骨銘心的痕跡。這就是她寫給讀者的文字,在浸潤靈魂的同時,更使心裡噴射出燦爛而快樂的火花!

沐浴着溫暖和煦的春風,聆聽着《杜鵑聲聲里》,我恍若置身於《三月桃花九月菊》那鋪錦流霞的仙境之中。香風過處,桃花呢喃,綿言細語,賞花人顧盼流連;九月菊開,朵朵嬌艷,枝枝銷魂,令人沉醉!我知道,王槐菊老妹「生在農曆三月,母親說,'三月桃紅柳綠』。母親生在九月,外婆說,'九月菊笑深秋。」而「某年的九月,母親隨着菊花仙子飛逝了。那年的九月,山上的菊花開得正艷。」我突然覺得,她的名字特別好,「懷菊」二字,冥冥之中,把母親的生日和忌日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銘刻於心,這是對母親最好的感恩與懷念。懂孝道,知感恩的她,豈能不把枝頭的鮮妍明媚,變成紙上的意境情懷!

但凡重情重義的人,不管是對自己的親人,還是身邊的朋友,均是顧念親情、友情,義字當先的。王槐菊老妹《她不曾埋怨過任何人》的文章,便把自己與心靈像碧水一樣清純,性格像大山一樣仁厚和溫柔的婆婆之間的濃厚情感躍然紙上,令人動容。《小雅、小貓和老人》一文,講述的人和人、人和動物之間的情感,觸動人心。老人一句:「貓也是一條生命啊。」既體現出他的愛心,又彰顯出他對生命的敬畏。富有愛心,敬畏生命,是崇高的品格。「小雅跪在墳頭,懷裡抱着家裡的那隻大黃貓。」這一句便道出了「人之行,莫大於孝」「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的深刻內涵。讀完《我的母親》,我更加堅信:在兒女的嘴上和心中,母親雖平凡卻偉大。她如是說:「我的母親過世得很早,四十幾年來,我常常想起她,此文雖是以流水賬的形式出現,但流水賬記錄了我母親平生的點點滴滴,我將隨時翻閱,以此感恩偉大的母親。」她以濃墨重彩之筆,將母女深情書寫得感人肺腑,催人淚下,足足占了13個頁碼。《最後兩天》亦是情感充沛,聽着她嘶心裂肺的「爹,爹爹呀,您要睜開眼啊,您要醒來啊。您要看看你的兒女,我們四十多年前就沒了媽媽,您怎麼捨得丟下我們呢,爹爹呀,我的爹爹呀……」的呼喊,即使是鐵石心腸,也一定會為情所動,淚灑衣襟的。思念永恆,這是親人離別的一種甜蜜。她於《杜鵑聲聲里》,前去看望父親,「環望四面青山,我不禁想起了父親領導村民們餐風飲露,開荒造林的艱苦歲月。弟弟告訴我說,父親生前有遺言,他要用他的魂守住這座座青山和那一碧溪水,讓青山常在,讓溪水長流。」老父親生前植樹造林,播種綠色,走後依然要守護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這是何等的胸懷!何等的境界啊!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這便是王槐菊老妹「濃郁鄉愁」呈現的玄妙,「不竭源泉」涌動的奧秘,「為讀者去寫作」不變的初衷。

菊香縷縷沁心脾,我真的醉了……[1]

作者簡介

王友明,河北臨西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天津散文研究會理事、河北省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