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藥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藥糖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藥糖又叫砂板糖,茶膏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基本內容

中文名:藥糖

別稱:茶膏糖

主要食用功效:提神醒腦,清除異味,促進消化,消食去火

主要原料:砂糖薄荷、茶膏、姜

口味:甜,清爽,微苦

外文名:Yaotang

適宜人群:煙酒不適,咽喉乾澀,口乾舌燥

儲藏方法:常溫保存

是否含防腐劑:否

主要營養成分:熱量蛋白質

基本介紹

藥糖療法是指應用某些食物及藥物與糖一起熬製成藥糖,來用於抗病強身的一種飲食療法。

特點:藥糖療法可作為內科、小兒科疾病的輔助療法,常服用滋補藥糖還可以起到 保健強身祛病延年的功效。

製作方法

藥糖有各種加工方法,常見的加工步驟如下:

①先將糖放入鍋內,加水 適量,用文火熬至濃稠。

②將食物或藥物先行加工。對於花生、芝麻、核桃一類可直 接食用的食物可炒熟、切碎或研粉備用。對於人參、豆豉、黃芪等不能直接食用的藥 物,要先煎煮成汁備用。

③將加工好的食物或藥汁趁熱和入糖內,攪拌均勻,可繼續 煎敖至起絲狀時停火。

④隨後將熬好的糖汁倒入事先塗有植物油的搪瓷盤中,晾晾後 用刀劃成小塊食用。

注意事項

1.藥糖大多性味平和,但也應根據體質及病情的不同選用。

2.服食藥糖應適可而止,一次不可服食過多,以防損傷脾胃引起消化不良、中脘脹滿等症。

3.藥糖含糖量較高,糖尿病及肥胖症者應慎用或禁用。

4.煎熬藥糖時應以文火慢煎,且不斷攪動,以防粘鍋。

產地

藥糖是舊時京津地區的一種風味小吃,很好看也很好吃,在如今的北京已經很難見到了,所謂藥糖,其實就是在熬到一定程度的砂糖裡面加入砂仁兒、豆蔻、玫瑰、薄荷、芝麻等不同種類藥材的碎末兒,或者是事先熬好的人參、黃芪等的汁兒;待糖熬好後將其倒在石板上晾涼,再用刀切成小塊兒,然後就可以賣了。藥糖據說有滋補祛病、強身延年的作用。在舊時的天津,賣藥糖的小販生意十分紅火。他們都是身背着盛放藥糖的玻璃貨架叫賣;各種藥糖分別放在一個個小格 子裡,五顏六色的,很是討人喜愛,據老人講一個銅板可以買上好幾塊呢。

說到舊時北京賣藥糖的,當時有一個很有「名氣」、外號兒叫「大兵黃」的,出生在南城的天橋兒附近。據史料記載,「大兵黃」本姓黃,因為清末在張勳部隊裡當過兵,所以有了這麼個外號兒,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在天橋戲院邊兒上賣藥糖。他大高個兒,留着辮子,戴着緞子瓜皮小帽,黃緞馬褂,白襪履鞋,背着個大口袋裡邊裝着藥糖。「大兵黃」不練把式也不吆喝,而是整天站在那裡一邊破口大罵,一邊賣藥糖,今天罵韓復榘、明天罵張宗昌、後天又罵段祺瑞。因為當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百姓們恨透了這些軍閥,所以有很多人天天圍着他聽,以解心頭之怨。「大兵黃」也因為罵街罵出了名兒,成為「天橋八怪」之一。這種賣藥糖的方式,也算是舊時的北京一種獨具特色的市井風貌了。

買藥糖的吆喝:

賣藥糖了,誰還買我的藥糖了。

橘子還有香蕉、山藥、人丹。

買地買,捎地捎,賣藥糖地又來了。

吃了嘛地味兒啊,有了嘛地味兒啊,橘子、薄荷冒涼氣兒。

吐酸水兒呀,打了飽嗝兒,吃了我的藥糖都管事兒。

小子兒不賣,大子兒一塊。

天津藥糖

民國二年,南市的新化池澡堂附近,有一個中年人叫王寶山,擺攤賣自製汽水。那時的汽水都是外商在津設廠製造,大家也管他叫「荷蘭水」。中國人賣汽水,王寶山還是第一人。汽水每瓶賣一個銅元,在攤子的一側立一塊木板,上釘一張照片,是他們父子倆張口大笑的合照,下邊寫着大字「雙笑老牌「。這個招牌很能吸引顧客。

以後南市上權仙一帶起蓋新房時,王寶山就租賃了一樓的門面房,照舊賣汽水,另外還加賣自製藥糖,他又是天津第一個賣藥糖的人。所謂「藥糖」就是把砂糖熬到一定火候,加進了各種中藥材,如砂仁、豆蔻、玫瑰、紅花、鮮姜、薄荷等;糖熬好拉成條,再切成小塊。店前常常圍着許多人。

王寶山到了晚年,推着一輛小車,步履蹣跚地在南市一帶串街叫賣。那時已經是老態龍鍾了。他賣藥糖還得打扮一番:頭戴一頂舊禮帽,身穿破舊西裝;內衣已泛黃黑色,套一雙不合腳的破皮鞋,還戴上一副舊金絲眼鏡,缺一支鏡腿,用繩拴好套在耳朵上。吆喝的聲音打着嘟嚕,含混不清,有時還搖幾下銅鈴鐺。不管倒哪裡都是一副裝瘋賣傻的滑稽像,從來沒看他笑過。不管到哪裡,都圍上一圈人,小車後還跟着一群小孩。可是他每天收車後就變樣了,見人打招呼,說話和平常人一樣,也到小酒館和朋友喝兩杯,划拳行令,有說有笑。這可能是當時社會謀生的一種宣傳方法吧。

有一個賣藥糖的叫連化清,住在西北城角城隍廟衛安公所旁邊。他也是串街叫賣。它的賣藥糖方式更加別致,在賣糖之前先說上一段「三國」,口講指畫,連說帶評,正說到熱鬧處,大家聽得入神的時候,突然停止,開始賣糖。大家為了接着聽,就爭着買糖,糖賣得差不多了,他才接着講下去。

他還有另一種賣糖的方式,賣糖前先表演車技:在空地上打個場子,圍滿一圈人時,他再騎着自行車表演,什麼「張飛蹁馬」、「童子拜觀音」、「金雞獨立」、「八步趕韂」等,常使觀眾爆發出陣陣的喝彩聲。表演完了,他一面用毛巾擦汗,一面賣糖。賣完糖,他又騎上車向另外的里巷去了。他到70歲左右還可以在車上立大頂,動作依然乾淨利落,穿着一身漂白褲褂,黑色綁腿帶,非常整潔。

1935年前後,在南市「三不管」市場內,有一個中年婦女擺攤賣藥糖。攤後面就是她的住房,門口設一口糖鍋,一條長條凳,桌上擺着中草藥。他一邊熬糖配料,一邊用流利的天津話講解每一味藥的功能,吹噓她的藥糖的妙用,信口開河,漫天胡謅。甚至連黎元洪都愛吃她的藥糖,每月派人來買,一買就是幾十塊錢的。 圍觀的人都被她吸引住了。他手、口不停,可是從來不撩眼瞧人。

另外還有一種推着小車的,車上鐵籠內裝着兩個小松鼠,車一停,兒童們就圍過來,小松鼠能隨賣糖人的指揮做各種動作,非常有趣。賣的是「茶膏糖「,做成葫蘆形,分黑白兩色,白的貴一些,味道也好一些。

還有一種吹笙賣藥糖的,也叫「茶膏糖」。冬天的中午,賣藥糖人倚在北牆根,面對陽光捧笙吹奏,悠揚的曲調引來許多兒童。他在身旁攤開一塊白布,把糖堆在布上,糖的形狀是長短不一的細條,糖上敷滿了一種白粉麵,糖色發黑。他吹完幾個曲子,就開始賣糖,分量全憑他用手抓。

1930年左右,串街走巷賣藥糖的逐漸多起來,肩上斜垮着一個大口玻璃瓶,用一隻大竹夾夾糖,不用手取,這就衛生多了。做這種生意的,一般都是中青年,很少有上年紀的,邊走邊吆喝,聲音象膚板,合轍押韻,吆喝起來一套一套很動聽。

比如新鳳霞的《苦澀童年》中的傻二哥是賣藥糖的,他的吆喝也就很講究:「賣藥糖啊!……橘子、香蕉、痧藥、仁丹、蘿蔔、青果、鴨梨敗火。吃塊糖消愁解悶兒,一塊就有味兒。吃塊藥糖心裡順,含着藥糖你不困。吃塊藥糖精神爽,勝似去吃『便宜坊』。吃塊藥糖你快樂,比吃包子還解餓……」[1]

參考文獻